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秉钧/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高秉钧,字锦庭,号心得;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卒于清道光七年(1827);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清代外科名家,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派之“心得派”的奠基人,代表著作为《疡科心得集》。高秉钧以《黄帝内经》为本,精通内科、外科,尤擅长疮疡病诊治;首次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领域,创立疡科“按部求因”辨证方法,开温病理论与外科结合之先河;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立了类证鉴别理论;认为“治外必本于内”,主张“外治法即内治法”,即对外科疾病采用内外同治之法。这一治疗原则,对后世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内容包括高秉钧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后世影响等。 作者简介 林燕,女,1977年出生,山东省莱芜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内科学专业;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及《黄帝内经》研究主编《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等。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医学背景 (二)地域特色 二、生平纪略 (一)弃儒习医,博学经典 (二)撷取各家,博采众长 (三)谦虚好学,虚怀若谷 著作简介 一、《疡科心得集》 二、《高氏医案》 三、《谦益斋外科医案》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以《黄帝内经》理论指导疮疡病诊治 (二)将温病学理法方药用于疮疡病诊治 (三)外科“正宗派”与“全生派”的影响 二、学术特色 (一)倡内治,阴阳为纲,强调治病求本 (二)参温病,引三焦辨证,创“按部求因”辨证方法 (三)创“三陷变局”学说,提出五脏蕴毒证因 (四)辨病辨证相结合,创立类证鉴别理论 (五)强调内治四法,重视顾护脾胃 (六)擅长外治,发挥腐蚀法 (七)公开秘方,大家风范 临证经验 一、疮疡 (一)痈 (二)疔疮 (三)有头疽 (四)无头疽 (五)流注 (六)丹毒 (七)瘰疬 (八)发颐 二、乳房疾病 (一)乳癖、乳痰、乳岩 (二)乳痈、乳疽 三、五官科疾病 (一)眼丹、眼漏 (二)眼胞菌毒、眼胞痰核 (三)耳痈、耳根痈 (四)鼻渊、鼻痔与鼻衄 (五)口疮、口糜 (六)舌喑 (七)牙宣 (八)喉蛾、喉痈 (九)梅核气 四、前后阴部疾病 (一)肛门痈 (二)脱肛 (三)痔疮 五、皮肤科疾病 (一)湿毒疮 (二)天疱疮 (三)黄水疮 (四)疥疮 (五)杨梅疮 (六)鱼口、便毒 六、瘿瘤 七、四肢疮疡 (一)臁疮 (二)脱疽 八、常用内服方剂 九、家用膏丹丸散方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一)王旭高继承发展了首辨阴阳的学术思想 (二)沙石庵坚持以温病理论指导外科疾病的观点 (三)朱仁康创立皮肤病辨治体系 三、后世发挥 (一)对高秉钧“类证鉴别”思想的发挥 (二)对高秉钧“按部求因”思想的发挥 参考文献 著作类 论文类 序言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 内经》《难经》,本草学探 源于《神农本草经》,辨证 论治及方剂学发轫于《伤寒 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历 代医家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实 践,提出独具特色的真知灼 见,不断革故鼎新,充实完 善,使得中医药学具有系统 的知识体系结构、丰富的原 创理论内涵、显著的临床诊 治疗效、深邃的中国哲学背 景和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 历代医家本身就是“活”的学 术载体,他们刻意研精,探 微索隐,华叶递荣,日新其 用。因此,中医药学发展的 历史进程,始终呈现出一派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 繁荣景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 础理论研究所,自2008年 起相继依托2005年国家重 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课题“中医学理论体 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 2009年科技部基础性工作 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古籍 与方志的文献整理”子课题“ 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 验研究”、2013年国家重点 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 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 架结构研究”,以及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 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 室)建设规划,联合北京中 医药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及 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 者,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或 学术特色突出的医家,系统 地阐释与解析其学术思想和 诊疗经验,旨在发掘与传承 、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为 提升中医师临床实践能力和 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本套 丛书即是由此系列研究阶段 性成果总结而成。 综观历史,凡能称之为“ 大医”者,大都博览群书, 学问淹博赅洽,集百家之言 ,成一家之长。因此,我们 以每位医家的内容独立成书 ,尽可能尊重原著,进行总 结、提炼和阐发。本丛书的 另一个特点是,将医家特色 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相印证 ,尽可能选择一些典型医案 ,用以说明理论的实践价值 ,便于临床施用。本丛书列 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 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医药卫生”类项目,收载 民国及以前共102名医家。 第一批61个分册,已于 2017年出版。第二批41个 分册,申报2021年国家出 版基金项目已获批准,出版 在即。 丛书各分册作者,有中 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资深专 家、国家及行业重点学科带 头人,也有中青年骨干教师 、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中的 学术骨干,来自全国高等中 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 单位。从学科分布来看,涉 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 学说、中医医史文献、中医 经典及中医临床基础、中医 临床各学科。全体作者以对 中医药事业的拳拳之心,共 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历经数 年完成了这份艰巨的工作, 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继 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 医药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项目及 丛书撰写、统稿与审订的过 程中,研究团队暨编委会和 审订委员会全体成员精益求 精之心始终如一。在上述科 研项目负责人、丛书总主编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 理论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员主 持下,由常务副主编陈曦副 研究员、张宇鹏副研究员及 各分题负责人——翟双庆教 授、钱会南教授、刘桂荣教 授、郑洪新教授、邢玉瑞教 授、马淑然教授、文颖娟教 授、陆翔教授、杨卫彬研究 员、崔为教授、江泳教授、 柳亚平副教授、王静波副教 授等,以及医史文献专家张 效霞教授,分别承担或参与 了团队的组织和协调,课题 任务书和丛书编写体例的起 草、修订和具体组织实施, 各单位课题研究任务的落实 和分册文稿编写、审订等工 作。编委会多次组织工作会 议和继续教育项目培训,推 进编撰工作进度,确保书稿 撰写规范,并组织有关专家 对初稿进行审订;最终,由 总主编与常务副主编对丛书 各分册进行复审、修订和统 稿,并与全体作者充分交流 ,对各分册内容加以补充完 善,而始得告成。 2016年2月,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颁布《关于加强中医 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 ,指出要“加强对传承脉络 清晰、理论特色鲜明的古代 医家的学术思想研究”。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布《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强 调“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 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 上述项目研究及丛书的编写 ,是研究团队对国家层面“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 精华,守正创新”号召的积 极响应,体现了当代中医人 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矢志不渝 的追求!通过此项全国协作 的系统工程,凝聚了中医医 史、文献、理论、临床研究 的专门人才,培育了一支专 业化的学术队伍。 在此衷心感谢中国中医 科学院及其所属中医基础理 论研究所、中医药信息研究 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 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云南中 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浙江中 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 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 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 中医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 、中日友好医院16家科研、 教学和医疗单位对此项工作 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中国 中医科学院余瀛鳌研究员、 姚乃礼主任医师、曹洪欣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