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手机废人/译文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石川结贵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刷就停不下来,不知不觉就陷进去了。”
“明明应该很开心,但不知为什么却又很痛苦。”
“如果变成手机了,妈妈就能多看我几眼……”
去年秋天,在我为写这本书跑去各地做采访时,无意间看到了一个绘本,叫《想要成为妈妈的手机》。绘本以新加坡小学生写的作文为原型,讲述了男主人公希望“每天只顾着看手机的母亲”可以多看一看自己的故事。书中小男孩的悲伤心愿,也正反映出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青少年正在面临的同样问题。
随着我采访的愈渐深入,发现很多人都存在“不要总是关注手机,多看看我吧”的心理。这不仅限于小孩子,中学生、高中生甚至成年人也是如此。
深陷在社交游戏里、连续许多小时刷SNS的他们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非常寂寞、孤单。现实生活里,他们或许没表现出什么“明确的异常状况”,却又好像失去了方向一样,为了打发时间,将自己封闭在手机的世界里。
诚如大家所见,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小孩子哭喊着“希望能变成妈妈的手机”,那是不是说明人们愈发觉得现实世界非常寂寞呢?
怀揣这样的想法,拿起小小的手机,又是否能觉察出,也许有什么东西,那些应当更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渐渐远去了呢?
如果我们一味将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手机上,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祈求多看自己几眼。等他们以后长大了,又会建构出怎样的社会、职场与家庭呢?
也许从现在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还为时不晚。
作者简介
石川结贵
记者,主要关注家庭教育问题、青少年上网问题、虐待儿童问题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采访经验并撰写了一系列报道。除专栏连载与著书出版之外,还多次上过电视节目、出席演讲活动等。著有《网游废女》《纪实报道:住址不明的儿童——消失的孩子们》等人气作品,以及《纪实报道:孩子们的无缘社会》《孩子与手机—成年人不知道的孩子们的现实》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在育儿方面发生的异变
被“哺乳App”束缚的母亲
100万“婴儿市场”的诞生
非常受欢迎的小鬼训话App
手机对孩子的天然吸引力
22%的两岁幼儿每天都接触手机
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某种意义上的“免费玩具箱”
日本儿科医学会的呼吁:“请等一等!”
日本婴儿的睡眠时间是全世界最短的
“生物钟”紊乱会导致身心都难以放松
乔布斯并没有让孩子玩手机
培养非语言形式交流非常重要
父母沉迷手机才是问题所在?
“无意中忽略孩子的母亲”很可怕
幼儿期的交流、联系非常重要
“母胎依恋”对孩子发育的影响
“手机忽视”的不良影响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孤独的母亲
社会的不宽容让母亲和孩子倍感压力
第二章 校园种姓与沟通地狱
98.5%的高中生有手机,
LINE的未读消息能累积到200条
即使感觉到身心不适……
被他人抛弃的风险与不安
“交友的差距”让孩子们倍感压力
所在群的质量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息息相关
“校园种姓”引发的分级
“不被周围人讨厌是很重要的”
手游用户的低龄化
在游戏里燃起好胜心的高中生
和游戏里的朋友也会在SNS上交流
为了达成“游戏业绩”而行窃
免费游戏的氪金战略
被“社交游戏废人”逼着道歉
因为公会解散而陷入茫然
去除“生活必需品”也不能解决问题
被合群压力击溃的孩子们
第三章 打发空闲时间的心理
不由自主拿起了手机
“在厕所玩手机”的人约占两成
手机成瘾的三大原因
成瘾的本质是强烈的欲望
存在是必需的,联系也是必需的
人类无法忍受无聊
有关网络成瘾的8项检查清单
需要展开新的调查
真正沉迷的人将上网视为正常的行为
是否逃避现实是分水岭
记住快感体验,进而采取行动
正犒赏与负犒赏
人们很容易通过手机获得“犒赏”
“概率型奖励”会加重成瘾程度
“获得耐药性”的陷阱
成瘾的三大对象
与赌博成瘾的关系
为什么人们会追求“点赞”?
大脑在寻求“联系”
从尝试到习惯,再到成瘾
第四章 被无尽吞噬
把手机交给年迈的父亲
面向老年人的App市场日渐景气
通过手机不断购买高额商品
让主妇沉迷的赚零钱网站
主妇们的战斗
被公司掌握行踪
通过App管理员工的出勤
即使是休息日也会暴露位置信息
被SNS市场耍得团团转的员工
希望“早点得到回复”的愤怒顾客
找工作也离不开Facebook、Twitter
苦于“社交求职”的学生们
第五章 通往“废”的道路
为拯救成瘾少年而做出的努力
“断网”制度
手游发展成1万亿日元的产业
青少年使用手机的状况已超出成年人的想象
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霸凌
缺乏罪恶感的加害人
直逼底线的自拍
“JK服务”是“女生的新工作”?
“身边的成年人”不知道的世界
cosplay模特3小时赚1万日元
个人信息可能被传播到网上
被动接收信息
要时刻保持清醒
将孩子们引向“废”的道路
无法预料的未来
尾声
序言
2016年,神奈川县横须
贺市、千叶县柏市等自治体
推出了手机版的“母子健康
App”,即电子版的母子手
册(母子健康手册)。
这个App可以记录从孕妇
怀孕到胎儿出生以及婴幼儿
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预防
、接种等一系列内容。母亲
不仅可以通过这个App将胎
儿的B超影像、出生时的录
像制作成电子相册,还可以
与家人共享。只要将孩子的
身高、体重输入App,即可
自动生成图表,直观地展现
出孩子的成长过程。
此外,App还提供了各类
信息,如定期推送预防接种
提醒、婴幼儿体检通知、简
单的婴儿辅食菜谱、当地育
儿组织的介绍等。
人们计划在2017年内将
AI(人工智能)运用于育儿咨
询环节,此前也在神奈川县
的川崎市、静冈县的挂川市
进行了试点活动。手机在这
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母亲输入“婴儿总在夜里
哭闹,怎么才能让他不哭呢
”时,就会得到AI的“回复”
:婴儿夜里哭闹是成长过程
中的自然现象。
无论是“母子健康App”还
是AI的自动应答,都能给育
儿过程中的父母提供方便。
未来也将会有更多地区引入
这项技术。母亲可以将怀孕
、分娩时的记录留在手机里
,不必特意跑去窗口咨询相
关问题。政府在宣传时,特
意强调了这是“为大众考虑”
,在实际操作中,父母们也
确实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
利。
然而,有时预期虽好,
结果却出人意料。比
如“LINE”的案例就令人深思
。LINE是一款免费的即时
通讯软件,具有电话、视频
通话、聊天(Talk)、贴图(发
送表情)、上传照片、游戏
、音乐等功能。2014年全
球一天之内的聊天记录可以
高达100亿条,国内使用人
数有6800万(2016年1月官
方数据),是一款高人气的
通讯App。
LINE的最大特色在于它
的聊天功能。使用者只要相
互加为“好友”,就可以愉快
地聊起来。好友问除了可以
一对一私聊,也可以建立“
群”;可以相互发送表情,
也可传照片、发送地理位置

此外,LINE还有“已读”
提示。比如,A给B发了一
条“早上好”,如果B看到了
这条信息,那么A就能在这
条信息旁边看到“已读”两个
字。A无需等待B的回复,
即可知道对方已经看到了。
这个功能对于LINE来说
意义非凡,而它的最初开发
与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
日本大地震有关。
我们无法忘记那场让我
们蒙受巨大损失的地震,它
打破了很多人的平静生活。
从东北到关东,大片区域受
到地震和海啸的影响;因为
核反应堆炉芯熔解,福岛县
居民被要求强制避难;首都
圈也充斥着大量无法回家的
人。这场地震给人们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冲击。
那时,LINE还没有投入
使用。灾难过后,人们急于
确认亲友是否安全。LINE
公司的前身NHN Japan公司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紧急在
尚处开发阶段的App里追加
了一个新功能——已读。
在LINE的官方博客上,
写着这样一段话。
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
震发生时,LINE还处于开
发阶段。
我们的员工一致认为:“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功能,让
大家能在关键时刻与重要的
人取得联系。”3个月后,
LINE诞生了。
即便电话无法接通,只
要有网络,LINE就可以正
常工作。即便情况危急无法
立刻回复,你也能通过“已
读”提示了解到对方已经看
到了这条信息。
我们希望LINE可以成为
紧急关头联系亲友的“Hot
Line”(热线)。
我们怀着这样的理念,
开发了这款软件。
正如博客里所写,在东
日本大地震发生的3个月后
,也就是2011年6月23日,
附带“已读”功能的LINE与大
家见面了。我们不难想象,
这项功能可以为人们的生活
提供方便,不少人也因此获
救。或者说,LINE这个名
字本身就包含了这层含义—
—Hot Line,将亲朋好友联
系在一起。
人们享受到了包括“已读
”功能在内的高科技的好处
的同时,也深受其扰。
“阅后不回”“已读无视”等
词语相继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里。还出现了霸凌、孤立、
诽谤中伤、集体性忽视等现
象。不少人为此深感困扰,
特别是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也
受到了影响。
这里的“阅后不回”“已读
无视”指的是看到对方发来
的信息却不回复。如果半天
没等到回复,发信人可能就
会觉得,“明明看到了我的
信息却没回,不就等于无视
我的存在了吗?”“我是不是
被对方讨厌了?”“要是以后
也不回我怎么办呀?”“不行
,看到了怎么能不回,必须
回!”……因此感到不安或
者愤怒。
事实上,真的有人因为
聊天过程中的小摩擦,最终
走上自杀或者杀人的绝路。
即便没有发展到这样极端的
案例的地步,以初高中生为
主的年轻群体也对聊天和“
已读”回应十分敏感。
收到了信息要立刻回复
,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有
时甚至上升成一种“义务”。
偶尔忽视其他人的消息,就
可能被孤立,之后自己发的
内容也会被彻底无视。原本
轻松愉快的聊天变得紧张感
十足,要时常留意手机,不
能跑神。因为害怕错过别人
的信息,所以要时刻将手机
拿在手里。
LINE的初衷是为了能让
导语
本书作者采访了对手机产生成瘾依赖的诸多案例,年龄段覆盖从幼儿到老年群体。比如,很多年轻母亲在育儿阶段为图省事,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母亲自己也是重度手机使用者,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孩子在最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却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的缺陷;进入校园后,不少孩子为了融入同学间以聊天软件和SNS组建起的社交圈而费神,而正是这一社交圈决定了校园内隐秘划分不同群体等级的差异;迈入社会工作以后,个人行程也因为GPS监控而能被领导掌控到,必须应付客户需求随叫随到,筋疲力尽;进入养老院后,还会有老人因为沉迷麻将之类的手机游戏不可自拔,甚至有陷入网络诈骗的危险……
精彩页
被“哺乳App”束缚的母亲
东京都中央区。一位37岁的母亲慢慢掀起T恤,准备给刚出生7个月的长女喂奶。母女住在一栋高级公寓的十楼,公寓的位置非常好,是近年刚建成的,还可以看到海。婴儿才从午睡中醒来不久,母亲边喂奶边打开一个App。
这是一个“哺乳App”,主界面是一个计时器,精确到秒,可以分别记录左胸、右胸的哺乳时间。
我们很难通过肉眼观察到婴儿的母乳摄入量,但可以通过“哺乳App”上显示的时间和次数,判断“喂没喂够”或者“是不是喂多了”。除了母乳,App还可以记录喂食奶粉、辅食的量和次数,甚至是大小便的频率、午睡时间等等。一个手机就可以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十分方便。
关于“哺乳App”,这位母亲如此说道:
“这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有很多东西我不懂,心里很慌。这个App可以记录孩子吃了多少次奶、多少辅食,非常方便。尤其是母乳这方面,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喂得够不够,有数据的话就比较清楚了。”
不过与此同时,她也觉得困惑。和孩子吃奶时的表情相比,她更在意手机上的哺乳时间,对每次计量的数字增减也十分敏感。
如果忘了给孩子喂奶或者换尿布,App就会给出这样的推送:
“哺乳对婴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快来记录吧。”
“上一次换尿布是什么时候?健康管理非常重要哦。快来记录吧。”
“体重增加也不可以忽视哦。快来记录吧。” “总之就是不停让我记录,搞得人蛮有压力的。因为要看孩子,生活里的一些事情原本就照顾不到,也不可能每次都按照App提示的那样做。我其实不想总是被外界影响,但看到论坛上其他母亲带孩子这么投入,也很震惊。”
这里的“论坛”指的是App的附带功能,有一个平台,供大家交换信息。使用“哺乳App”的基本都是带孩子的母亲,她们的共同点很多,平时可以在这里交流育儿经验,也可以交朋友。
一个母亲在论坛上写下自己的烦恼:“我家孩子的体重低于平均值,每天也按时喂奶,怎么回事呀?”看到问题的其他母亲就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
论坛上有长篇功课,也有各家分享的育儿经,这种信息交换非常频繁。正如刚才那位母亲说到的大家都很“投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各位母亲确实是手机不离身。100万“婴儿市场”的诞生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做家庭、教育方面的报道。我有两个儿子,采访时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母亲。
大约从10年前开始,我将关注点放在了互联网方面,尤其是由互联网引发的家庭、学校的一系列问题。沉迷网络游戏而导致家庭破裂的主妇、被网络霸凌所扰的孩子、深陷SNS不可自拔的年轻人……近些年来看到的这些问题,让我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担忧:手机会不会彻底改变我们养育下一代的方式,甚至我们整体的社会生活?
截至2016年年底,本国的智能手机购买数有望达到9500万。AppStore的销售额预计从2011年的440亿日元增长到2016年的5170亿日元,短短5年间增加了12倍。手机内容产业的销售额也从2011年的836亿日元急剧增长到2016年的7707亿日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育儿、智育类的市场。在少子化问题严重的本国,每年也约有100万人出生。换言之,就是诞生了100万的“婴儿市场”。
生儿育女是人生大事,父母们也一个个心劲十足。他们不仅要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还要购买孕期产品、婴幼儿用品等。这期间的经济投入非常大,毕竟很多时候是集合了父母及双方老人6个人的财力。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8: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