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模拟电子技术(第2版微课视频版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电子通讯
作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模拟电子技术(第2版)(微课视频版)》是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的基础教材,全书共13章,分为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基本电路及其应用、基本应用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原理及半导体器件四部分。《模拟电子技术(第2版)(微课视频版)》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结构,注重设计思想,全面地介绍了模拟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尤其是与Multisim软件相结合,通过仿真辅助分析和设计验证,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实例。《模拟电子技术(第2版)(微课视频版)》的附录还对线性电路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第2版)(微课视频版)》可用作高等院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工具书。
目录
第1章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
1.1 电信号
1.2 电子系统
1.3 放大电路
1.4 放大电路的电源
1.5 差分放大电路
1.6 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
1.7 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1.8 级联放大电路
1.9 计算机仿真
本章知识结构图和小结
习题
第2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2.1 概述
2.1.1 为什么要研究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2.1.2 频率失真
2.2 分析方法
2.2.1 高通电路和低通电路
2.2.2 三频段近似分析法
2.3 放大电路的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
2.4 密勒效应
本章知识结构图和小结
习题
第3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3.1 反馈的基本概念
3.2 反馈的分类
3.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组态
3.4 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方程
3.5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3.5.1 提高增益的稳定性
3.5.2 展宽频带
3.5.3 减小非线性失真
3.5.4 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影响
*3.6 反馈网络的负载作用
3.6.1 反馈网络模型
3.6.2 电压串联负反馈
3.6.3 电流并联负反馈
3.6.4 电流串联负反馈
3.6.5 电压并联负反馈
3.7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3.7.1 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和原因
3.7.2 反馈放大器的稳定判据
3.7.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裕度
3.7.4 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消除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图和小结
习题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和电压比较器
4.1 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4.2 应用电路
4.2.1 反相电路
4.2.2 同相电路
4.2.3 差分电路
4.2.4 加法电路
4.2.5 积分电路
4.2.6 微分电路
4.2.7 电压电流转换电路
4.3 集成运放的单电源供电
4.3.1 单电源供电运放电路的特性
4.3.2 单电源供电运放电路的偏置电路
4.3.3 单电源供电运放电路的设计实例
4.4 电压反馈运放与电流反馈运放
4.4.1 基本概念
4.4.2 主要区别
*4.4.3 集成运放的参数
4.5 集成电压比较器
4.5.1 集成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
4.5.2 电压比较器的基本应用
4.5.3 各种比较器电路简介
4.5.4 比较器的简单应用
4.6 模拟乘法器
4.6.1 模拟乘法器的电路符号及其等效电路
4.6.2 模拟乘法器的应用
知识拓展
本章知识结构图和小结
习题
第5章 半导体二极管
5.1 半导体二极管的外部特性
5.2 半导体二极管模型
5.3 应用电路分析与设计
5.3.1 整流电路
5.3.2 二极管逻辑电路
5.3.3 钳位电路
5.3.4 稳压电路
5.3.5 限幅电路
5.3.6 显示电路
5.3.7 光控电路
5.4 计算机仿真分析与设计
5.4.1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5.4.2 二极管的动态特性
5.4.3 对数和指数放大电路
5.4.4 基准电压源设计
5.4.5 限幅放大器
本章知识结构图和小结
习题
第6章 双极型晶体管
6.1 双极型晶体管的外部特性
6.2 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6.3 工作点稳定的偏置电路
6.4 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
6.5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6.5.1 直流分析
6.5.2 交流分析
6.6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6.6.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6.6.2 共基极放大电路
6.7 电流源电路
6.7.1 简单的电流源电路
6.7.2 基本电流镜
6.7.3 基本三晶体管电流镜
6.7.4 Cascode 电流镜
6.7.5 Wilson 电流镜
6.7.6 Widlar 电流镜
6.7.7 多路电流镜
6.8 偏置电路
6.8.1 直流电源的供电模式
6.8.2 电流源偏置
6.9 有源负载放大电路
6.10 差分放大电路
6.10.1 晶体管差分放大电路的构成
6.10.2 晶体管差分放大电路的分析
6.10.3 小信号等效电路分析
6.10.4 差分放大电路仿真分析
6.10.5 差分放大电路的设计
6.11 互补输出电路
6.11.1 电路结构
6.11.2 电路改进
*6.12 基本共射电路的非线性分析
知识拓展
本章知识结构图和小结
习题
第7章 场效应管
7.1 场效应管的外部特性
7.1.1 N沟道JFET的外部特性
7.1.2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外部特性
7.2 FET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7.2.1 FET的偏置电路
7.2.2 FET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
7.3 共源放大电路
7.3.1 直流分析
7.3.2 交流分析
*7.3.3 共源放大电路与共射放大电路传输特性分析
7.4 共漏极放大电路和共栅极放大电路
7.4.1 共漏极放大电路
7.4.2 共栅极放大电路
7.5 电流源电路
7.5.1 基本MOS电流镜
7.5.2 几种常见的MOS电流镜
7.6 FET有源负载放大电路
7.6.1 以PMOSFET作负载的NMOSFET共源放大电路
7.6.2 以栅漏极短接的NMOSFET作负载的NMOSFET共
序言
前言“模拟电子电路”是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专
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因为中学生所学课程中几乎没有涉
及电子电路的内容,因此“模拟电子电路”是学生接触
“电子技术”的启蒙课。作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
采用传统的从器件原理到分立元件,再到集成电路的教
学思路,学生普遍感到入门难、学习枯燥、课程知识点
零散庞杂,不易形成电子系统的整体概念,这对于本课
程乃至后续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均有不利的影响。
在前期学习了侧重掌握基本分析工具的“电路分析
”课程之后,学生在学习模拟电子电路时,除了将分析
方法进一步延伸到电子电路上外,核心的学习目的是进
行电路设计。如今高性能集成电路已经广泛普及,在工
程实践中更为重要的是确立设计框架,从宏观上确定系
统结构,通过理解器件的外部特性进行选型,并辅以相
应的分析和验证从而达到设计要求。
本书首先为读者打下理论基础,采用了从电子系统
功能到系统构建,再从器件特性到器件原理的“自顶向
下”的层次结构,体现从外部到内部,从整体到局部的
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而不至于在学习之初时“见树木
而不见森林”,被大量的器件内部结构和原理等知识所
困扰。同时,针对模拟电子电路实践性强的特点,书中
采用理论与仿真实验紧密结合的教学形式,利用
Multisim仿真软件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验证。每
一章的习题均分为分析题与设计题,旨在能够更好地培
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设计电路的能力。无论学生后续是
侧重混合电路系统设计,还是深入学习半导体和微电子
学科,本书均能够发挥良好的基础作用。
本书整体分为四个部分,即第1~3章介绍模拟电路
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第4~7章为基本电路要素,第
8~11章为基本应用电路,第12、13章为模拟集成电路
和半导体器件。具体学习路线图如图0.1所示。
图0.1本书内容框图
第1章介绍电子电路基础知识。考虑到读者学习知
识上的连续性,本书在电路理论(电路分析)的基础上
,从电信号和电子系统出发,介绍放大器的主要指标、
电源设置和简单应用,形成对模拟电子电路的宏观认识
; 第2、3章分别为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和放大电路中
的反馈。在学习模拟电路之前,先掌握电路系统中的两
个基本问题——频率响应和反馈,掌握严密系统的分析
方法,为后续学习各种功能电路打下基础。第4~7章,
均从器件的外部特性出发,分别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与
集成电压比较器、半导体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和场效
应管的基本电路。前三章的知识会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和
掌握这四章的内容。第8~11章是各种应用型功能电路
介绍,分别为有源滤波器、振荡器、功率放大电路和电
源电路,它们是模拟电路实际应用时的常见模块。
视频1
最后,进一步深入器件内部,第12章介绍各种模拟
集成电路原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集成电路,
掌握基本集成电路结构和分析方法; 第13章介绍半导
体器件的物理机理,从微观角度对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
构和原理加以介绍,为今后微电子专业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2021年9月于上海
导语
《模拟电子技术(第2版)(微课视频版)》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系列教材,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结构;全面系统地阐述模拟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配套微课视频、精美课件、教学大纲、习题答案、知识结构图等丰富教学资源。
精彩页
第3章
CHAPTER 3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视频7
对于实用电路来说,总是要引入不同形式的反馈来改善其各方面的性能,以满足实际问题对电路的要求,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实用放大电路都存在反馈技术的应用。因此,在研究具体放大电路之前,先要对反馈的基本概念、反馈的类型、反馈的基本方程以及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
3.1反馈的基本概念
1.反馈的概念
在放大电路中,将输出量(输出电压或电流)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回输入回路来影响输入量(输入电压或电流),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2. 反馈电路的组成
根据反馈的定义可知,反馈电路由基本放大电路和反馈网络两部分组成,如图3.1所示。其中基本放大电路用于信号的正向传输,反馈网络用于信号的反向传输。图中,反馈电路的输入信号称为输入量,输出信号称为输出量,反馈网络的输出信号称为反馈量,基本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称为净输入量。
图3.1反馈电路的方框图
3.2反馈的分类
1. 正反馈和负反馈
视频8
根据反馈量的极性,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若引入反馈后使放大电路的净输入量增大的称为正反馈,使净输入量减小的称为负反馈。也就是说,正反馈使输出量的变化增大,负反馈使输出量的变化减小。
判断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可用瞬时极性法。先假定输入信号的瞬时极性,然后,沿基本放大电路逐级推出电路各点的瞬时极性,再沿反馈网络推出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最后判断净输入信号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若净输入信号增大则为正反馈,净输入信号减小则为负反馈。
【例3.1】试判断图3.2所示电路的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解首先进行有无反馈的判断。若电路的输出回路与输入回路有由电阻、电容等元器件
构成的通路,则说明电路中引入了反馈,否则无反馈。
在图3.2电路中,电阻RF和电容CF将电路的输出回路和输入回路“联系”起来,构成反馈通路,使输出电压影响电路的输入电压,故该电路引入了反馈。
图3.2反馈放大电路
再进行正、负反馈的判断。假设电路输入端信号的极性为上下,即差分放大电路的反相端为,输出端则为,即反相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也为,其输出端则为。输出信号V·o通过电阻RF和电容CF反馈至R1得到反馈信号V·f,其极性为上下,导致差分放大电路的净输入信号V·′i=V·i-V·f减小,可判断该反馈为负反馈。
2. 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
根据反馈量本身的交、直流性质,可分为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若反馈量中只包含直流成分,则称为直流反馈; 若反馈量中只有交流成分,则称为交流反馈。在很多情况下,交、直流两种反馈兼而有之,则为交、直流反馈。
在图3.2中,输出信号通过电阻RF和电容CF在R1上得到反馈信号V·f,由于电容CF的隔直作用,反馈信号中只有交流成分,故该反馈是交流反馈。
3.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根据反馈量在电路输出端采样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若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压,则称为电压反馈; 若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流,则称为电流反馈。
判断是电压反馈还是电流反馈,可采用短路法,即可假设将输出端交流短路(即令输出电压等于零),并观察此时反馈信号是否存在。若反馈信号不复存在,则为电压反馈; 否则,即为电流反馈。也可直接根据电路结构判断,若反馈网络直接接在输出端,则为电压反馈; 否则,即为电流反馈。
在图3.2中,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正比,V·o=0时,V·f=0,即属于电压反馈。也可以从图中的连接方式上直接看出。
4. 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根据反馈量与输入量在电路输入回路中连接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输入回路中以电压形式求和,即二者为串联关系,则称为串联反馈; 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输入回路中以电流形式求和,即二者为并联关系,则称为并联反馈。也可直接根据电路结构判断,若反馈网络直接接在输入端,则为并联反馈; 否则,为串联反馈。
在图3.2中,差分放大电路的净输入信号V·′i=V·i-V·f,说明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以电压形式求和,故属于串联反馈。也可以从图中看出,反馈网络没有直接接在输入端,故为串联反馈。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图3.2所示电路的反馈组态是电压串联交流负反馈。根据类似的组合方式,可以得到反馈的各种组态,例如,电压并联交直流负反馈等。可见,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情况下,放大电路中应用更多的是负反馈,而正反馈常用于振荡器的设计(参见第9章)。下面将重点分析各种形式的负反馈。
3.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组态
根据以上对反馈分类的分析,对于负反馈来说,共有四种组态,即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和电流并联负反馈。四种组态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如图3.3所示。负载效应往往是不可忽略的。为此,我们先来讨论反馈网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