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信仰的动力学(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美)保罗·蒂利希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信仰乃是终极关怀的状态。真正的信仰是对真正终极者的关怀。而盲目的信仰则把一些世俗有限物抬高到终极者的地位。信仰统摄了意识和无意识,包含着确定性与怀疑。信仰不是证明程度较低的理智行为,不是由意志造成的东西,也不能被解释为一种单纯的情感。它包含这些但又超越了它们。信仰不是静态的心理事实,而是内涵丰富的动态结构。
作者简介
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德裔美籍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神学家之一。曾任教于马尔堡大学(1924—1925),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莱比锡大学(1925—1929),法兰克福大学(1929—1933),纽约协和神学院(1933—1955),哈佛大学(1955—1962)与芝加哥大学(1962—1965)。
他主张整合新教神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建立“系统神学”,并力图使用“关联法”将神学思想与哲学、心理学问题关联起来,让人们关注自身存在的问题。代表作有《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1951—1963)、《存在的勇气》(The Courage to Be,1952)、《圣经宗教与对终极实在的追寻》(Biblical Religion and the Search for Ultimate Reality,1955)、《信仰的动力》(Dynamics ofFaith,1957)、《文化神学》(Theology of Culture,1959)、《基督教与世界宗教问之相遇》(Christianity and the Encounter of the World Religions,1963)等。
目录
引言
一、信仰是什么
1.作为终极关怀的信仰
2.作为核心行为的信仰
3.信仰的根源
4.信仰与神圣者的动力学
5.信仰与怀疑
6.信仰与共同体
二、信仰不是什么
1.唯理智论对信仰含义的曲解
2.唯意志论对信仰含义的曲解
3.唯情感论对信仰含义的曲解
三、信仰的象征
1.象征的含义
2.宗教的象征
3.象征与神话
四、信仰的类型
1.信仰的要素及其动态关系
2.信仰的本体论类型
3.信仰的道德类型
4.两种信仰类型的统一
五、信仰的真理
1.信仰与理性
2.信仰的真理与科学的真理
3.信仰的真理与历史的真理
4.信仰的真理与哲学的真理
5.信仰的真理及其标准
六、信仰的生活
1.信仰与勇气
2.信仰与人格的整合
3.信仰、爱与行为
4.信仰共同体及其表现
5.信仰与信仰的碰撞
结语:信仰在今天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译后记
序言
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
,1886-1965),美国著名
的基督教神学家与存在主义
哲学家。生于德国的施塔泽
尔德。父亲是路德教会的牧
师。早年就读于哥尼斯堡一
纽马克古城人文中学。先后
在柏林大学、图宾根大学和
哈雷大学学习过。1910年以
一篇关于谢林的论文在布列
斯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2年又从哈雷大学获神学
硕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曾任德军随军牧师。战
后在柏林、马堡、莱比锡、
德累斯顿、法兰克福等大学
讲授神学和哲学。由于对希
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不满,
1933年被解除教职。旋即离
德赴美,在纽约协和神学院
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5
年退休。1962年迁居芝加哥
大学。1965年病逝。
蒂利希思想的来源是多方
面的:古希腊的柏拉图主义
、中世纪后期伯麦等人的基
督教神秘主义、近代德国唯
心主义尤其是从克尔凯郭尔
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但
他思想的基调是基督教新教
与存在主义的结合。
蒂利希著述甚丰。主要著
作有:《当代的宗教处境》
(1932)、《根基的动摇》
(1948)、《系统神学》(
1951-1963)、《存在的勇
气》(1952)、《爱、权力
和正义》(1954)、《新存
在》(1955)、《信仰的动
力学》(1957)、《文化神
学》(1959)、《政治期望
》(1971)等。
《信仰的动力学》是蒂利
希著作中较偏于哲学的一种
。这部著作虽然体量不大,
但由于从“终极关怀”的角度
来定义信仰并对其所包含的
复杂的动力学关系作了深入
的开掘,故十分重要。
何为信仰?西方思想史上
的回答有种种。比如,有的
把信仰理解为一种有别于怀
疑的特殊感觉(休谟),有
的把信仰理解为一种主观上
充分但客观上不充分的视之
为真(康德),有的把信仰
理解为一种绝对的依赖感(
施莱尔马赫),有的把信仰
理解为意志之义无反顾的最
终决定(巴特),有的把信
仰理解为一种希望(雅斯贝
斯、布洛赫),有的把信仰
理解为一种确定、固定不变
的思想(昆德拉)等等。但
更多的是直接把它等同于一
种宗教信仰,即对神物、神
灵或上帝的崇拜。但蒂利希
的理解则要宽泛得多。他认
为“信仰是终极关怀的状态”
(《信仰的动力学》英文版
第3页,即本书边码,以下
凡引此书,只注页码)。“终
极关怀”(ultmate concern)
是蒂利希用以理解现实的一
个核心概念。人生在世,关
切的东西很多,既有那些制
约我们生存的东西,如食物
、异性、居所之类,也有精
神方面的东西,如真、善、
美、“神”之类。在这些关切
中,如果某种事物成为我们
无限关切的对象,那就可以
称之为“终极者”(the
Ultmate)。不唯超世的神祗
能成为我们的终极关怀,就
是世俗之物,如金钱、权力
、民族、成功等,也可成为
我们的终极关怀。不过,蒂
利希认为,那些通常自称具
有无限性质的东西其实并非
真正的“终极者”,而只是一
些“被抬高到终极地位的有限
之物”,而那些自称具有无限
性质的关怀其实也只是一些“
次级关怀”。它们最终会因缺
乏“终极性”的支撑而走向破
灭。上世纪德国纳粹信仰的
崩溃即为一例。那么,什么
东西才称得上真正的“终极者
”呢?蒂利希的回答是:“存
在本身”(being itself)。因
为“存在”“无限地超越了有限
的现实”,是构成狭义宗教中
的“神祗”或“上帝”之“神圣性”
的“无条件的、终极的要素”
。所谓“终极关怀”,也就是
人这种存在者被“存在一本身
”所攫住时的存在状态。这种
状态也即信仰。
信仰远非一种简单的现象
,而是涉及诸多因素的参与
,蒂利希把这些因素之对立
冲突、消长显隐、协调统一
的情形理解为一种动力学关
系(dynamics)。他的任务
,就是要把信仰所包含的这
些错综复杂的动力学关系展
示出来。综观全书论述,这
些动力学关系主要有以下一
些。
1.信仰与神圣者的动力学
蒂利希把信仰理解为“终
极关怀”。但他的分析表明,
“‘关怀’一词意指一种关系的
两个方面,即关怀者与被关
怀者之间的关系。”(第6页
)所以,“终极关怀”并不是
一种单纯的主观态度,而是
兼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内涵
,即既指无条件的关切状态
,又指无条件关切的对象。“
终极关怀乃是对被经验为终
极东西的关怀。”(第9页)
这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一
方面,“如果离开真实的,而
后者则是不确定的、有歧义
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
这样一来,任何信仰,如果
只是作为一种主观态度,就
都是确定的、真诚的。从这
一点可引出信仰的合理性、
平等性。但作为客观内容,
那就不一定了:如果这一内
容并不是真正的“终极者”,
而是“次极者”甚或“邪恶者”
,那信仰就有变成盲信的危
险。从这一点可引出信仰的
危险性、怀疑的必要性。但
如何才能判断信仰的这个内
容是否真正的“终极者”呢?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看它是
否具有超越性:“真正的终极
者无限地超越了有限的现实”
(第45页)。这即是说,这
个终极者根本就不是世内的
任何存在者,尽管如此,却
又能作为“一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