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接续儒家正脉,为宋代新儒学的开创者,《宋史》称赞说:“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太极图说》《通书》乃宋明儒学开山之作,成书以来备受尊崇,朱熹为之做注解,明代曹端依“朱解”再加阐述,名为“述解”,成为明清以来最受重视的注本;马一浮先生1940年代于复性书院刻印“儒林典要”,首列其书。此次整理,以复性书院精校本为底本,再加校点,堪称迄今最善之本。新增导读,梳理儒学源流,讲解工夫要点,提示今人身心修习方法。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他继承了《易传》和部分道家、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周敦颐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他的代表著作《通书》不仅蕴涵丰富的义理,而且浑沦简洁,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阐释空间,被后世奉为宋明理学首出之经典。 目录 丛书序:以工夫的眼光重看经典/刘海滨 导读 太极图说述解 太极图说述解序 太极图 太极图说 诗 赞太极图并说 辨戾 附:朱子辩及注后记 辩 注后记 通书述解 通书述解序孙奇逢 笺通书述解孙奇逢 通书述解卷上 诚上第一 诚下第二 诚、几、德第三 圣蕴第四 慎动第五 道第六 师第七 幸第八 思第九 志、学第十 顺化第十一 治第十二 礼、乐第十三 务实第十四 爱、敬第十五 动、静第十六 乐上第十七 乐中第十八 乐下第十九 圣学第二十 通书述解卷下 公、明第二十一 理、性、命第二十二 颜子第二十三 师友上第二十四 师友下第二十五 过第二十六 势第二十七 文辞第二十八 圣蕴第二十九 精蕴第三十 乾、损、益、动第三十一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富贵第三十三 陋第三十四 拟议第三十五 刑第三十六 公第三十七 孔子上第三十八 孔子下第三十九 蒙、艮第四十 通书总论 通书后疏 附录 宋史·道学传·周敦颐传 通书后跋祁宽 通书后记朱熹 通书后跋张栻 校后记 序言 以工夫的眼光重看经典 刘海滨 时至今日,伴随外部环 境的大动荡,时代精神正发 生转折;风气的变化随处可 见,比如电影和文学,从现 实主义占主流到科幻、奇幻 、仙幻之类持续风行。“由 实转虚”所表征的其实是由 外转内,不满足于物质的平 面的生活,转而寻求立体的 生命体验,寻求超越的精神 之路。“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我们周围弥漫的 复古风,来自对古人生活的 好奇和向往,更根本的原因 则是对于曾经的立体丰富的 生命生活的追怀。它在每个 人内心涌动,起初并不自觉 ,更进一步,就有了追究生 命精神来源的需求,这是我 们今天重读经典的根本动力 。 一、经典的本义 文化的核心是经典,因 为经典蕴含着文化的根本精 神和核心内容。此当无疑义 。但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核 心,每个人的认识可能不同 ,因此,各个时代对经典的 认识(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主 流认知)也可能不同,有时 候还会差异很大。在此意义 上说,学问确有古今之别。 换言之,古今学问变异的原 因不在于学科的分类或使用 工具的变化,而来自对经典 的认识不同。 具体说来,不同时代对 于经典的认知不同,有两种 情况:一是对哪些书属于经 典的认定有差别;比如儒家 经典从“五经”到“四书五经” 再到“十三经”,是经典范围 的扩大。二是对经典的解释 的差异,比如对于权威注疏 的认定发生改变;举一个典 型的例子,朱熹《四书章句 集注》在成书的年代连同作 者一起被排挤打击,后来地 位逐步上升,到了明代则被 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解 释。 从古今之别的视野来看 ,首先是第一种情况,经典 的范围明显扩大了,主要是 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 要著作划入经典,同时人文 经典的数量也有所扩充。而 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虽然受 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或起伏 摇摆,但依然不可替代。这 里透露出的信息是人类生活 空间的扩张,以及重心的转 移,其与第二种情况的古今 变化紧密相连,而不若后者 之深切著明,此不赘论。 就第二种情况的古今之 别而言,二十世纪以来对经 典的解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人程树德曾说:“今人 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 身为学。”这句话见于程先 生撰于1940年代的《论语 集释》,概括了古今对经典 的不同理解,推扩一层,实 则是古今之学的本质性差异 。 以下就以《论语》为例 ,来看看经典解释的古今变 异。朱熹的《论语集注》的 权威地位,伴随着科举考试 教科书的身份一直延续到清 末;1905年废除科举之后 ,随同读经在教育系统中的 弱化乃至取消,该书地位则 持续走低乃至被彻底抛弃。 及至今日,朱注重新被学界 重视,但是以它为代表的经 典解释并未回到原先的主流 地位。当今在读书界影响最 大的《论语》解读,以杨伯 峻《论语译注》和李零《丧 家狗》为代表;前者以其浅 显易懂,译文流畅,在普通 爱好者中流行数十年,且被 作为文科学生的入门书,后 者主要受到相对高阶的知识 阶层的青睐。两本书写作形 式和读者群体不同,对经典 的认识理路却如出一辙。 就如这个书名,《丧家 狗》说得直白,就是要去神 圣化,还孔子“知识分子”的 本来面目。杨著《论语译注 》比较温和,因形式所限也 没有直接阐发自己的见解, 但是通过其译注,描画出的 孔子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 精神的“知识人”形象。不消 说,杨李心目中的孔子都是 以他们这一两代知识分子的 形象为蓝本的。不能说孔子 身上没有这些因素,但以这 个整体形象比附孔子,则不 啻天壤。这背后的根源是现 代性的问题,彻底追溯分析 不是本文的任务,简言之, 现代人是扁平化的生命,生 命应有的丰富层次和可能达 到的高度被“二维化”了,物 质性生活和头脑性知识是此 扁平化人生的表征;现代知 识人超出普通人的主要是“ 量”的增加(知识、专业技 能或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加) ,而非“质”的变化(生命的 净化提纯)或“性”的改变( 生命层次的提升)。古代文 化人(不论中西)以追求精 神境界的提升为人生目的, 其间或许有层次的差别,比 如立足人间的君子贤圣,立 足出世的得道证果,其共同 点是生命的净化和高度层级 的提升,而此质和性的跃升 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乃至毕 生的精力。 或许有人会说:“所谓精 神追求我们不是一直都在提 倡吗?现代人并未抛弃精神 、道德呀。”是的,这些词 我们还在用,但是已经偷换 了概念。精神、道德的提高 ,本义是向上的质的提升, 而现代人却是在平面上使用 这些词,说一个人道德高尚 ,只不过是说他遵守伦理规 范,做事有原则,有正义感 等;说一个人有精神追求, 不过是说他文化生活丰富, 艺术品位较高等。不错,古 人的精神、道德也离不开这 些内容,但这些内容最多只 是提升自我的起点或方式。 究其根源,之所以有这种偷 换且不自知,是因为截断了 这些词背后的天人连接。在 人类各民族的上古神话里, 都有天人往来交通的描述, 后来“绝地天通”,天人之间 断绝了直观形象意义上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