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着近十年西方学术界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争论,深入分析了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复杂的关联。作者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怀疑论的产物,因此与现代性密切相关。启蒙所倡导的反思和怀疑精神塑造了现代和后现代精神。全书分别讨论了现代性的话语、现代性与世俗化、启蒙的局限、现代性的不可能性、拯救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和社群的可能性、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后辩证法与社会的审美化。 作者写作本书的着眼点,是要让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一些主要经典论争能够为一般读者和社会科学研习者所理解。作者在全书中表达了自己在这些论争中的立场。其立场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论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不应被看作对立的立场或现代社会的不同阶段,它们更应该看作有连续性的。简言之,本书提出了一个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连续性的论点,只不过这种连续性是根据发展逻辑的观念来构想的。这一发展逻辑是一种运动,即从前现代(在知识领域里)对怀疑主义的关切,到现代(在权力领域里)对话语性的关切,再到后现代(在自我领域里)对反思性的关注。因此后现代性可以看作是对在现代性之前即已出现的一个问题的增强了的意识。本书的论点可以用布鲁诺·拉托尔的说法概括为:我们不是后现代的,因为我们从来不曾现代。 作者简介 杰拉德·德兰蒂(Gerard Delanty),西利物浦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著述有:《变化世界中的社会理论》、《发现欧洲:理念、身份和现实》、《社会理论:超越实在论和建构论》等。 目录 前言与致谢 导言 知识、权力与自我 一 现代性的话语:启蒙、现代主义和世纪末社会学 现代性的出现 走向现代主义 世纪末对现代性的批判 结论:竞争的现代性 二 现代性与世俗化:宗教与后现代挑战 布卢门伯格与现代性 现代性与传统 后现代主义与否定神学 结论:受到质疑的后传统主义 三 现代性的发病机理:启蒙的局限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作为大众欺骗 科瑟勒克:批判与危机 图尔明:现代性的隐秘议程 沃格林:现代性作为诺斯替教 阿伦特:政治之失落 结论:发展逻辑 四 现代性的不可能:文化的结晶化和偶然性问题 后历史与文化结晶化 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作为确定性的丧失 卢曼:自我限制的现代性 结论:偶然性与交往 五 拯救现代性:社会领域的恢复 哈贝马斯:从历史到话语 勒斐伏尔和赫勒论日常生活 卡斯托里亚迪斯和图兰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结论:话语空间 六 后现代主义与社群的可能性 什么是社群? 社群在当代的恢复 超越社群主义:社群的后现代化 作为文化想象的社群 结论:反思的社群 七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后辩证法与社会领域的 审美化 后现代美学 作为解构理论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化 后现代政治 结论:西方之外的后现代性 八 进一步的思考:后现代性之后的建构主义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序言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 变”的智慧。《诗》曰:“周 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 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 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 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 个级度:一曰十年期的时 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 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 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 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 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 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 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 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 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 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 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 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 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 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 ,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 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 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 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 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 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象 ,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 的过程。无疑,在中国, 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 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 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 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 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 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 对现代性做了一个天才的 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 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 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 的另一位法国诗人兰波, 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 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 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 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 兰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 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 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 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 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 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 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 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 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 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 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 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 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 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 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 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 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 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 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 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 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 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 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 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 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 ,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 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 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 诸层面,尤以20世纪80年 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 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 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 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 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 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 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 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 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 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 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 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 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 ,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 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 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 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 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 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 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 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 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 代的初始阶段,有人坚信 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 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 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 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 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 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 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 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 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 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 化、科层化、世俗化、市 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 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 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 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 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 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 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 权力的确立和合法化,现 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 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 ,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 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 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 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 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诚 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 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 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 。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 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 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 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 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 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 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 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 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 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 角色”。个中三昧,很是值 得玩味。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 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 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 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 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 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 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 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 。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 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 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 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 历冒险、强大、欢乐、成 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 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 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 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 之中,那里有永恒的分裂 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 混和痛楚。“成为现代就是 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 散了’。”现代化把人变成为 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