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09年6月,“小咚鼓艺术”(河南省新乡市)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咚鼓”既是一种锣鼓乐的称谓,又是该锣鼓乐所使用的鼓乐器的称谓。作为乐种,它主要运用于河南省新乡市北站区耿黄乡东张门村的正月初七“火神会”,以仪式性功用为主,同时兼含娱乐性,是中原地区繁盛的锣鼓乐中的一员。 该乐种的乐器组合形式包含前、后两个时期的两种类型。其中,早期使用小咚鼓、手锣、马锣3种乐器,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以镲代替马锣,其他乐器不变。该乐种常见的乐队编制是10面鼓、10副镲与3面手锣,演奏者均为本村的男性村民。其锣鼓乐包括22支锣鼓牌子,其演奏的顺序始终保持不变。包括第一段【大得胜】、第二段【二得胜】、第三段【小二姐上楼】等。它们通过变奏、合尾等手法发展、衍化而成。本乐谱完整地收录了该乐种所演奏的22支锣鼓牌子,所用顺序也与实际演奏顺序完全一致。 作者简介 赵君,河南新乡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与博士均师从张伯瑜教授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戏曲研究》《人民音乐》《四川戏剧》等刊物独立发表研究性论文20余篇,其中以《【耍孩儿】的宫调、格律与联套方式在诸宫调中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曲牌发展脉络的窥视》(已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大弦戏唱腔曲牌分类方式及乐学内涵研究》《豫剧豫西调前身“靠山黄”发展历程研究》等为代表。参与的译著《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与《世纪之交的民族音乐学理论》已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厅级科研课题近20项,其中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4项。在国家及省级科研论文比赛中获奖10余项,如“第7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大赛一等奖”“第10届中央音乐学院王森论文大赛三等奖”等。 目录 第一段 【大得胜】 第二段 【二得胜】 第三段 【小二姐上楼】 第四段 【武会头】 第五段 【单架边】 第六段 【双架边】 第七段 【沿花墙】 第八段 【小老鼠嗑牙】(又名【小老鼠磨牙】) 第九段 【小攻窟窿】 第十段 【紧双锣槌】 第十一段 【小别劲儿】 第十二段 【慢双锣槌】 第十三段 【大别劲儿】 第十四段 【翅辈差】 第十五段 【忽雷炮】 第十六段 【风搅雪】 第十七段 【倒骑驴】 第十八段 【凤凰双展翅】 第十九段 【胖关头】 第二十段 【大长枪】 第二十一段 【小长枪】 第二十二段 【大攻窟窿】 记谱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