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医经筋学说与西医筋膜理论虽来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它们异曲同工,都强调整体观、平衡观,研究的是共同的组织结构,《从软组织外科学到筋学——探求中西医结合新路》立足于中西医结合,将中医的经筋学说与西医的筋膜理论结合,创新性地建立了筋学,并提出了筋张力学说,用筋膜理论去诠释经筋学说,同时把中医特色治疗的“解结法”融入西医学的治疗中,并赋予新意,使中西医互补,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吕发明教授,主任医师,创《筋学》提出了筋张力学说,将中医的经筋学说与西医筋膜理论融为一体,用新“解结法”治疗筋膜的致密化,走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新路。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创伤中心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伤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新疆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出版专著两部,任副主编参加编写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两部。撰写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上篇 新医学派的形成、发展与创新 第一章 新医学派的开创者——宣蛰人 第二章 新医学科的奠基人——朱汉章 第三章 中医宝藏的挖掘者——薛立功 一、经脉与经筋的差异 二、经筋痹痛的病因病机 三、十二经筋 (一)足太阳经筋循行与分布 (二)足少阳经筋循行与分布 (三)足阳明经筋循行与分布 (四)足太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五)足少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六)足厥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七)手太阳经筋循行与分布 (八)手少阳经筋循行与分布 (九)手阳明经筋循行与分布 (十)手太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十一)手厥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十二)手少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四、经筋与经脉的联系 第四章 筋膜的基础理论 一、筋膜的定义 二、肌筋膜单元 三、肌筋膜序列 四、肌筋膜斜线与肌筋膜螺旋 五、运动组织结构 第五章 筋张力学说 一、张拉整体结构 二、肌筋膜经线图 三、筋张力学说的概念 四、解结法新意 小结 一、中西医结合是必由之路 二、“解结法”是中医特殊、具优势的治疗方法 三、用筋膜理论诠释经筋学说是古今的汇合 四、临床实践的进步需要创新的理论指导 五、筋张力学说印证中西医结合方法的科学性 下篇 经筋与筋膜理论在临床中的融合 第六章 筋张力学说在指导治疗中的分析 第七章 协调中心的治疗 一、肌筋膜单元的协调中心与运动测试 (一)上肢 (二)躯干 (三)下肢 二、阶段性协调中心的治疗 (一)手法治疗 (二)针刀治疗 三、整体性协调中心的治疗 (一)肌筋膜序列的治疗 (二)单一平面内协调中心的治疗 第八章 融合中心的治疗 一、支持带与融合中心 (一)支持带的解剖与功能 (二)支持带与肌腱的关系 (三)融合中心的命名 二、肌筋膜斜线 (一)节段性运动组合(后一外一腰),以及整个躯干的后一外斜线 (二)各个融合中心的命名、缩写、解剖定位,以及上肢、躯干、下肢整体的运动测试 三、肌筋膜螺旋 (一)肌筋膜螺旋的形成 (二)四种主要螺旋结构及肌筋膜单元螺旋的融合中心 四、融合中心治疗的几个问题 (一)节段性治疗方案的制订 (二)融合中心整体治疗中的问题 后记 附录 十二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一、足太阳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二、足少阳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三、足阳明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四、足太阴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五、足厥阴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六、足少阴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七、手太阳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八、手少阳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九、手阳明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十、手太阴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十一、手心主(厥阴)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十二、手少阴经筋的筋节点与结筋病灶点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