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研究对象是泰国20世纪中叶著名的左翼学者和作家集·普米萨及其开创性的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集·普米萨虽然年仅36岁就被泰国军政府枪杀,但他不畏强权的反抗和理性批判,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社会底层的同情理解,使他成为青年一代的精神代表,成了一个当时激进主义的理想符号;同时,他在研究上天赋过人,思想活跃,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动摇了当时传统史学的根基。 本书作者雷诺尔斯既书写了这段历史,又对相关史学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泰国社会形态争议的批判。在谈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权力的性质时,雷诺尔斯认为,欧洲和泰国前现代社会的比较表明,泰国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偶然的和有时间限制的”。 集·普米萨的未完之作,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的泰国社会制度进行分析,利用王家编年史材料、档案等历史证据支持他的分析,加上他对语言的卓越掌控能力,使其分析雄辩有力,令人信服。当然,这不是一部成熟的著作,也未最终完成,虽然只完成了对“社会经济”部分的分析,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通过对这部分分析,我们亦可一窥近代泰国社会“封建制”或“萨迪纳制”的全貌,并在今天以后见之明来检视其对今天泰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本书对20世纪下叶的泰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当下研究泰国历史不可忽略的一本“名著”。 作者简介 金勇,朝鲜族,1979年,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副教授,专事泰国及东南亚的民俗文化和社会历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著有《泰国民间文学》《泰-汉语音译规范研究》(合著)《泰国史纲》(合著),译著《泰国文化艺术》(合译)等。 目录 中文版翻译说明 译者序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泰国历史中的集·普米萨 泰国的历史书写 集·普米萨生平的建构 集·普米萨的生平 冷战中的泰国 学生政治——1953年 死亡 有关翻译的说明 第二章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 引言 萨迪纳生产制度的总体特征 萨迪纳一词的含义 萨迪纳制的经济特征 萨迪纳制的政治特征 萨迪纳制的文化特征 萨迪纳制的起源概述 泰国萨迪纳制的起源 泰国社会与奴隶制 从泰国原始公社制到奴隶制 泰国由奴隶制到萨迪纳制 泰国的萨迪纳制 经济特点 附编辑手记 尾注 第三章 泰国过去的封建制 隐喻与正统意符 萨迪纳术语的历史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实面目 史学新范式占据主流 萨迪纳的回归 萨迪纳与煽动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泰国历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 附录二 第二章泰文转写原文对照 序言 在本书中,我尝试书写 一段泰国的历史,并同时就 这段历史撰写一个史学批评 。为此,我选择了1957年 首版的集·普米萨的《当今 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 Jit 1974c)一书,我翻译了 该书并将译文作为本书的第 二章。在众多用泰文写就的 关于泰国政治经济的研究中 ,集的这部著作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极具原创性和影响力 ,其展现过去的形式备受那 些青睐此前史学的人士的质 疑。因此,我给予它极高的 评价,并试图展现它是如何 表述出20世纪泰国意识中的 冲突、紧张、含糊和认同的 。 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一 样,都在从事异文化知识的 建构工作,借此展现其他的 有别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世 界,即我感兴趣的第三世界 。它要求西方的作者必须具 备这样一种能力,既可以保 留其他时代和世界的独特原 貌,又能够使其通俗易懂, 这或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我看来,泰国的历史学 家们,不论是职业的,还是 因写作或教学工作性质与之 相关,都没有主动表现出对 这种知识建构活动的兴趣。 我们还有更多工作亟待完成 ,需要阐明认知过程,并能 够指出它会导致怎样的建构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 可能会留意到如今出现在某 些民族志书写中的认知焦虑 ,即“现代思想中特别普遍 的内省与存在主义倾向特征 ”。在民族志中对意义和解 释的自我反思,促使民族志 学者介入自己的田野工作经 验中,从而激发了民族志写 作中的阐述和实验的方法。 (Marcus and Cushman 1982:39,46-48) 用英文表述泰国的历史 思想,这是一项民族志研究 工作。我认为翻译和评述集 ·普米萨的《当今泰国萨迪 纳制的真面目》即是一次本 着这种关切态度对其进行阐 释和验证的绝佳机会。我将 在第一章中就阐释和验证对 象做进一步概述。尽管外国 历史学家可能会说到、有时 候会看到一些泰国历史学家 不会说或看不到的东西,我 还是试图拒斥外国学者传统 的做法,即置身于该社会之 外,综合过去并将其整合成 一个更大的、某种程度上更 完整的图景。我通过特殊渠 道接近了一些人和一些材料 ,这将会使本书有别于其他 关于集·普米萨的著作,但 是对集·普米萨的生平和著 作建构是永无止境的,我本 人的贡献仅仅是其中的又一 块碎片,而不是对它的总结 。在写作这部关于其生平和 著作的论著的时候,我并不 寻求制造一种“平衡”或“客 观”的图景,而是利用混乱 和矛盾的意义,去展示我所 看到的历史的多样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