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中国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变迁
第一节 现代城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
一 单位——街居制时代:居委会统管
二 后工业时代:社区自治
三 信息时代:网格化管理
第二节 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兴起的背景
一 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兴起的时代背景
二 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兴起的制度背景
三 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兴起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现代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一 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创新思路
二 现代城市社会治理模式选择
第四节 全国城市社会治理实践分析
一 “南通模式”的实践思考
二 “兰州模式”的实质探究
三 “宁波模式”的理论解读
四 借鉴与启示
第二章 “一本三化”宜昌模式概述
第一节 “一本三化”宜昌模式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一 “一本三化”模式形成的背景
二 “一本三化”模式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 “一本三化”宜昌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 以人为本
二 网格化管理
三 信息化支撑
四 全程化服务
第三节 “一本三化”宜昌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 目标性
二 创新性
三 长效性
第三章 网格化管理
第一节 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一 北京东城区万米单元网格的诞生
二 全国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三 深圳网格化发展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 宜昌市网格化的基本要素与规范
一 基础网格划分依据与标准
二 部门专业网格划分的依据与标准
三 网格的数字化与空间化
第三节 网格员队伍建设
一 网格员的招录
二 网格员的基本规范
三 网格员的考核与待遇
四 网格员的思想建设
第四节 网格员的基本职能与延伸职能
一 政府购买服务的准入机制
二 网格员的综合履职
三 网格员的延伸社会服务职能
第五节 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 上下结合管理的组织体系
二 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机制
三 与社区专干的关系与区别
四 “社区e通”的运行规则
第六节 网格员工作方法与难题破解
一 网格员的基本工作方法
二 网格员工作难题破解
第七节 网格化管理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
一 网格员的身份与职位法律关系
二 网格员的发展空间
三 复制宜昌网格化管理模式需要防止的认识误区
第四章 信息化支撑
第一节 总体框架
一 信息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二 信息支撑体系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 基础设施平台
一 电子政务专网
二 电子政务云平台
第三节 基础支撑平台
一 空间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二 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
三 社区综合数据采集核查平台
第四节 基础应用平台
一 数字网格信息系统
二 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
三 人口基础信息系统
四 法人基础信息系统
五 社区网格管理信息系统
六 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
第五节 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一 公安机关对接系统及应用
二 消防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三 人口计生与卫生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四 人社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五 民政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六 司法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七 民宗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八 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九 城管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十 房管部门对接系统及应用
十一 工会对接系统及应用
第六节 农村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一 农村网格综合信息采集系统
二 农户基础信息系统
三 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
四 生产生活信息系统
第五章 全程化服务
第一节 基本理念: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一 把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重点和关键点
第二节 基本内容:两个周期全程化服务
一 “两个周期”全程化服务的基本内容
二 “两个周期”全程化服务的深入理解
第三节 基础支撑:建设两大信息平台
一 综合信息平台是全程化服务的基础
二 部门间信息联动平台是全程化服务的前提
第四节 基本措施:一对接两跟进
一 “一对接”:对接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
二 “两跟进”:跟进服务、跟进管理
三 部分职能部门“一对接两跟进”做法简介
第五节 基本成效来自市民与基层的体验
一 市民体验
二 部门干部体验
三 基层社区体验
第六节 完善提升向规范化、社会化发展
一 政务服务向规范化发展
二 社会服务向系统化发展
第六章 “一本三化”组织推进体系
第一节 领导决策
一 务实管用的组织架构
二 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
三 决策层面的主要职能
第二节 推进架构
一 发挥核心部门主导作用
二 改革基层管理。体制机制
三 建立日常监管督察制度
第三节 推进机制
一 部门联动
二 上下齐动
三 内外互动
第四节 推进策略
一 系统谋划,分步实施
二 试点突破,典型带动
三 分类指导,协调推进
四 完善政策,形成制度
第五节 改革与完善
一 明确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方向
二 推动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三 加快政府及其部门职能转变
第七章 “一本三化”在农村的延伸与拓展
第一节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
一 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二 农村社会治理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差异
三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
四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三化四务”:“一本三化”在农村的延伸
一 “三化四务”基本内涵
二 “三化四务”与“一本三化”的关系
三 “三化四务”的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宜昌农村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
一 宜都市红花套镇渔洋溪村
二 夷陵区小溪塔街道仓屋榜村
第八章 “一本三化”模式的理论性探讨
第一节 “一本三化”模式的科学性
一 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二 政府指导下的社区自治
三 政府的无缝隙管理
第二节 “一本三化”模式的法理性
一 以数字网络为平台创新政务信息管理
二 以劳动合同为基础创新社区网格员人事管理
三 以社会调解为主导创新社会矛盾联动化解
四 以分配正义为先导创新特定人群服务
五 以法治系统为载体创新法务网格工程
六 以社会安全为价值导向创新治安防控法律制度
第三节 “一本三化”模式的创新性
一 服务方式创新
二 组织结构创新
三 工作流程创新
四 运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