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迷恋中式帆船,到复原造出一艘传统木帆船,需要多少努力?这是一个为梦想造舟的故事,一端是热爱,一端是大海。出走和自由并存,欢乐和痛苦参半。 许路,大海的儿子,童年时诏安老家的大帆船一闪而过,却永久地影响了他的生命。他想找到一艘老式木帆船,驾着它重新出海,环绕地球一周。寻觅、挖掘、研习、复原、建造、下水……一个人的梦变为一群人的。老师傅们也加入进来,他们是中国最后一批木帆船老工匠。 “太平公主号”终于启航,许路却留在了岸上。他完整记录了这项古船复原壮举,从发起到主持,试航到失事,也抢救式整理了民间遗存的古老造船技艺。以古船,以远航,探索一个个体、一个时代、一种文明能出走多远。 造一艘中国古代的船,航向世界。 作者简介 许路,生产技术史学者,将船舶实验考古学引入中国的先行者,赶缯船系列古籍资料研究解读者,二十年中国帆船技术史实验考古实践。2006年发起和主持赶缯战船复原工程,是“太平公主号”建造需求规格书制定人和造船工程监造人。 探险家学会(THE EXPLORERS CLUB)国际会士,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 目录 序言 辞典 第一章 诏安 从诏安到厦门港,广州一年。从童年到现在。自由的唤起。 第二章 “金华兴号” “金华兴号”的发现、测绘、航行。以及J24同航路航行。从传统帆船到现代帆船,最初的出走失败。 第三章 月港 海澄、月港,出走之地,福建人的出走历史。 第四章 “厦门号”“伏波II号” 以“厦门号”为主的一系列走出中国的传统帆船,一个个出走的样本。 第五章 东山、厦门、深沪、惠安、闽侯 从选材到造船,历史的造船技艺,现在的遗存技术,文献与田野调查。 第六章 海滨东区25号 回到书房,资料研习。 第七章 “太平公主号” 建造过程,至船舶下水。 第八章 完成与未完成 以个人为实验,自由与出走的案例。 附录 中式帆船术语表 “太平公主号”复原工程相关人物表 参考书目 插页 插页一 “金华兴号”考析 插页二 漳州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解读 插页三 册封舟解读 插页四 赶缯船解读 插页五 福建省外海战船做法 插页六 福建赶缯战船复原三维视觉模型 序言 很荣幸为这本书写一篇 简短的序言,《造舟记》为 我们了解中国过去的航海历 史做出了杰出努力。这本书 也是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 (R.G.Collingwood)所说 的“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 )概念的一个典型范例。在 民间社会中,受过教育和学 术训练的人对文化主体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些主体 乍一看与他们的日常活动并 无关联。他们对这些话题感 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 业活动要求他们这样做,而 纯粹是因为他们内心渴望对 某个话题有更深的理解。在 民间社会中,人们把自己的 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与金 钱无关的事业,而只是出于 文化利益。 出生和成长于英格兰东 北部莱克兰地区的柯林伍德 教授在他的自传中,讲述了 他的父亲,艺术家和业余考 古学家老柯林伍德 (W.G.Collingwood)是如 何对该地区的早期历史产生 浓厚兴趣的。公元1000年 前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 维京人在莱克兰地区定居下 来,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 令人自豪的独立氛围,这种 氛围至今在该地区仍能被人 们所感知。老柯林伍德和他 的朋友们在19世纪末进行的 有关维京定居者的考古工作 ,受到现代考古学家的高度 赞赏,因为在他那一代人之 后的现代化,几乎抹去了遥 远过去所留下的历史景观的 所有痕迹。事实上,如果没 有像老柯林伍德这样的非职 业考古学家的开创性研究, 我们对过去的了解就会少得 多。民间社会依靠其社群的 个人自发行动和文化活动而 运转。 这正是为什么这本专著 对于所有对中国航海历史感 兴趣的读者都有极大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帆船濒临消亡 的最后时刻,本书作者投入 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进行中式 帆船遗存的调查与搜集。作 为一名参与式的调查者,他 不仅在位于福建南部的最后 的中式传统帆船上航行,还 进行测绘并研究了其历史。 二十多年前,当我参观 现在已不复存在的漳州月港 崇兴造船作坊时,难得有机 会与郑俩招老师傅交谈。他 被我对他的造船技艺的热情 所感动,把家传的造船图谱 借给了我。我的朋友,时任 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的何丙 仲安排临摹了这本图谱,小 心翼翼地把它装在保险柜里 保存。当时,造船作坊里有 一艘三桅厦门湾帆船的大模 型,长度超过10英尺(3.05 米)。它的制作可以追溯到 20世纪50年代初,被用来 做游境展示。无论我为博物 馆收藏保存这艘大模型做了 多少努力,厦门大学和厦门 博物馆始终没有人对此表示 出丝毫兴趣。这艘线形优美 的大模型后来被一个不知姓 名的人买走了,没有人知道 它现在在哪里以及变成了什 么样子。我对自己受到的冷 淡反应感到非常失望,当时 我并不知道,几乎在同样的 时段,许路对福建的海洋文 化遗产生发了浓厚的兴趣, 开始努力收集他能找到的任 何东西。 在过去大约十五年时间 里,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官方对中国的航海历史产 生了兴趣,并支持了几座国 家级航海相关博物馆的建设 。但是到了今天,仅仅四十 年前还在传承的中式木制帆 船建造技术和航海技术的知 识与经验几乎已经完全消失 了。我们应该感谢许路的开 创性研究专著,它合宜地汇 集了他努力收集到的中国海 洋文化遗产宝藏的成果。我 相信这本书会受到中国历史 学家和任何想了解更多过去 帆船历史的人的高度赞赏。 正如英国莱克兰地区的非职 业考古学家为未来的研究奠 定了基础,许路在传统船舶 建造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实践 ,将成为未来各个领域海洋 历史研究的基石。 Leonard Blussé 包乐史 荷兰莱顿大学荣休教授 导语 本书以一个复原古船的故事,串起中国船的辉煌历史、出海故事、建造技艺。所附的船谱解读、船体构件图等,是珍贵的技术资料,关联航海学、船舶学等。作者多年来沿中国海岸线做田野调查,自发、自愿、自费。他有造船出海的梦想,有复现中式帆船跨洋远航的梦想,有验证古代中国科技水平的梦想,有保存古老造船工艺与航海技术的梦想,这一切交织为一个中国帆船梦。为梦想造舟,没有遗憾。 精彩页 在我很小的时候,来自福建诏安老家的大帆船,时常停靠在厦门鹭江道码头,当医生的父亲带着我一起上船,父亲跟老家来的船员朋友围坐在甲板上,或是舱房内,支起一只脚,泡茶下棋。我则上蹿下跳,四处寻找和捡拾遗落的花生、蒜头等运载过来的船货。黄昏的橘色光线裹在缭索上,随着海风跳跃,世界弥漫在淡淡的海腥气和有节奏的涛声中。 童年时我曾跟着父亲回诏安老家,一路小跑紧随在他的身后,从这一家到那一家,看望的大多数是上了岸的船员朋友。印象中,我们总是在水边行走,从许厝寨的池塘,到城墙边的东溪,再到宫口港的大海,那些地名和场景深深地嵌入我的记忆中。大人们围坐在木靠椅上依旧支起一只脚,用小掌罐泡工夫茶,煤油炉与重焙茶的气味交缠,氤氲迷幻。 读小学时,我家住在厦门中山路局口街的一间老式二层公租房,走出街口往右,走不到一千米就是鹭江道码头,诏安船员们也常常来家里,带来一篓篓的鱼干,巴浪鱼、鱿鱼、目鱼和海鳗,我父母则回以一包包的乌龙茶,留香、色种、观音和一枝春。我比较能记得的是啼伯,一位在木帆运输船掌舵的船老大,大头短发,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永远穿着一双棕色的塑料拖鞋,套在里面的是一对抓地的大脚掌。我有印象的还有秋雄哥,一位机动运输船上的轮机员,浓眉大眼,小个敏捷,脸上总是带着憨笑。出街口往左,走不到一千米就是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金银岛》和《基督山伯爵》,这些19世纪的小说汉译本构筑了我的想象空间,而鹭江道码头那些诏安老家来的大帆船则为想象空间装置了现实的道具和场景,伴随我在懵懂中成长。 后来,诏安的大帆船不再来了。我猜想那极有可能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后一批航海运输木帆船,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走到了尽头,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但在我的梦境中却仍不时出现,时而从鹭江水道由远及近掠过眼前,又飞快消失在厦门湾口,我很努力地想看清楚它们的全貌,却始终没有办法。有时又会梦见站在船头,硕大的帆船在流淌着雨水的狭窄街巷里七拐八弯,随着水流一泻而下,跃入海湾,没等缓过神来就已惊醒。时光往前走,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我先后为学业和生计奔忙,除了睡梦中的偶尔闪现,诏安的大帆船和老家的船员似乎都已成了岁月的过客,与我相距愈来愈远。即便在澳大利亚半工半读的那两年,在南墨尔本的帆船码头边,在悉尼大桥下的复原荷兰船旁,也没有触发我对诏安大帆船的联想。 到了2000年,我转到广州工作,一位移民加拿大的教授将他的住房和书籍留给了我。书房里有一本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七海扬帆》,偶然被我抽出了,这是华人学者姚楠先生和陈佳荣先生合著的中国古代海上交通的历史论著。“七海”指的是中世纪从阿拉伯到中国的航路所经过的七个海,依次是:里海、黑海、威尼斯海、地中海、波斯湾、红海和中国海。这种有别于中国中心的海洋史观,引起了我的好奇,在中山大学康乐园住了一年,我把房东书房里有关航海历史的书全读了一遍,我也常常跟人类学系黄淑娉老师、地理系司徒尚纪老师讨教,由此打开了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的观察视角。 次年,儿子出生。又过一年,父亲去世。我收拾掉父亲残旧的潮彩工夫茶具,新买了一副泥陶茶具,独自沏起乌龙茶,儿时对大帆船的记忆也逐渐苏醒了过来。曾经停泊在厦门鹭江道码头的诏安运输船是什么样的帆船?它们有多大?又如何从老家驶来厦门? 我开始频繁地返回诏安老家寻找答案。 重新走在小时候跟随父亲走过的路上,通往城关的旧桥已经修通,走在桥上,发现东溪依旧是儿时在河边嬉戏时的样子,只是水位已经升高了许多,两岸一边是县城,一边是黛绿色的树。 P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