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哈里,又称荒原狼……他学会了有完好理性的人能够学会的许多东西……他没有学会的是: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和哈里种类相似的人为数不少,许多艺术家就属于这一类。这些人内心里都有两个灵魂,两类本质……神与魔鬼的特质……取得幸福和遭受苦难的能力也敌对而又纠缠地并存着,交织着,就像哈里身上的狼和人一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荒原狼(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赫尔曼·黑塞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哈里,又称荒原狼……他学会了有完好理性的人能够学会的许多东西……他没有学会的是: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和哈里种类相似的人为数不少,许多艺术家就属于这一类。这些人内心里都有两个灵魂,两类本质……神与魔鬼的特质……取得幸福和遭受苦难的能力也敌对而又纠缠地并存着,交织着,就像哈里身上的狼和人一样。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出版者前言 哈里·哈勒的笔记 序言 今天的读者也许很难 想象,1877年出生于德 国小城卡尔夫,1946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卒于瑞士蒙塔纽 拉的文学家赫尔曼·黑塞 ,曾经是美国二十世纪六 七十年代嬉皮士运动的一 个重要精神偶像。这位以 漂泊、孤独、感伤、自省 、退隐为其人生轨迹与文 学特征的现代作家,在大 西洋彼岸却与激情澎湃、 狂放嚎叫,用性解放、迷 幻药和摇滚乐冲决着世俗 权威堡垒的反文化运动潮 流联系在了一起。诗人、 乐手以至众多处于叛逆期 的青年都为黑塞着迷,都 效仿黑塞及其笔下人物去 流浪,去寻找西方之外的 精神乐土。“整个六十年 代的人都背起了背包,几 乎所有的嬉皮士都读黑塞 !”在这股崇拜黑塞的热 潮中,最受人瞩目的便是 小说《荒原狼》。黑色幽 默作家库尔特·冯古内特 就曾评论道,这是“对美 国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一 本黑塞的书”。音乐人约 翰·凯在1967年就将自己 的重金属摇滚乐队命名为 “荒原狼”。“荒原狼”也频 频出现在这一时期许多歌 的歌名或歌词中。当然, 在这一类美国亚文化中被 热捧的荒原狼,多少带有 一定的跨文化误读,包含 了美国读者内心渴求的理 想形象的投射。但不容否 认的是,小说《荒原狼》 的确以其非凡的魅力激发 起了这种误读和投射,黑 塞缔造的人内心深处的“ 荒原狼”形象也的确代表 了一种桀骜不驯、睥睨流 俗、追求真我的反抗姿态 ,尤其能吸引青春荷尔蒙 爆发、反叛精神膨胀的一 代美国年轻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荒原狼》本身其实恰恰 是黑塞与自己的青春及青 春主题暂作告别的一部转 型之作。黑塞在二十世纪 初以一部讲述乡村少年追 求诗人梦想的成长小说《 彼得·卡门青德》一鸣惊 人,走上文坛。两年后他 又写出了以自己在茂尔布 伦修道院学校的生活为原 型的《轮下》。他写于一 战末期,以埃米尔·辛克 莱为笔名发表于一战后的 《德米安》同样记述了一 个少年的成长心路,一度 被误认为是个年轻作家的 自传。隐居于瑞士小镇蒙 塔纽拉——直至去世为止 ,他在此度过了四十三年 的人生——之后,他又发 表了所谓“印度小说”《悉 达多》,描写了婆罗门贵 族少年悉达多问道修行的 成长经历。青春的迷惘, 自我的探寻,成长的领悟 ,是这一系列作品的共同 点,也折射出黑塞前四十 年里走过的漫漫求索路。 然而到了1925年,在他 的五十岁生日逐渐逼近之 际,他暂时放下了青春、 学校和少年的流浪——在 《荒原狼》之后,他还将 以《纳尔齐思与歌尔得蒙 》和《玻璃珠游戏》回归 青春成长主题,并再度以 校园为主要的叙事空间— —而将创作重点移至了自 己正身处的“中年危机”上 ,以前所未见的大胆想象 与形式游戏构造出了这部 现代感十足的奇特小说《 荒原狼》。1927年六月 ,小说正好赶在他五十岁 生日之前出版。和他之前 小说中的众多年轻主人公 一样,《荒原狼》的主人 公,年近五十的哈里·哈 勒也是黑塞的一个文学化 身(黑塞的姓名与哈勒的 姓名首字母都是两个H) ,只不过这一次他代言的 首先是一个面临着衰老、 病痛、孤独、抑郁与精神 危机的黑塞。刚刚经历过 两次失败的婚姻,在一战 期间和之后因为其和平主 义思想和对民族主义的反 感而多次遭到误解甚至笔 伐,偏居一隅却又无法逃 离现实社会的文化病症: 在这种境遇中的黑塞首先 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一种双 重性:他渴望爱情而又无 法忍受婚姻,追求独处却 又受寂寞之苦,作为艺术 家置身于市民生活之外, 但又对所谓平庸的生活怀 有莫名的乡愁,他有着对 纯粹、高贵的精神生活的 执着追求,却要面对一个 以伪善来掩盖空虚的物质 享乐时代。更重要的是, 这种内在的矛盾让他看到 所谓的自我,并不完整、 统一、单纯,并没有真正 可以依赖的单一主体意志 ,人无时不要面对欲望与 规范的冲突,崇高与低俗 的妥协。于是作为作家的 黑塞发明出了荒原狼这一 形象,用人性与狼性的共 存来指示盘踞在他自己心 中的两股冲动:屈从或反 叛一个庸俗的时代,顺应 或挑衅一套虚伪的道德观 ,追随或揭露一种自欺欺 人的伪文化。 然而,这不仅仅是黑 塞自身作为敏感的艺术家 、诗人和文学家在这个时 代旋涡里的个人体验。黑 塞自己明言,要借《荒原 狼》写出“时代灵魂的病 症”,或者如小说中所说 ,“哈勒就属于那陷入两 个时代夹缝之中,从一切 保障与无辜中跌落出来的 人。他们的命运即是,将 人类生活中一切可疑者强 化为个人的痛苦和地狱, 并一一经受之。”这里这 个时代的夹缝,指向的是 笼罩着“西方没落”的阴影 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硝烟烽火已经远去,但技 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 野蛮实质却已经暴露无遗 。启蒙时代的进步幻梦, 美学时代(在德国便是以 歌德、席勒和浪漫派为标 志的十八、十九世纪之交 )的人文理想,革命年代 改天换地的高昂激情都被 丑陋、残酷、惨烈的战争 现实击得粉碎。至少在当 时那些心怀旧梦的文人眼 中,前代英雄、伟人与天 才艺术家留下的是无法填 补的精神空白,而庸俗、 导语 《荒原狼》描写一个现代人自我的挣扎,人格的撕裂,反映了信仰崩塌后一代人的苦闷与彷徨。 《荒原狼》记录了旧人,旧时代的消亡……黑塞孤身一人,怀着敌意与苛刻,对抗着我们这个时代,然而他不是满怀仇恨地控诉,而是作为被撕裂的另类在受苦,听任自己本质的碎片在这时代喧嚣的波涛中飞舞。这是本真正有德意志品质的书,宏大而深邃,揭示了灵魂而刚正坚定。 精彩页 哈里·哈勒的笔记 只为狂人而作 白日尽逝,一如往常日子那般逝去;我消磨尽了它,温柔地消磨尽了它,用的是我那原始而羞怯样式的生活艺术;我花了几个小时工作,翻了翻几本旧书;我受了足足两个小时的疼痛,是上了年纪的人有的那种疼痛;我服下了一剂药粉,乐得让那疼痛被哄骗过去;我躺进了一池热水中,吸入了可人的温暖;我收过三次邮件,匆匆看了一遍所有那些可有可无的信件和印刷品;我做了我的呼吸训练,而思维训练,今天因为懒散而放弃了;我散了一小时步,发现天空中呈现出羽状轻云那美妙、轻柔、珍贵的图纹。这确实是非常不错的,和翻阅旧书,躺在温暖的浴池中一样宜人,但是——统而观之——这说不上是让人神怡,光彩四溢,格外充满幸福与喜乐的一天,而只是我长久以来已经习以为常,觉得再平凡不过的日子中的一个:这是一位有了年纪,心中尚怀不满的先生所过的不温不火的日子,安适得中规中矩,足可忍受,聊以度尽余生;没有特别的痛苦,不带特别的忧虑,并无真正的烦恼,也与绝望无缘;在这样的日子,甚而可以毫不激动,毫无恐惧,客观而平静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已经到时候了,该学学阿达尔伯特·史蒂夫特,在剃须刀下断送性命了。 谁若是品尝过另外的日子——那些遭受痛风之苦或者被扎根在瞳孔后,魔鬼一般将眼与耳的所有活动都从欢乐变为煎熬的剧烈头痛所折磨的恶劣日子,或者那些灵魂几近消亡的日子,那些内心空虚绝望的糟糕日子,我们身处受了摧毁又被股份公司敲诈殆尽的土地上,而人类世界和他们在年度集市那虚幻卑俗的苍白光辉中映出的所谓文化如同一剂呕药形影不离地纠缠我们,冷笑着迎向我们,在我们那病态的自我中凝聚并发展至无可容忍之极——那些地狱般的日子,谁如果品尝过,他就会对今天这样平常一律,不温不火的日子格外满意。他会心怀感激地坐在温暖的壁炉旁;心怀感激地读着晨报,确认今天又没有新的战争爆发,没有新的专制建立,在政界和商界没有过分惊人的肮脏行径被揭发出来;心怀感激地拨动他生了锈的七弦琴,好吟唱出一首有所节制,适度欢快,近乎娱人的感恩赞美诗来。他用这首赞美诗让他那宁静、柔和、被些许溴液所麻痹的心满意足之苟安神灵感到了无聊。在这满意的无聊所蕴成的温热稠密空气中,在这非常令人感激的无痛状态中,这两者,百无聊赖地点着头的苟安神灵与略微有了白发,吟唱着轻渺赞美诗的苟安之人,如同双生子一样彼此相似。 满意,无痛,还有这足可忍受的谦卑日子,其中既无痛苦也无热望胆敢发出叫嚣,一切都只是低声细语,踮起了脚尖走动——它们都是美好的事儿。只可惜,就我而言,我恰恰没法与这满意相容,没过多久就觉得它恶心可憎到无法忍受。我必须满怀着绝望逃入另一种情绪中去,有可能的话便向着热望的路走去,实在不行也要走到痛苦的道上。当我有那么一刻既无热望也无痛苦,感染了这所谓好日子中温和、平淡的安适之气时,在我孩子气的灵魂中,就会有一种飘忽的痛楚和悲苦侵扰我,让我将生了锈的感恩之琴砸向昏昏欲睡的满意之神的满意脸面,情愿让一种确如魔鬼般的痛在我内心烧灼,也不愿感受这宜人的室内气温。此时我心中便燃起了一种狂野的欲望,要寻求强烈的情感,寻求惊天骇人之事;冒出了一股对这淡了音,减了味,合了规矩,去了毒菌的生活的怒火;涌出了一阵急遽的渴盼,想把什么东西砸个粉碎,比如一座百货楼、一座大教堂或者我自己,想干些大胆莽撞的蠢事,想扯下两三个受人崇敬的偶像的假发,想给两三个叛逆的逃学小子配送他们梦想已久的去汉堡的火车票,想引诱一个小女孩,想扭断市民秩序若干代表的脖子,毁掉他们的脸面。因为这最后一个是我在一切中最深切地憎恨、鄙夷和诅咒的:市民的这种满足、健康、安适,这种精心维护的乐观,这种培育得肥厚丰茂的中庸、规范和平凡。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绪中,我当着突然来袭的夜色结束了这一差强人意的平常日子。我不是以对一个受着些苦痛的男人来说普通而有益的方式结束它的,不是让自己被已经安顿就绪,配着一袋热水做诱饵的床捕获入怀,而是带着对自己那些白日所为的不满和憎恶,郁郁不乐地穿上了鞋,套上了大衣,乘着茫茫幽暗与沉雾,到城中去,到“钢盔”酒馆里去喝贪杯之人按老习俗所称的那“一小杯葡萄酒”。 于是,我出了我的阁楼,顺着楼梯往下走。这难爬的楼梯属于陌生人,属于极为规矩的三居户出租房,已刷洗过了,干干净净,完完全全透着市民气质,而我就栖居在这房子楼顶的一间斗室里。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这无家的荒原狼,痛恨小市民世界的独行客,却一再住进不折不扣的市民家中。这是我由来已久的一种情怀,我既不住宫殿,也不落脚在无产者的屋室,总是偏偏栖息在这些极为正经,极为乏味,维护得无可指摘的小市民的窝儿,这里有点儿松节油,有点儿肥皂的味道,如果哗啦一下猛地拽开房门,或者穿着脏鞋踩进去,都会感到窒息。我爱这气氛,这无疑源自我的孩提时代。我对像家这等事物的隐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