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戏曲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不同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政策导向、地域文化等都会对戏曲电影创作的面貌及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书以“中国戏曲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电影创作与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早期戏曲电影理论、“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理论全景、“文革”时期样板戏电影、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新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发展等。 作者简介 王怡琳,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多年来从事影视艺术领域理论研究,发表《<定军山>及任景丰的“活动照相观”》《梅兰芳无声戏曲电影美学观念探析》《电视剧(潜伏)的节奏分析》《喜剧制胜:试析美国深夜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要素》《BBC医疗健康纪录片探析》等多篇论文。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百年中国戏曲电影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3YJC760086)。论文《电视剧(潜伏)的节奏分析》获第二届飞天电视剧论文评选评论类三等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早期戏曲电影理论 第一节 无声电影时期的戏曲电影观念 第二节 戏曲电影的第一次理论自觉 一、田汉对戏曲电影的认识:“银色的光,给了旧的舞台以新的生命!” 二、费穆对戏曲电影的认识:“迁想妙得,旨微于言象之外”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新中国戏曲电影诞生的宏观语境 一、戏曲电影的摄制体现的是新兴政权意识形态的需要,而不再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诉求 二、以舞台戏曲为主的观念主导戏曲电影的摄制 第二节 戏曲电影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关于戏曲电影本质的争论 二、徐苏灵的戏曲电影理论体系构建 三、创作理论的初步成熟 第三章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第一节 戏曲电影的繁荣 第二节 两次戏曲电影座谈会的召开 第三节 对戏曲电影本体问题的讨论 一、命名与样式 二、戏曲与电影的关系 三、戏曲与电影的虚、实矛盾 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创作理论 第一节 戏曲电影编剧理论 一、舞台剧本改编的基本原则 二、剧目的选择 三、时长的压缩 四、剧本情节、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镜头美学 一、镜头的分切与运动 二、特写镜头的运用 三、对角色内心独白的镜头处理 四、反打镜头的运用 五、对于大段演唱的镜头处理 六、空镜头的运用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布景美学 一、剧种、剧目决定布景风格样式 二、吴永刚对电影“写实性”的认识及其布景 三、姜今对戏曲电影布景的认识 四、韩尚义的布景理论体系 五、道具使用 第四节 十七年时期的戏曲电影表演理论 一、戏曲电影中导演与戏曲演员的关系处理 二、对戏曲电影表演的若干认识 第五节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服装与化妆的探索 一、求美重于求实 二、以角色为依据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电影 一、革命样板戏的推出与现代戏的发展 二、样板戏电影的拍摄 第六章 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 第一节 香港粤剧电影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节 60年代香港黄梅调电影的繁荣 第三节 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 一、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生产特性 二、对于“粤剧电影”及其分类的不同认识 三、粤剧戏曲片的创作经验 四、李翰祥黄梅调电影的美学建构 第七章 新时期以来戏曲电影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新时期戏曲电影的发展 一、新时期戏曲电影的复兴 二、1988-1999年戏曲电影创作的低谷 第二节 新时期和90年代的中国戏曲电影理论 一、新时期和90年代戏曲电影理论研究的恢复与发展 二、新时期和90年代戏曲电影理论的主要成果和争论 第八章 新世纪戏曲电影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世纪戏曲电影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世纪戏曲电影理论发展 一、新世纪戏曲电影理论发展概述 二、新世纪以来戏曲电影理论的新发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