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真懂孩子积极养育(学前)/积极教育家长课堂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积极教育家长课堂丛书针对婴儿期——大学阶段孩子成长中的热点问题,从积极教育的视角,给予心理机制分析及教育对策,共8个分册。本丛书聚焦家庭教育的专业性,设立了原因分析、专家支招、知识导读、亲子互动拓展和阅读推荐等板块,体现家庭教育的操作性,具有可读性强、内容丰富、案例鲜活、实用性强等特点,是写给家长的一套实用工具书,对于提升广大家长科学施教的素质和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高闰青,1968年8月出生,河南沁阳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教育学博士,教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兼任河南省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焦作市青联副主席等职务。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了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第5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第49批)、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2项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得河南省发展研究二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等10余项奖励。曾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余篇(CSSCI期刊17篇);出版论著5部,参编教材2部。曾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人选、河南省优秀博士后、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焦作市市管专家、焦作市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女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目录 第一章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爱“搞破坏” 第二章 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孩子不会玩 第三章 帮助孩子从小形成规则意识——孩子没有规矩 第四章 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爱唱反调 第五章 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孩子不爱看书 第六章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孩子做事不专心 第七章 巧妙应对同伴冲突——孩子被人欺负了 第八章 轻松度过幼小衔接期——孩子要上小学了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 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 师,更是孩子终身的老师。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 和根基,是一个人接受最早 、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 育,培养的是孩子“日用而 不觉”的价值观。古希腊著 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曾 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 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 后来往哪里走。”儿童期是 孩子与家长相处最长的一段 时间,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 期。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家 庭教育从他出生开始并伴随 其成长,对于他能力的开发 、生活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将影响着他人 格的形成与个体社会化的发 展,以及未来人生的发展方 向。可以说,家长是影响一 个孩子生命及其身心发展的 关键所在。家长虽然不是专 业的教育工作者,但对孩子 身体力行的教育和耳濡目染 的影响却远远胜过老师;家 庭教育虽然不如学校教育系 统和规范,但比起学校教育 更具有特殊的针对性、实效 性,是为孩子成长打底色的 工程。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中非常 重要的时期,从身体和大脑 发展来看,与婴儿期(3岁 以前)相比,孩子在这一时 期身体生长发育速度相对减 缓,但与生命中的其他阶段 相比,其身体发展还是要快 得多,主要特点是日趋成熟 。幼儿的大肌肉运动能力逐 渐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小 肌肉的控制能力也在迅速发 展与完善,这就使得他们能 越来越熟练地运用双手,进 行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与 婴儿期相比,幼儿的大脑结 构已经比较成熟,其高级神 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 和抑制机能也在不断增强。 兴奋过程的增强主要表现为 幼儿觉醒时间的延长,这使 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外部世界;皮质抑制机能的 增长,使得幼儿对事物的分 辨能力更加精确,能逐步控 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 有利于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 的形成。 在认知发展方面,幼儿 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 逐渐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发 展,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但仍具有主观直觉性和较 强的自我中心化。幼儿对周 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变 得更强,想象力的发展也更 为迅速,是由再造想象向创 造想象发展的时期。这一时 期是人一生中创造力发展的 萌芽期,也是最关键的基础 期。幼儿期语言能力发展迅 速,3岁左右已掌握了本民 族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到 学前末期基本上可以掌握本 民族的口头语言;他们掌握 了许多交谈技能,能够流畅 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 人进行交流。他们逐渐对图 画、文字符号等书面语言感 兴趣,已经具备阅读活动的 心理条件。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幼 儿的情绪仍然具有易冲动、 易转移和易感染等特点,但 相对于婴儿期已逐渐趋于稳 定,调节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其 个性开始形成,能够较好地 建立起社会规则与自己行为 的联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 力大幅度提高,并具有更强 的自主性,喜欢与同伴游戏 ,懂得与人合作、沟通,家 庭和同伴对幼儿的社会性发 展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教育环境来看,3岁以 后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在集 体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由教 师精心地进行教育引导和生 活照料,但家庭教育仍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的儿 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 “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 事情,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哪 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 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 充分的功效。”幼儿园教育 和家庭教育就像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必须同方向、同 步调地前进。两者只有紧密 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才能 形成教育合力,进而促进幼 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家长要努力提高 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争做智 慧型家长。家长只有不断学 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 真正了解孩子,做好孩子心 灵的陪伴者、成长的引导者 、精神的滋养者。法国著名 教育家、思想家卢梭说:“ 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 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这也 就是我们常讲的,一旦方向 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家长须具备自省能力,应经 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 恰当,是否适合孩子各阶段 身体与精神成长的需要,应 科学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 法,而不能按照家长的标准 去塑造孩子,更不能盲目评 价孩子。生养孩子最大的幸 福在于真真切切地参与一个 生命的成长,这意味着对孩 子的欣赏和付出;也意味着 在爱与被爱中补全我们自己 心中的缺憾,从而使我们成 为更好的自己。孩子为我们 打开了一扇内省之门,帮助 我们找回某些丢失的“东西” ,从而让我们更懂人性、更 懂生命,让我们成为一个更 完整的“人”。作为父母,要 永葆年轻的心态,把童年、 童心还给孩子,像回到自己 的童年时代一样,和孩子一 起游戏,让孩子轻松、自由 、愉快地成长。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 快乐、最绚烂的时期,是人 格发展阶段中建立自主感、 主动感,以及培养孩子意志 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孩子 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 义。本书以幼儿 导语 本书以3-6岁孩子的典型特点及关键能力培养与发展为核心,囊括了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正确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巧妙应对同伴冲突、轻松度过幼小衔接等内容。全书分为八个章节,每章由名人名言、案例、知识导读、原因分析、专家支招、亲子互动拓展、推荐阅读等基本部分构成。 后记 编著积极教育家长课堂 丛书的初心,源于第四届中 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2017年8月,我们首期参加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 心理学指导师认证班的同学 们到深圳进行论文答辩,同 时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积 极心理学大会。参会期间, 我看到了由清华大学社会科 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任主 编、我们首期积极心理学指 导师认证班班长伊雄任副主 编、认证班同学积极参与出 版的积极心理进步实践课堂 丛书的样书,当时我深受启 发。这是一套以积极心理学 为指导、探索青少年进步实 践之路的丛书。我非常热爱 家庭教育,十余年来一直专 注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学习研 究和实践,本次积极心理学 指导师认证答辩的论文《清 华大学积极教育6+2理论在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也是 家庭教育方向,是在清华大 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积极 教育课题组组长曾光博士的 指导下,我用了半年时间撰 写和几次修改完成的。 我想,在目前很多学校 都在推广积极心理学,实施 积极教育的当下,孩子的教 育不仅需要学校的老师懂得 和运用积极教育的理论和方 法,更需要家长懂得积极教 育,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 。运用积极教育的理念和方 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 关注孩子的品格优势和幸福 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有更多 的积极情绪,与孩子建立积 极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健 全的人格,帮孩子建构积极 自我。只有家、校、社共育 ,才能有利于养育积极、阳 光、身心健康的孩子。我的 这一设想得到了曾光博士的 大力支持和几位同学的积极 响应。因此,我当即下定决 心,和几位热爱家庭教育、 对家庭教育有丰富的研究和 实践经验的认证班的同学一 起编写一套积极教育家长课 堂丛书。 随后,我们首届清华大 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 指导师认证班的同学再聚清 华大学心理系,参加结业典 礼。在参加结业典礼时,我 们汇报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 收获,也再次见到了多次为 我们积极心理学指导师认证 班授课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 学院院长、心理系主任彭凯 平教授。彭教授是享誉世界 的心理学家,是在中国推广 和普及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 物。课堂上,他以国际化的 视野,旁征博引,神采飞扬 ,激情投入;课下,他亲切 随和,耐心地为我们解疑释 惑,深受同学们的爱戴。每 次听他讲课,同学们都能感 受到澎湃的福流。结业典礼 后,我又专门向彭教授汇报 了我们认证班的几个同学筹 备编著积极教育家长课堂丛 书的想法。彭教授听了我们 的编写方案,非常赞同,当 即表示将大力支持我们,做 我们的学术支持和后盾。彭 教授的支持。给予了我们极 大的鼓励。之后,我联系认 证班同学中的迟少丽教授、 胡翔教授、出版过家庭教育 专著的向苏老师、时任清华 附小CBD校区校长的付雪松 等对家庭教育有丰富的研究 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老师, 按每个人所熟悉和擅长的领 域,分头编著这套按年龄段 划分的积极教育家长课堂丛 书。 在编写这套丛书的过程 中,为加强编写小组的力量 ,2018年,在征得编写小 组的同意后,我邀请了国务 院津贴专家、教育学博士高 闰青教授,“中国青少年心 理成长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心 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 事长陈虹教授,几位具有丰 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高校教 育学和心理学教师——潘子 彦、张燕子、王国防、刘利 敏、黄俊、郝钧倩,以及有 着丰富的中小学教学和家庭 教育个案指导经验的焦作市 青少年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 的温书臣老师、时任山阳区 教育局副局长邓赞等加入了 编写小组,分别进行八本书 的编写工作。本书《真懂孩 子,积极养育:学前》是丛 书中的一本。 编写这套丛书的第二个 缘由是我在家庭教育指导和 心理咨询个案中受到的触动 。我在高校做行政管理工作 ,并担任高校的兼职心理咨 询师,为大学生做心理疏导 。2020年以来,我又作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 援助热线和清华幸福公益常 态化心理援助热线的志愿者 ,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接听或 接访了500多个来电或来访 个案,据不完全统计,这些 个案的求助原因中,学习和 职场压力、婚恋烦恼、人际 关系焦虑和个人成长困惑方 面的问题占80%以上,而造 成其心理困惑的原因,80% 以上源自求助者的成长经历 、原生家庭的影响或家长不 当的养育方式。每次填写咨 询记录时,我都不由得想到 :又是一起由父母不当的教 育方式而引起的焦虑、抑郁 等心理疾病和社会适应问题 ,又是一起由于家庭教育和 成长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引起 的孩子对婚恋的困惑和恐惧 。当下,我们的教育者怎样 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不能等心理问题出现了,才 去帮助他们,我们怎么才能 预防?而要预防心理疾病的 发生,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让孩子更好地健康快乐成 长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父母 是否对孩子进行了科学的养 育和良好的心理抚养,是否 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因此,编写一套基于心理 学和积极教育原理,让年轻 父母容易操作的育儿丛书, 就显得愈加重要。也正是这 个初衷,让我和编 书评(媒体评论) 养育孩子是一项浩大而 复杂的工程,总是充满喜悦 和温暖,同时又会不断与各 种困惑和苦恼狭路相逢。要 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就要 了解孩子,掌握有效的教养 方法,才能顺利渡过各种养 育难关。这本书用真实鲜活 的家庭教育案例,为家长朋 友们生动展示了一个个生动 的、养育孩子的“通关秘籍” 。 ——胡德海 著名教育学 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有时家长会感到困惑和焦 虑。如何用成长的心态陪伴 孩子的成长,如何带着觉察 和反思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 境并科学应对,这套丛书提 供了积极教育的视角和具体 的可实操的建议,有助于年 轻父母真正读懂孩子、享受 育儿的喜乐。 ——杨咏梅 中国教育报 家庭教育周刊主编、中国家 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 员会副理事长 “从小处着手,往深里究 竟,朝大道汇集”,是我看 到这套书后的体会。可以说 天底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 父母,但天底下也有很多迷 茫的抓狂的甚至懊悔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基于 懂得,更成于积极正向的行 为。本书抓取孩子成长的一 个个“关键要目”,解锁于积 极心理这把科学专业的钥匙 。相信它能助力家长的智慧 ,助推家庭的幸福。 ——霍雨佳 中国儿童中 心研究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 会副秘书长 教养成败的关键在于孩 子的“问题”出现时,父母是 否能真懂孩子,是否能真正 读懂孩子的“问题”。这套丛 书从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典型“问题”出发,科学 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从“ 问题”中挖掘孩子成长的机 会与积极的教养策略,有助 于提升家长教养的自信心, 也有助于家长修炼成适合孩 子成长的、积极的重要他人 。 ——苏细清博士 中国香 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实践及 精神健康中心副主任、中国 香港注册社工、中国心理学 会临床注册心理督导师 (D-21-110) 精彩页 案例 案例1:壮壮把东西都给“分家了” 爸爸给5岁的壮壮买了一个机器人当生日礼物,壮壮特别喜欢,无论去哪里都要随身带着。机器人非常灵活多变,壮壮喜欢把它拆解成一块一块,再认真地拼起来。爸爸觉得壮壮非常聪明,常常对他夸奖有加。有一天,妈妈由于事情紧急,匆忙外出,把壮壮一个人锁在了家里。壮壮一个人在家无聊,抱着机器人就开始拆,拆完拼好后发现,这对他来说已经十分熟练了,并没有什么难度。于是,好奇心强的壮壮就开始捣鼓家里的其他物件。妈妈一回到家,看到满地狼藉都惊呆了,壮壮把闹钟、手电筒等能拆的东西都给“分家了”。妈妈一怒之下动手打了壮壮,并狠狠地对他说:“你什么都要拆,怎么这么调皮,以后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 案例2:“见人学样”的然然 然然3岁半,看见爸爸剃胡须,她就拿起爸爸的剃须刀对着自己的下巴乱剃一通,结果把自己的下巴划破了;看见妈妈用洗衣机洗衣服,她就将自己的电子玩具、毛绒玩具统统扔进了洗衣机;看见妈妈化妆,她就悄悄拿起妈妈的化妆品给自己画了个“大花脸”,用妈妈的口红在白墙上涂抹得乱七八糟,妈妈昂贵的化妆品常常被然然“毁于一旦”……爸爸妈妈很苦恼:孩子喜欢见人学样,大人干啥,她就学着干啥,不管能不能做,她都要学着做,常常搞破坏,不知道爱惜东西,孩子的破坏行为发展成坏习惯怎么办? 3岁以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的自主探究行为变得频繁,各种“破坏”行为也就有增无减。正如案例1中的壮壮。通过拆装各种物品,了解事物的内部结构,增加感性认识。案例2中的然然亦是出于好奇,对成人的行为进行模仿,探索周围事物。因此,家长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识别孩子的行为,适时地对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予以鼓励与引导,科学引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原因分析 爱“搞破坏”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3~6岁的男孩子,这样的行为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在家里乱涂乱画,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但是,孩子搞破坏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着不少原因,需要家长静下心来认真探究和分析。 一、孩子生性好奇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会走会跑,小手逐渐灵活,视野更加开阔时,他们探索世界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没见过的情况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他们不仅喜欢拆卸东西、乱摸乱动,还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刨根究底地追问。如果孩子对事物的探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他们的内心就不会平静下来,这会促使他们反复地进行探究。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会使他们做出一些看似具有“破坏性”的举动。比如,案例1中的壮壮将玩具机器人、闹钟、手电筒等物品进行拆卸。再如,有的孩子把金鱼捞出来包在手帕里,是担心金鱼会被冻死;把盐倒在水里,是觉得盐有点脏,想洗干净等。这些行为虽然“幼稚”,但如果家长能俯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便能对其行为的动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其实,孩子的这些“破坏”行为也是他们学习、探究的方式。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他们往往通过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在家长看来,他们毁坏了一件物品,但孩子却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他们沉浸在探索中,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