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竹内实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麻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竹内实的父亲乍到张店,开始为当地的日本商行做佣人。据他母亲讲,竹内家后来能够在那里安身立业,可能因为他父亲曾从一伙土匪手里赎救过一个被“绑票”的中国地主。那个地主为了答谢此次救命之恩,便允许竹内实的父母按照个人意愿占用了自己一块土地,建起了一座日本旅馆。这座旅馆也是竹内实的家。

在竹内实小时候的印象里:

我的父亲在那里经营旅馆。按今天的标准看,那旅馆自然算不上很大。但我觉得,在当时,确也称得上是一个漂亮的日本式旅馆。

旅馆的大门有书院之风,迎面装饰有鲜花,里边的走廊连着两个铺有“榻榻米”的大房间。房间里除了席子,还有壁龛。此外如厚厚的坐垫、靠椅、带棉围裙的方桌、铜制的火钵、棉袍等,一应俱全。吃饭则是用带腿儿的方盘送上去。有位中国厨师,生鱼片、烤鱼、烧蛋等,做得都很好。鱼是从青岛用木箱运来的,很新鲜。螃蟹的嘴里总是咕噜咕噜冒着白泡。

也有素烧。牛肉是青岛出产的。那时,青岛的牛肉和神户的不相上下。肉肠也很好吃。我不常吃零食,从不偷嘴。不过有一天,我忽然觉得肚子饿了,就从存放在食品仓库里吊着的肉肠中,拿出了一根,自己用小刀一片片地切着吃了起来。开始只是想吃一点点,可连自己也没想到,不知不觉地竟把整根都吃光了。我记得那是一根香肠。直到现在,我再也没能在肉铺或是商店里找到那么香的东西。

在青岛住有德国人,那里的牛肉和肉肠都很好吃。

旅馆的房子和大门不同。那房子的外墙是用中国式的土坯垒起来的。这种土坯是从地里掘出黏土,里面掺上麦草,用水调合起来,然后把这样的湿草泥挑进长方形的坯框中,脱成坯子,在太阳下晒干制成的。

屋脊是草苫的样式,但没有茅草,而是用麦秸。

和大门连在一起的房子建得又高又大,一阶比一阶高。不过样子还是中国式的,即从外面一进去,房里是用土夯实的地面。

走进大门是一个院子。因为有外墙围着,从墙外看不见院里。而在铺着“榻榻米”席子的屋子当中,则是一个很大的庭院。四周便是客人的房间。其中有一个房间像宴会厅那么开阔,在孩子眼里显得相当大,想来大约有十席到二十席的样子。

客人只有日本人。在旅馆里可以住宿、吃饭和洗澡,全都是日本式的。那时,是把日本称作“内地”。

经办这旅馆的好处,大概就是因为它能使来往的客人有一种回到“内地”的感觉。

当时在张店,经常有日本人来出差或做生意,竹内家的旅馆里总有客人来住。像“从青岛来的火车到了,会有人到车站去领客人。当时,电话还没有普及,旅行的人到车站下了车,会看到在那里迎客的领班,从而决定住宿的地方”。偶尔,镇子上的日本人也会在竹内实家的旅馆举行宴会什么的。

P4-5

后记

这是在日本学术界尚未为一位终生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立传之前,由中国人尝试撰写的一部传记。

此事乍看起来好像有点违背“常规”,但这样做也并非违背事之“常理”——为人树碑立传的最适当人选,应该是最熟悉其人、其事并能秉持公正的学术评价眼光者。如此说来,难道日本学术界以及日本读者还不真正了解竹内实,竟要由中国人越俎代庖为其作传吗?

竹内实毕生研究、写作的首要宗旨是向日本人介绍与解释中国,他发表的所有文字的最早读者都是日本人。在竹内实年届九秩的今天,日本学术界已经公认他是战后日本研究现代中国“第一人”,是研究中国的著名权威与大家。不过,尽管竹内实曾多次说明自己出生于在华日本平民家庭,直到当今,日本的中国研究界仍有人质疑,其父母当真都是日本人吗?另外,在战后日本研究中国的学者中,竹内实堪称论著字数最多、质量也最经得起推敲的代表人物,而从其全部著述中筛选出近一半文字出版了10卷《竹内实文集》,首先还是在中国。这都表明,中国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对竹内实的经历及其学术成就的关注,并不逊于日本,甚至比日本人对竹内实的生平与学术道路更感到亲切。就此而言,出生、成长于中国并终生以研究中国为业、为乐的竹内实,算得上“跨文化”典型人物与案例之一。由中国人为这样密切关注自身文化传统与历史进程的外国学者作传,也算不上“分外”之事。

实际上,由中国人为竹内实作传,还有优于日本人的方便条件,如便于核实他在中国的经历与感受是否真切,也容易判断他描述、评论的中国事情是否属实。而他对中国社会变迁、历史传统等种种与中国人不尽相同的某些理解角度,特别是当时那些有点逆耳却经得起历史验证的真知灼见和大胆议论,会使中国人对竹内实先生渐生亲切之感甚至钦佩之意。

当然不必讳言,本传记实为将描述与点评相结合的评传性质,难免含有作者个人视角的局限性。尤其是其中对竹内实在日本生活经历与研究业绩的回顾和评价,或许有失实或不当之处。作者不自诩对竹内实全知全能,也不奢望本传记属于地道的客观立场,如果日本与中国两国学术界或读者觉察出本传记有虚构之笔,或者离竹内实的真实面目相距甚远,请不吝指正。

作者渴望倾听来自中日两国各界人士的各种指教,无论宏观还是细节。

程麻

2013年5月初于美国马单兰州波托马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日本血脉中国故乡

 一 日本血脉

 二 中国故乡

 三 兵荒马乱

第二章 两栖的“满洲国”民

 一 移居“满洲”

 二 在两种“国民”之间

 三 初回祖国

第三章 幸未“出阵”的“学徒”

 一 回国求学

 二 亲历“学徒出阵”

 三 受惠京都学派

第四章 投身中国研究

 一 研究班与讲习班

 二 译介中国现代文学

 三 在中国研究所

第五章 来往日中之间

 一 日本共产党员

 二 来往日中之间

 三 日中关系研究

第六章 毛泽东研究

 一 从听说到会见毛泽东

 二 《毛泽东的诗与人生》

 三 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研究

第七章 在“文化大革命”风浪中

 一 预感“思想斗争”

 二 质疑“文化大革命”

 三 《毛泽东集》及《补卷》

第八章 辞退教职与自由撰稿

 一 激流勇退

 二 沉浸于中国和日中交流史

 三 日中恢复邦交

第九章 拓展现代中国研究

 一 回归京都

 二 现代中国研究会

 三 追踪后期“文化大革命”

第十章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

 一 庆幸“四 人帮”垮台

 二 深化中国研究

 三 重返中国

第十一章 日中文化比较研究

 一 “友好容易理解难”

 二 提倡比较文化研究

 三 日中茶文化比较

第十二章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

 一 “中国的思想”与“中华思想”

 二 中、日文集面世

 三 乡愁:文化命题

附录 竹内实著译年表

 日本战后中国研究的开拓者竹内实

 日本毛泽东研究的宽与深

——记日本毛泽东研究泰斗竹内实先生

 竹内实先生:“可以走了”

后记

序言

在日本,一位年届九秩的长辈学者终生对中国魂牵梦萦。他就是著名中国研究家竹内实先生。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自古既近又远:两国的地理距离近在咫尺,彼此交往的历史则久而远之。为此,日本至今涌现过不计其数的中国研究者:古代曾叫汉学家,近代以来又称中国学家。在这一源远流长的日本学人序列中,当今健在的竹内实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出生于现代中国,并在日本战后中国研究界以论述丰硕且见识深刻、不同凡响,在日中两国学术论坛甚至普通民众中影响颇广。

关于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出生于中国,战后活跃于日本政治、文化与学术等领域的日本人现象,如今已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曾有日本学者提示过孕育于中日或中韩“双重”、“两栖”历史与社会背景的这一特殊日本人群体:“过去曾经在中国的大连、沈阳、天津,韩国的汉城、釜山出生、长大的日本人,战后有的成了学者,有的成了外交官,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们摆脱了日本式的思维桎梏的思想比日本人开放,习惯于用国际上通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他们与东北亚各国的人思想相近相通。”可惜的是,碍于日本传统观念中的某些偏见以及这一特殊群体在日本社会毕竟人微言轻,日本各界至今少有学者或者论著认真回顾这些日本侨民后代曲折、复杂的生活经历,以及伴随他(她)们的尴尬甚至酸楚的心路历程。尽管已有人开始正视并力求公正评价这些人在战后日本对内、对外文化观念和学术思想演变进程中的积极影响,可对他们的认识或剖析仍难免笼统与隔膜,更谈不到透彻理解和正确评价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对现代日本对外关系的影响和价值。在这方面,竹内实堪称是一个经历曲折、鲜活丰满的难得例证。他酸甜苦辣的生命历程,以及始终致力于日中两国政府与民众相互理解以求真正友好的学术成就,本是早就该有人着手或关注的课题。如今由一位中国晚辈来尝试回顾和描述竹内实的漫长生平,梳理与评价他在日本战后中国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也算对日本学术界这一缺憾的某种弥补,更可看作被竹内实视为“第一故乡”的中国的乡亲,对这位学术前辈身上的那种远比日本一般汉学家更为浓烈的“文化乡愁”的真诚慰藉。

自然,如果把为竹内实先生立传仅仅视为对传主个人实至名归的公正回顾与评价,显然过于狭隘了。着眼于世界现代学术转型,竹内实“两栖,,于中日两国的生活经历,离不开日本侵华战争与后来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背景,他的中国研究业绩也反衬出日本战后中国研究界的种种利弊得失。回顾与评价竹内实的中国研究路径,可以呈现日本战后学术界观念、方法等演变的轨迹,也有助于思考其今后深化与提升的可行途径。概括来说,近代以来日本朝野风行的“脱亚入欧”论,曾使日本人不约而同地从以前对中国崇拜与模仿的心理习惯,快速蜕变为尊崇古代中国却蔑视现实中国的二元态度。这种矛盾的对华态度,曾被少数IE]本战争狂人用来调动军力侵华,并犯下无数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罪行,也深深烙伤了像竹内实这样出生在中国,并曾生活在中国的日本青年的心灵,让他们伴随着终生的精神痛苦,长期纠结在两个民族的历史恩仇之间。后来,当有人最终选择走上中国研究之路,他们对中国社会感同身受的体验既成为他们的一种心理素质的优势,也意味着可能改变以往日本汉学家主要把中国文化作为客观对象进行研究与借鉴的传统,如同凤凰涅槃一样催促着日本传统汉学脱胎换骨。这是指日本战后的中国研究逐渐增多了“共生”,也就是互动的特点,即那些出身于日本的中国研究者大都利用当今便利的交流机会,频繁往来于日中之间,已不满足像以往汉学家那样单纯凭借经典文献解读中国的社会现实。如此众多有效的联系渠道势必带来全新的感受和审视眼光,有可能推动日本形成前所未有的、情理兼备的中国研究之路。

就此而言,由中国人为像竹内实这样成就卓著的日本前辈学者撰写生平传记,并非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因为与以往主要凭中国典籍理解或评判中国现实的日本汉学家相比,像竹内实这样有过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并终生关注中国的新一代日本学者,无论他们对中国的赞颂与批评,中国人都难以“隔靴搔痒”之类评价一听了之,会把他们对中国的正反看法当作一面有助于识清自我得失的镜子,甚至堪称“显微镜”或“望远镜”。当今中国学界已开始领悟到,在全球化新时代,要透彻理解与研究中国的事情,必得如俗语所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需要中国学者的研究、国外中国学的研究,再加上国际新闻报道与彼此通俗介绍之类“亚学术”等的配合,才可能形成真正全面的中国学问。至于竹内实,不仅可算作“半个中国学者”,而且他一开始便兼有中国学研究以及向日本民众普及中国知识的双重身份,实为日本战后中国研究界的典型。他所偏爱普通中国人的眼光及其雅俗共赏的文风,值得中日两国学者镜鉴。基于这样的宗旨,笔者在本书中便不再“见外”,尽管难免粗略与浮浅,也要义不容辞地写出对这位前辈学者的了解、印象与评估。

内容推荐

竹内实(1923—2013)是日本现代中国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被日本学术界誉为“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日本学术界尚未有人为竹内实立传,《竹内实传》是中国人撰写的首部竹内实传记。

本书作者程麻在中国翻译与出版过10卷本《竹内实文集》、《竹内实的中国观》、《毛泽东的诗词、生涯和思想》、《中国近现代论争年表》等竹内实论著,与竹内实交往密切。作者多年搜集与积累相关资料,对竹内实的生活经历、学术道路及其学术成果的熟稔程度甚于日本学术界。竹内实曾审核本书稿并提出过修改意见。

本书从中日近现代史与现代学术转型的广阔视野入手,着眼于竹内实“两栖”于中日两国的跨文化身份,以及日本侵华战争和新中国诞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力求对竹内实的中国研究业绩及其反衬出的日本战后中国研究种种利弊得失准确点评、公正褒贬。全书对竹内实的中国研究路径的回顾与评价,展示了日本战后学术界观念、方法的演变轨迹,有助于拓展国内外学术界的思路,提升中国研究的学术水平。

编辑推荐

《竹内实传》由程麻著。由中国人为像竹内实这样成就卓著的日本前辈学者撰写生平传记,并非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因为与以往主要凭中国典籍理解或评判中国现实的日本汉学家相比,像竹内实这样有过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并终生关注中国的新一代日本学者,无论他们对中国的赞颂与批评,中国人都难以“隔靴搔痒”之类评价一听了之,会把他们对中国的正反看法当作一面有助于识清自我得失的镜子,甚至堪称“显微镜”或“望远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9: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