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幸福的格桑花(中国作家赴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采风创作作品集)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2020年8月至10月间,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以“我们向着小康走”为主题的采风采访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作家分赴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深入到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体验高原生活新面貌,感受藏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走出贫困、奔向小康的幸福之路,同时,为文学创作采撷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资料。
本书即为此次采风采访活动的作家作品结集。这些作品体裁多样,既有散文、诗歌,也有非虚构报告文学,以作家的眼光、俊秀的文采,见证了中国这方热土上人们建设幸福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昂扬精神风貌。
目录
序 高原上的春风与果实 阎晶明
西藏
八廓街旋律 沈念
乡村的事业 吉米平阶
西藏的日光 傅逸尘
在幸福生长的地方 黄国辉
燃灯记 江子
山海间 陈人杰
西藏行印象记(组诗) 杜立明
西藏的生灵们(组诗) 李壮
四川阿坝
财神居住在壤塘 葛水平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 黑陶
云南迪庆
通向云端的路 刘建东
葡萄一日 郭晓晔
路是献给新时代的哈达 黄咏梅
一路彩云奔小康 程健
甘肃甘南
和甘肃作家走甘南 李国平
果卓高原 滕飞
向着小康,向着振兴 严英秀
在甘南,看一片云移动的光影 李燕燕
青海玉树
玉树札记 李浩
行走玉树,云端牧场的一次快意扬鞭 向延波
作者简介
序言
高原上的春风与果实
阎晶明
二○二○年,是我国脱贫
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这样
的历史时刻,地处祖国边疆
,自然和地理条件都尤为特
殊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会走出
一条什么样的小康之路呢?
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作
家分赴西藏、四川、云南、
甘肃、青海,深入到当地群
众生产和生活第一线,体验
高原生活新面貌,感受藏族
群众走出贫困、踏上小康的
幸福之路,同时,也为文学
创作采撷和积淀着丰富多姿
的素材养分。
作家采访团的筹组十分
顺利,作家们不畏缺氧的环
境、道途的艰苦,表现出了
对脱贫攻坚事业的高度热情
和责任担当。其间受新冠疫
情和雨季影响,各采访团的
行程都曾有过时间上的调整
,但作家们都能做到积极参
与活动,并创作出各种体裁
的文学作品。
这次采访活动中,四川
省作协主席阿来、云南省作
协副主席胡性能、甘肃省作
协专职副主席滕飞、青海省
作协主席梅卓分别带队深入
基层。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
,远赴西藏参加采风,收获
颇丰,深受教育。
每个团短短不到十天的
采访时间,行程十分紧张,
作家们全身心投入,深切地
感受到这些地区老百姓生活
的变迁之巨和幸福之实。采
风过程中,每个采访团都多
多少少地遭遇到了一些行程
中的困难甚至是凶险环境的
考验,更加深了作家们这种
感受。比如四川采访团在采
访途中遭遇到了道路垮塌遇
阻的险情,西藏采访团几乎
每位作家都在采访中持续经
历着高原反应的考验。在这
样一方地域生活,脱贫攻坚
之成就尤显其艰难和来之不
易,同样,这些也或都融入
到作家们的精神世界中,成
为他们此行所获的一种宝贵
财富。
我在西藏采访所见所感
,充分证明“我们向着小康
走”很好地概括了此次采访
活动的主题。在拉萨,在日
喀则,沿途走进繁荣的市场
和现代化的工厂,走进宽敞
明亮的藏式阁楼,走进果实
累累的蔬菜大棚和生气十足
的养殖场,或迈步在赏心悦
目的美丽乡村,或在宽敞的
教室里看孩子们下藏棋弹钢
琴,每一个场景里都洋溢着
当地群众真诚的笑容与欢喜
,每一次交谈里都给我们输
送着对于身处这个时代的发
自内心的自豪。西藏曾作为
我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殊
贫困地区,整体处于深度贫
困,如今历经脱贫攻坚之战
,业已同全国一道,迈上了
新时代的小康之路、幸福之
路。赴四川、云南、甘肃、
青海的四路作家采访团,也
一样在沿途收获着感悟与感
动。
采访活动结束之后,作
家们把所见所思所感凝于笔
端,创作了一批文学作品,
有的已在国内部分公开报刊
发表。对参加此次采访活动
的所有作家们来说,文字对
他们行走在那片土地上的收
获之表达仍是有限的,但其
中蕴含的情感却无比真挚和
可贵。我们把作家们的作品
以《幸福的格桑花》为名结
集成书。在本书付梓之际,
也借此表达对那片高原地带
上生活着的人们的诚挚祝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
一百周年,我们也以此书向
带领全国人民摆脱贫困、走
上小康之路的伟大的中国共
产党敬礼!
此次采访活动同时得到
了中央宣传部有关部门和西
藏、四川、云南、甘肃、青
海五省(自治区)的党委、
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
导语
本书为中国作家赴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采风创作作品集。在拉萨,在日喀则,沿途走进繁荣的市场和现代化的工厂,走进宽敞明亮的藏式阁楼,走进果实累累的蔬菜大棚和生气十足的养殖场,或迈步在赏心悦目的美丽乡村,或在宽敞的教室里看孩子们下藏棋弹钢琴,每一个场景里都洋溢着当地群众真诚的笑容与欢喜,每一次交谈里都给我们输送着对于身处这个时代的发自内心的自豪。
精彩页
八廓街旋律
沈念

清晨,八廓街静悄悄的。
吉日一巷11号,是玛康大院所在地。整幢大院有六十二户人家一百三十五人。起早的居民扎巴,推开东边的窗,晨曦将大昭寺金黄色的屋顶涂上了一层红晕。他探出头,听到街上往来者的私喁、店铺播放的音乐、院里的开门下楼声……
声响渐起,流聚成高原上的八廓街旋律。
扎巴的每一天,就是在这旋律中开始的。

八廓在藏语中是“中转经道”之意。这些年游客纷至沓来,川流不息,四面八方来此做生意的藏、汉、回族人也越来越多,八廓街成了海拔三千六百五十米的拉萨城内的一条商业街,又被誉为“天上的街市”。
扎巴和院子里的很多邻居一样,都是八廓街上的一个生意人。不过,扎巴没有店铺,没有固定摊位,人在哪里,生意就做在哪里。当地把这种传统的生意方式叫“摸袖子”。
扎巴出门下楼,遇到几位邻居,有人问候他:“扎巴户长早!”他热情地打过招呼,穿过走道,然后散入渐渐拥挤的人流之中。
年长的邻居贡觉是组长,院里的四位户长都归她管。贡觉赶在后面喊:“扎巴,上午十点参加卫生清扫。”
扎巴记起来,又到了玛康大院一周一次的清扫时间。他边走边回头:“好的,我出去一趟就回来。”
一晃眼,扎巴一家在大院里住了三十多年。前几年,他买下四楼东南角的房子后,觉得漂着的这个家真正地安定下来。他主动申请当了一名户长,可以帮社区给左邻右舍做点服务工作,原本就爱笑的他,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大院像个大家庭,邻居们平时各自忙碌,但逢年过节,扎巴都会端出妻子亲手做的代表五谷丰收的“切玛”,给邻居送上门,有时也邀请他们相聚一起欢庆节日。

一千三百五十多年前,唐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带来了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如今这尊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内。大昭的藏语就是释迦牟尼的意思。从拉萨赶到青海迎接文成公主的松赞干布,看到大唐仪仗队伍中的华美服饰和彬彬礼仪,由此被大唐文化所深深吸引。他不仅自己将身上的毡裘换成绫罗绸缎,还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经典。
做“摸袖子”生意的扎巴,经常会像义务导游,在闲谈中给游客讲解汉藏和亲的典故与旧事。他经常淘货进出的冲赛康市场,是拉萨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市场内有大中小型商场八家,共有各类商铺四百三十六家,每天的客流量达两万多人次。
一九八七年,扎巴是墨竹工卡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墨竹工卡是贫困县,扎巴家境贫寒,决定独身一人闯到拉萨,过上更好的生活。刚到拉萨,无亲无故,扎巴起早摸黑,帮人家的菜地种菜,搬运货物,在餐馆当帮厨,给商铺做售货员。结婚后,他和一起打工的妻子决定,在玛康大院租一间房子住下来。 玛康大院以前条件简陋,较完整地保留了拉萨旧建筑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住的人也很杂乱,大家互不认识,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平时很少往来。扎巴记得,刚租住时,每天要起早取水,满大院的人用水就靠院子中央的一口井,不久有了公共自来水,再后来,家户都通了自来水。现在那口井早没了,井所在的位置栽了一棵小柳树。在八廓街道的管辖区,像玛康大院这般聚居各族群众的大院有近两百个。到拉萨经商、工作的外地人中,有两千多人长期租住这些大院里。
扎巴的妻子比他更早地出门了。她在八廓街上做环卫工人,这是社区给的一个公益岗位,每月有四千元的固定收入。女儿德庆白姆前年大学毕业后,在拉萨布达拉旅游有限公司找了份工作,儿子洛桑顿珠也已经读大学了。“等儿女都有了工作,家庭经济会越来越好。”扎巴是这么想的。忙忙碌碌的他现在终于不用那么奔波了。认识扎巴的都知道,他心地善良,做生意不欺生也不瞒骗,经手的老物件、旅游工艺品,很快就能出手,一年下来也有四万多块钱收入。在冲赛康的生意人中,他赚钱不算多,但他很乐观,脸上总露出乐呵呵的笑。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