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颗粒物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广泛存在,其物理力学特性与几何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人们对非规则颗粒形态表征的研究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星形颗粒到非星形颗粒、从单一形状指标评价到整体形态重构与评价的过程;在非规则颗粒的离散元研究方面,则从间接模拟几何形态和接触作用向直接模拟转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基于傅里叶级数和球谐函数的计算几何方法的引入具有重要意义。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非规则颗粒形态表征与离散元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为6章,包括:引言;非规则颗粒形态获取;非规则颗粒几何形态重构;非规则颗粒形态评价;非规则颗粒随机生成;非规则颗粒离散元模拟方法。 本书可作为物理、力学、土木、水利、化工、农业等领域从事颗粒材料研究及工程应用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颗粒物质 1.2 颗粒几何形态 1.2.1 几何形态的分类 1.2.2 传统评价方法 1.2.3 基于计算几何的评价方法 1.3 几何形态对颗粒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 1.3.1 物理试验研究 1.3.2 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章 非规则颗粒形态获取 2.1 非规则颗粒二维形态获取 2.1.1 二维数字图像获取 2.1.2 二维数字图像的传统处理方法 2.1.3 二维数字图像的机器视觉处理方法 2.2 非规则颗粒三维形态获取 2.2.1 结构光扫描技术 2.2.2 X-ray断层扫描技术 2.2.3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非规则颗粒几何形态重构 3.1 二维星形颗粒几何形态重构 3.1.1 轮廓点的坐标转换 3.1.2 极坐标系下极径的傅里叶展开与重构 3.2 二维非星形颗粒几何形态重构 3.2.1 非星形颗粒轮廓点的弧长参数化 3.2.2 轮廓点x、y坐标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和重构 3.2.3 傅里叶总阶数和极角间距对非星形颗粒轮廓重构的影响 3.3 三维星形颗粒几何形态重构 3.3.1 点云数据的坐标转换 3.3.2 极坐标系下极径的球谐展开与重构 3.4 三维非星形颗粒几何形态重构 3.4.1 非星形颗粒表面点坐标的球面参数化 3.4.2 颗粒表面点(x,y,z)坐标的球谐函数展开与重构 3.4.3 球谐函数总阶数N和网格密度对非星形颗粒重构精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非规则颗粒形态评价 4.1 二维非规则颗粒形态评价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4.1.1 主尺度 4.1.2 细长度 4.1.3 圆形度 4.1.4 凹凸度 4.1.5 磨圆度 4.1.6 棱角度 4.1.7 粗糙度 4.2 二维非规则颗粒形态评价实例 4.2.1 磨圆度评价实例 4.2.2 棱角度评价实例 4.2.3 碎石与卵石颗粒的二维形态对比分析 4.2.4 砂颗粒与浮石颗粒的二维形态对比分析 4.3 三维非规则颗粒形态评价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4.3.1 主尺度 4.3.2 细长度与扁平度 4.3.3 球形度 4.3.4 凹凸度 4.3.5 磨圆度 4.3.6 棱角度 4.3.7 粗糙度 4.4 三维非规则颗粒形态评价实例 4.4.1 三维棱角度评价实例 4.4.2 碎石与卵石颗粒的三维形态对比分析 4.4.3 平潭砂颗粒的三维形态分析 4.5 非规则颗粒二维指标与三维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5.1 三维颗粒投影到二维平面 4.5.2 平潭砂颗粒二维投影轮廓形态指标分析 4.5.3 平潭砂颗粒三维形态指标与二维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 4.5.4 从随机投影二维形态指标预测三维形态特征的算法 参考文献 第5章 非规则颗粒随机生成 5.1 二维星形颗粒随机生成 5.1.1 基于极径傅里叶级数展开的二维颗粒轮廓生成方法 5.1.2 傅里叶系数与二维颗粒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5.1.3 基于逆蒙特卡罗的二维颗粒形态控制 5.2 二维非星形颗粒随机生成 5.2.1 一阶傅里叶系数之间的内在关系 5.2.2 随机傅里叶系数的生成 5.2.3 控制细长度的颗粒生成 5.2.4 傅里叶总阶数N对生成颗粒形态的影响 5.3 三维星形颗粒随机生成 5.3.1 基于极径球谐函数展开的三维颗粒生成 5.3.2 球谐系数与三维颗粒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5.3.3 三维非规则星形颗粒形态控制与生成示例 5.4 三维非星形颗粒随机生成 5.4.1 一阶球谐系数之间的内在关系 5.4.2 球谐系数的随机生成 参考文献 第6章 非规则颗粒离散元模拟方法 6.1 离散元方法基本原理 6.1.1 基本假设 6.1.2 计算循环 6.2 二维星形颗粒离散元模拟方法 6.2.1 颗粒轮廓表示 6.2.2 接触判定 6.2.3 接触力作用点及方向 6.2.4 接触力计算 6.2.5 运动方程 6.2.6 时间积分方法 6.2.7 分析实例 6.3 二维非星形颗粒离散元模拟方法 6.3.1 基于混合B样条曲线的颗粒轮廓表示 6.3.2 颗粒轮廓凸角、凹角和平坦区域的自动识别 6.3.3 颗粒轮廓的圆弧拟合 6.3.4 颗粒的质量、质心和转动惯量 6.3.5 接触判定 6.3.6 接触力计算 6.3.7 分析实例 6.4 三维星形颗粒离散元模拟方法 6.4.1 坐标系与欧拉角的约定 6.4.2 颗粒的质量与惯量张量 6.4.3 接触判定 6.4.4 接触力作用点及方向 6.4.5 接触力计算 6.4.6 运动方程 6.4.7 时间积分方法 6.4.8 分析实例 6.5 三维非星形颗粒离散元模拟方法 6.5.1 颗粒轮廓表示 6.5.2 接触判定 6.5.3 接触力计算 6.5.4 分析实例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