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边城新纪(昨日的边城姊妹篇)(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龚静染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边城新纪》是知名作家龚静染继《昨日的边城》之后又一部反映马边社会发展的非虚构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以文献档案查阅、实地考察、口述记录、人物走访等方式获取丰富的素材,讲述了马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七十余年的历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小凉山地区“一步跨千年”的成就。
本书在呈现马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的基础上,还以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作为重点,以最近十年的历史切入,特别在扶贫攻坚、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着力表现,用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马边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物故事。
本书以现实观照历史,以历史光耀未来,是呈现小凉山地区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作者简介
龚静染,诗人、作家。1967年冬生,出版有《桥滩记》《我们的小城》《浮华如盐》《整个世界慢慢暗下来》《昨日的边城》《西迁东还》等作品。现居成都。
目录
引子 重访边城
第一章 风吹小凉山
1950:真武山下,马边河畔
小城里有了供销社
在曾经开满罂粟花的土地上
第二章 怎样去描述一条河流?
清澈记忆
消失的木船社
河与城:不变之变
第三章 燃灯人
荒岭办学记
遥远的白家湾
达子的世界
第四章 行走的使者
白衣记(上)
白衣记(下)
彝族医生们
第五章 百转千回路
百里“挑儿客”
通往边城的路
筑路人生“纵、平、横”
第六章 大风顶下
一个老人眼里的“农业秘密”
田间的“余虫虫”
森林行路人
第七章 在群山之间
一亩茶园百年史
红盆地之底的遐想
又见烟峰
第八章 莲花山上的云
桥:一生漫长的回忆
知青小屋:那些飘逝的岁月
最后的乡村放映人
第九章 边地尘梦
马边大熊猫往事
寻找《山城》
小城饮食摭忆
后记
导语
《昨日的边城》姊妹篇,深耕川蜀历史地理文化的非虚构力作。
以扎实的史料相证,重现西南边城七十余载历史之路。
实地行走、人物采访、档案查寻、文献梳理……勾画出一幅由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交织而成的边城立体画面。
后记
写完这本书是今年最
热的时候,气温高达40摄
氏度,持续了近半月的时
间,溽暑难耐。实际上,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由于
受疫情影响,一直有种种
不利因素在搅扰着写作的
顺利进行。但是,书终于
写完了,长喘了一口气,
如释重负。
写《昨日的边城》是
在5年前,当时的情景仍
历历在目。那是一段比较
愉悦而充实的写作时光。
这5年当中,马边发生了
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在交
通方面,高速公路已经修
通,行路难已经成为过去
。每次行走其间,常常感
触良深。我曾想:《昨日
的边城》只写到了1950
年,后面的70多年能不能
接着写?
不得不说,太近的历
史难写。历史犹如重重叠
叠的峰峦,这70多年无疑
也是一座山,有山峰,有
山谷,起起伏伏,你无论
站在哪一个角度,视线都
可能存在着身陷其间的局
限。
但是,我还是想尝试
一下,因为挑战本身就充
满了乐趣。后来,在大量
的采访和考察的过程中,
我接触了很多人,也去了
不少地方,收获颇丰。在
我的日记中,记下了第一
天到马边的情况,值得留
在这里作为一个纪念.
马边河仍处在枯水期
,但很清澈,河中有人在
钓鱼。上下午分别与相关
人员探讨采访对象,确定
工作步骤,交流甚多。晚
饭后沿江边到北门桥,又
沿新建街步行回酒店。街
上行人不少,商家仍开门
营业,灯火通明。沿途有
不少卖鲜花的人,也有卖
闪光发夹的、卖气球的,
荧光闪闪,颇为璀璨,才
知道今天是情人节。见此
情景,忽想起写《昨日的
边城》的那段时光,不禁
感慨万千。回到宾馆始整
理今日所见。从明天起,
工作将正式步入正轨。
这是一段个人意义的
记录。因为从这天起,《
边城新纪》的前期工作就
已经开始了。在我的观念
中,不是正襟危坐地坐在
电脑旁才算写作,而是你
一旦踏上马边这片土地,
就已经是在写作之中了。
在马边行走的过程中
,有几个地方印象比较深
,值得一说。
首先是雪口山镇。这
是一个非常秀美的小镇,
分为旧镇和新镇两部分。
从新镇到旧镇走上一圈,
就像走进了两个不同的时
代。那天,我在镇中心小
广场看到不少彝族老人聚
集在一起闲聊,他们吧嗒
着叶子烟,晒着太阳,享
受着河风的吹拂。其中一
位告诉我,他过去住在山
里,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遍地是蚂蟥,出门要穿筒
靴,而现在他住在新镇上
,生活舒服多了。说话时
,他的背后是金银河。那
是一条穿镇而过的小溪,
清澈、湍急,哗哗流淌。
两个月后,这条小溪上搞
起了漂流项目,游客云集
。关键是,人们看到了彝
族小镇建设的新貌。
其次是马猴部落,坐
落在荣丁镇马脑村,正好
在一个山窝里。那天在山
道上盘旋了一阵后,我们
下车沿着山腰参观了猕猴
桃、山桃等种植园,足有
千亩规模,登临高处,俯
瞰之下极为壮观。总经理
吴太全很精干,他边走边
为我讲解,看得出他颇负
雄心,但人很谦逊,自称
是“返乡农民工”。其实,
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能够
造福乡梓的引领者,他的
种植基地就是乡村振兴的
一个样本。
然后是花间刺绣合作
社。主人乔进双梅是一个
铁匠的女儿,但从小喜欢
彝绣,她带领马边的绣娘
们创业的故事为人称道。
彝家妇女绣织的情景也颇
为励志:“背着娃娃绣着
花,养活自己养活家。”
那天,我在其展示厅里看
到了不少精美的绣品,商
业价值就不说了,它已经
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和青睐
。但它的民族艺术价值更
值得推崇,我看到了那些
普通乡村妇女的奇思妙想
,在彝绣中闪耀出了别样
的光彩。
再就是民主乡雪峰村
的养牛场。主人是彝族小
伙子立克拢拢,他过去在
大城市里闯荡,后来回到
了家乡引进西门塔尔肉牛
养殖,开启了一段新的人
生。6月中旬,我去参观
了他的养殖场。去的途中
,我在路旁看到了茂盛的
象草——一种外来的草种
。它们最早就是立克拢拢
引进马边来种植的,据说
是喂牛的好饲料。现在全
村有40多户人家都在养牛
,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兴起
了养殖经济,一粒致富的
火种能够照亮山村。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
马边的新气象。在我的走
访中,常常感到眼中一亮
,也有一种强烈的气息在
心中鼓荡。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
我的写作思路逐渐形成:
以人物记叙为主,尽量用
一个个人物故事来呈现历
史和现实的丰富性;在不
同的章节中展现不同的城
市和乡村的生活面貌,而
由此搭建一个既有宏观视
野,也有微观细节的非虚
构叙事文本。对马边而言
,它不一定是本面面俱到
的书,但它可能是有所揭
示的书;它不一定是本深
刻的书,但它可能是本有
观点的书。而其他的,就
只有等读者去评价了。
最值得一说的是,我
在书中继续保持了对历史
的观察角度,这是与《昨
日的边城》一脉相承的。
丰富的史料、众多的口述
、实地的考察,增添了写
作的新内容。当然,由于
写作时间紧迫,很多故事
不能一一展开,这也请读
者朋友多多谅解。
不管怎么样,《边城
新纪》这本书终于与大家
见面了,它与《昨日的边
城》构成了姊妹篇,反映
精彩页
没有人比潘德荣老人更熟悉老马边县城了。当年,他每天骑着辆绿色自行车,挨家挨户去送信送报,每一条巷子,巷子里每一户人家,人家旁的每一棵树,树下的每一个门牌号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每天都要转一大圈,闭着眼睛都找得到,太熟悉了!”潘师傅说。
当时马边县城里只有两个邮递员,他是其中之一,一个送城内,一个送城外。潘师傅就送城内,这份工作他一直干到1997年退休。
“小城里的人都面熟,天天一碰到,叫不出名字,但也要打招呼。”
潘师傅对他的这份工作有种自豪感。穿着绿色的邮电服,每天去送信的时候,人们都喜欢他那个绿包包,总觉得自己可能会遇到意外的惊喜。潘师傅有张圆脸,弯弯的眼角,遇到这样的人会觉得世界就是一团和气。
“最主要是送报刊、信件,还有汇款单,大家最喜欢这个。”
潘师傅的家在农村,年轻时当过工程兵,修过成昆铁路,转业后在1970年底到邮电单位工作。“本来人家想招能歌善舞的,我肯定不行,但人家看我当过工程兵,能吃苦,能爬电杆,就招进去了。”他说。
刚开始,潘师傅被分到大院子区工作,给乡上送信。每天背着邮包跑,如果邮件多,只有挑担子。在潘师傅的记忆中,马边正式通邮车是1982年,之前的书信全是人去沐川挑回来,那叫“邮政担子”。挑的人一走就是几十里,长年累月,都走成了“山夫脚”,大脚板。1976年,潘师傅回到了城里,骑上了邮政自行车,在城里穿梭,也就不用再过唐僧西天取经似的生活了。
那时候,潘师傅每天送得最多的是《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党报党刊,每个单位都要订。潘师傅对《红旗》杂志的印象最深,每次一来,自行车后座就要码上高高的一摞,绑在后座上,蹬起来很沉。20世纪80年代后,马边城里私人订阅也渐渐多了,订得最多的是《参考消息》《文摘周报》《四川广播电视报》,后来也有人订《深圳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华工商时报》。阅读趣味慢慢在变,外面的世界好像就在那几张报纸上。
“那时候邮政快件很少,每天只有二三十件;现在就不一样了,五花八门,单邮政都有两三千件,还不说其他民营快件公司揽的货。”
说起当年送信,潘师傅就滔滔不绝。这个小城有很多爱写信的人,但最爱写的都是些小姑娘,写不完的信。也有爱投稿的文学青年——小城里有一群人做着文学梦,不断给报刊投稿,收到稿费单像中了彩票一样。潘师傅还记得有个“眼镜”,文质彬彬的,每天站在路边等他,他的车子只要不停下来,那人就失落得很。其实潘师傅也失落呀,“觉得欠了人家什么似的”。
因为写信,就有了不少故事。20世纪80年代,有个派出所的民警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每天要收到上百封信,雪花一样飘来,持续了好几个月。老潘就纳闷: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求婚信?咋个不分青红皂白就来求婚呢?关键是那么多的信,这个人到底看完了没有?有一次他就真的去问了对方,人家只是嘿嘿笑。又过了两年,就听说这个年轻人结婚了,老潘好奇此人到底是娶了何方仙女,结果一打听,原来找的还是本地姑娘。
“后来在马路上碰到过那两口子。女的嘛,长得也不咋样。”潘师傅说。
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
这一天,我同潘师傅一起走在马边老城区,他已不再是一个邮递员,退休快30年了。但我最想听的,就是他讲马边的老故事,就像翻出那些过去的集邮册来看一样。那天,我们从北门桥出发,过去到马边,主要就是从这里进城。
“过去要进马边城就要在这里等船。隔着一条河,要等好久。”潘师傅指着对岸。
说这话时,我们正站在北门桥的桥头上,只用了一分钟就过了桥,桥上有几个彝族老人在那里聊天。当年这里是个关口,称为北门关,是进出马边城的必经之处。过去送人,就要送到这里,河这头望着河那头,如果按照诗人们的说法,那可能就是乡愁的距离。
过了北门桥,就进入了潘师傅记忆中的老县城。极目望去,街道窄窄的,街上行人也不多,一片低矮的房屋。顺着左手边当头的是朱家旅馆,再下来是一家小食店,卖油条、包子、馒头。中间有卖棉絮和棉被的门市,都是在低矮的房屋里。
“当年,马边城里全是清一色的木头青瓦老房子,预制板房子是后来才修的。”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