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同理心(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宋婧//王坤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总要与外界的人产生连接。有时,我们会在关系中受伤;有时,我们也会关系中收获疗愈。然而,无论是受伤还是疗愈,终究都离不开一件事,那就是共情。当关系中的双方都具备同理心,可以全然接纳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时,这段关系会变得深入、真实而亲密。反之,如果总是被误解,伤口就会慢慢变大,而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无论是哪一种关系——亲子、爱人、朋友、同事、合作,都需要在共情中拉近连接,当我们具备了同理心,懂得给予他人深度共情时,不仅自己可以获得成长和疗愈,还可以构建起更多稳固的、持久的关系,从而收获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人生。 作者简介 宋婧,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DISC+社群联合创始人,“同理心的力量”认证讲师,“五维教练领导力”认证讲师,服务体验创新研究院联合创始人,香港大学产品创新与服务设计硕士,第45届世锦赛志愿者礼仪培训指导老师,第14届全运会商贸行业服务明星礼仪培训老师,《服务体验创新》《政务服务改革》《面向未来的银行网点美学综合体打造》版权课程作者。 目录 Part 01 共情 构建一切良好关系的根基 生命的联结:会传染的疼痛 共情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能力 递出温暖与善意时,也在滋养自己 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方法 共情的程度,决定了爱的深度 高情商的核心,是拥有共情力 Part 02 内省 共情,我们真的做对了吗? 共情≠同情:有些安慰很伤人 共情≠怜悯:谁也不喜欢被可怜 共情≠比惨:苦是无法用来比较的 共情≠说教:没有共情就没有连接 共情≠投射:停止主观臆断的假想 Part 03 倾听 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 永远不要假设自己知道对方想说什么 没有人不想倾诉,只是害怕不被理解 集中注意力,全心全意地去倾听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怎样去聆听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Part 04 回应 走进去体验,走出来表达 共情始于理解,但不止于理解 切忌轻易对他人作评判、贴标签 实现共情表达的三个重要因素 多运用引发思考的开放式提问 关注并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 保持抽离状态,给予客观的回应 Part 05 诚实 真实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他人 当自己伤痛未愈时,很难共情他人 诚实面对内心的感受,哪怕是恨意 学会自我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请允许自己和身边人有负面情绪 生而为人,拥有欲望并不是罪恶 究竟是讨厌别人,还是排斥自己 Part 06 接纳 你我都不完美,但也没关系 迷恋期:我爱你,你满足了我的期待 幻灭期:你和我期待的样子并不一样 整合期:我爱你,因为你本来的样子 感谢身边的伴侣,帮你看清自己 阴影被看见,不意味着关系会结束 Part 07 边界 设定界限,摆脱共情伤害 任何一种情绪体验都是双刃剑 内观:你是一个过度共情者吗 设立边界,不必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共情抚养要理性,父母也需自我关照 认识共情的阴暗面,避免被恶意利用 Part 08 精进 提升共情力的五个要点 思维 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 沟通 在原生情绪层面进行沟通 滋养 做好自我照顾,为共情力充值 包容 生而不同,爱而相容 宽恕 原谅自己,就原谅了一切 序言 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 抑郁症患者。身为朋友的我 ,拼尽力气想要“拉”对方出 来。 当她感到沮丧、悲观时 ,我安慰她要用乐观的视角 看问题;当她沉浸在自我怀 疑与否定中时,我劝她不要 胡思乱想;当她低眉垂丧陷 入绝望之中时,我被那份压 抑卷入,萌生了强烈的无力 感,只想着快一点结束交谈 ,逃离自己无法掌控的氛围 。 回首过往,不可否认的 是,我为了帮助深受抑郁煎 熬的朋友做过很多努力。遗 憾的是,我并没有真正地帮 助到她,也未曾给予她真正 需要的东西。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她在豆瓣里给我发了 一封私信,转述了一个和“ 蘑菇”有关的故事: 有一位精神病人,总以 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他每天 都会打一把伞蹲在路边,不 吃不喝,就像蘑菇一样。医 生想跟他沟通,却不知道从 哪儿入手?最后,医生干脆 效仿他,也打一把伞蹲在路 边,一蹲就是好几天。 终于有一天,病人注意 到了医生的存在,就问:“ 你是谁呀?” 医生说:“我是一只蘑菇 啊!”病人点了点头,继续 当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 医生站了起来,四处溜达。 病人很惊讶:“你不是蘑菇 吗?怎么还能走来走去?” 医生说:“因为我是一只悲 伤的蘑菇,蘑菇悲伤的时候 就会到处走,它想知道朋友 们都在做什么,为什么都不 理我?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寻 找其他的蘑菇吗?” 病人点点头,跟着医生 一起走了。过了一会儿,医 生拿出一个面包吃起来,病 人问:“你不是蘑菇吗?怎 么可以吃东西?” 医生理直气壮地说:“蘑 菇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 得有道理,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病人能 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 然他仍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 那时的我,透过故事领 悟到了陪伴的重要性。只是 ,我所给予的陪伴是安慰、 劝解、指明和训诫,而朋友 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陪伴和 共情,是在她身边蹲下来陪 她做一只蘑菇,感受她的一 切感受。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关 系——亲子、爱人、朋友、 同事、合作,都需要在共情 中拉近距离。没有共情,就 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寻求 支持、相互鼓励,共享温存 与爱。只有关系中的双方都 具备同理心,可以全然接纳 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时, 这段关系才会变得深入、真 实而亲密;如果总是被误解 ,给不到对方需要的理解与 支持,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 越来越远。 共情,说来简单,践行 不易。 现实生活中,太多人误 把怜悯和同情当成了共情: 看到他人的不幸经历时,觉 得对方很可怜、处境堪忧, 看似慷慨地给予了施舍,实 则并没有把自己和对方放在 平等的位置上,处处都透着 一份优越感;听到他人诉说 心中的困惑与烦恼时,直截 了当地给出建议,看似是在 为对方解决问题,却未曾意 识到这是以自我的角度和经 验来看待对方的问题,而对 方对这件事有自己的建构, 此刻的他只是想要宣泄情绪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里说:想看到真正的世界 ,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 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 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 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 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 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 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 看人。 真正的共情,是无论自 己是否经历过,都会从对方 的角度去想象他的遭遇、他 的感受,不会贸然给出帮助 ,但愿意了解对方的需求, 并尽力给予对方需要的支持 。 希望借由这本书,让更 多的朋友正确地认识共情、 掌握切实有效的共情方法。 当我们具备了同理心,给予 了周围人深度共情时,我们 所表达的心意才不会变成对 方的误解,从而构建起更稳 固、更持久的关系,收获更 丰富、更有质感的人生。 导语 打破偏见,内省共情,认为共情不等于同情、怜悯、比惨、说教和投射,并给出具体的故事情景和真实经历,指出实现共情表达的3个重要因素,提升共情力的5个要点。 带领读者更进一步思考,同理心本身有什么问题:同理心源于人类的本能;同理心带有偏见;同理心有局限性;同理心容易被利用,从而设定边界,摆脱共情伤害。 同理心绝不等同于体贴、友好或者富有同情心,同理心的真正含义是客观地了解他人的看法,意识到并尽力摒弃自己的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精彩页 生命的联结:会传染的疼痛 打开新闻软件,但凡有关于孩子生病或受伤的报道时,底下的评论中总是会冒出这样的字眼:“有了孩子以后,看不得这样的消息……”显然,评论者共情到了为人父母在面对孩子病痛时的悲伤与无力,同时也深刻地体验着那份“痛在你身,疼在我心”的煎熬。 对他人的遭遇表示理解,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这样的体验我们并不陌生。然而,我们能否真的感受到他人身体上的疼痛呢?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身体疼痛可以由一个个体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实验的设置是这样的:A组小白鼠被注射了一种有毒物质,这种有毒物质会引发炎症,当炎症发作时,小白鼠就会感觉到疼痛。B组小白鼠没有接受任何注射,不直接感受到痛觉,只是被安放在A组小白鼠的旁边。 实验开始后,接受注射有毒物质的A组小白鼠很快感觉到疼痛,而未被施加痛感刺激的B组小白鼠也表现出了疼痛反应。测量结果显示,B组小白鼠虽然只是旁观者,可它们感受到的疼痛不亚于A组的小白鼠,甚至可以说,它们感受到了和A组小白鼠一样的痛苦。 作为对照组的C组小白鼠,被放置在另外一个房间,它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均未感受到A组小白鼠的影响,结果显示,它们并没有表现出痛觉反应。然而,当实验人员把表现出痛觉反应的一部分B组小白鼠和C组小白鼠放置在一起时,C组的小白鼠纷纷受到了B组有痛觉反应的小白鼠的影响,也开始表现出痛觉反应。它们虽未受到听觉和视觉上的刺激,但在嗅觉中感受到了同类的痛苦。最终,C组的小白鼠都出现了痛觉反应。 很显然,真正接受痛觉刺激的只有A组的小白鼠,但A组小白鼠的痛苦却传递给了B组和C组的小白鼠。这个实验表明,痛苦是可以传递的。为了证明人与人之间的痛苦同样可以传递,伯明翰大学的两位学者专门组织108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 研究学者安排被试者观看一些令人感到疼痛的画面,如病人接受注射、运动时受伤等,然后让被试者说出自己看到这些画面后的心理感受。结果显示,有近1/3的被试者表示,他们能从其中至少一个场景中感受到疼痛,这种疼痛不仅是情绪反应,还包括生理疼痛。 对于能够产生感应式疼痛的人,研究学者将其称为“反应者”,而那些未感到疼痛的人则被称为“无反应者”。随后,他们在两组人员中各挑选10人,安排他们观看3种不同的场景:一是忍受疼痛的场景,二是令人感动而非疼痛的场景,三是普通场景。在被试者观察这些场景的时候,研究学者会通过仪器密切关注他们的大脑活动情况。 结果表明,无论是反应者还是无反应者,他们在观察疼痛场景时,脑部的情感中心都会变得活跃,只是反应者大脑中感受疼痛的相关区域比无反应者激活更强烈。当反应者看到令人感动的场景时,大脑中感受疼痛的区域会慢慢平静下来。为此,研究学者认为,该实验结果可以充分证明感应式疼痛的存在。 这种能够感受到他人疼痛的特质被称为疼痛共情。在人类以及猴子、老鼠等很多动物的身上,都存在此类现象。从进化的角度来理解,动物允许自己被疼痛“传染”,一定是有其原因和意义的。其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够理解孩子疼痛感受的父母更加懂得照料、帮助和保护孩子,完成代际的基因遗传。同时,共情也能帮助动物理解同伴的处境,从而予以帮助,保证种族的延续。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