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国农民工群体教育补偿机制构建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张浩//邓忠波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教育补偿来自于对弱势儿童、青少年的关注。本书将教育补偿概念扩展至弱势群体,并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出发,思考对于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错过早期教育机遇与教育补偿之后,如何从制度与政策的视角,构建全景式的社会机制,给予其教育的再补偿,促进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书适用于三农专业的师生教学使用,也适用于对农民工教育话题感兴趣的专家读者研究学习。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一、走近农民工群体 二、研究的缘起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厘定 一、农民工 二、农民工教育 三、农民工教育补偿政策 四、社会权利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农民工教育补偿政策的研究现状 二、社会权利及实现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框架 第二章 教育补偿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社会意义 第一节 教育补偿政策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一、教育补偿的含义 二、教育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美国教育补偿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教育公平思想的萌芽与传播 二、种族隔离与教育平等权的争取 三、反贫困运动与补偿性教育政策 四、美国补偿教育的政策实践 第三节 农民工群体实施教育补偿政策的社会意义 一、社会参与的价值 二、社会参与的意义 第三章 农民工教育补偿的历史演变与历史比较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相关教育补偿 一、民国时期的劳工教育 二、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 三、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教育补偿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工教育补偿 一、政策的形成与迟滞 二、政策的成熟与固化 三、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农民工教育补偿的历史比较 第四章 农民工教育补偿的当代机遇 第一节 城镇化与经济转型 一、中国的城镇化之路 二、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 三、经济转型发展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与深化改革 一、城镇化中的农民工问题 二、农民工的新市民融入 三、改革的稳步推进 四、社会力量的作用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作用 一、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在城镇化中的作用 三、教育投入增长 四、有意义的探索 第五章 农民工教育补偿的制度基础 第一节 政党制度的初心使命 第二节 法律法规的基础 一、法规与政策的关系 二、农民工教育补偿的法律法规 第三节 行政管理部门及协调机构 一、行政管理部门 二、协调机构 第四节 社会观念的积极转变 一、政治学的观念 二、观念对农民工教育补偿政策的影响 第六章 农民工教育补偿的行政机制变革 第一节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农民工教育具有外部性 二、农民工教育是政府主导模式 三、政府具备政策调节的能力 第二节 优化管理机构 一、现有机构存在的问题 二、政府机构改革持续进行 三、整合农民工教育管理机构 第三节 农民工教育法规建设 一、中国的法治化道路 二、农民工教育法制化的原因 三、农民工教育法制化的内容 第七章 农民工教育补偿的政策体系构建 第一节 师资培养政策 一、师资力量现状 二、扩展师资来源 三、师资培养管理 第二节 经费保障政策 一、农民工教育成本 二、经费来源与经费分担 第三节 组织管理政策 第四节 社会参与政策 一、运用宣传手段引导社会氛围 二、鼓励开展农民工教育研究 三、奖励农民工教育的示范行为 第五节 相关配套政策 一、关于场所设施整合 二、关于教材教具开发 三、关于社会政策保障 第八章 农民工教育补偿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未来目标 一、从生存导向转为发展导向 二、政策路径需要体系性设计 三、对未来的思考 第二节 政策路径 一、厘清政策目标 二、构建政策体系 三、优化制度结构 四、建立调整机制 第三节 政策、权利与发展 一、政策、权利与政治民主 二、政策、权利与政治改革 三、政策、权利与政治发展 第九章 农民工教育补偿的政策实践案例 第一节 政府与群团组织结合模式:成都新市民学校 一、基本情况 二、教育模式 三、运转保障 四、实施效果 第二节 大学主导模式:北京大学平民学校 一、基本情况 二、教育模式 三、运转保障 四、实施效果 第三节 政府、群团与大学结合模式:广东圆梦计划 一、基本情况 二、教育模式 三、运转保障 四、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附录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 序言 面对教育,我们常常有 这样两种感受:一方面,享 受着教育带来的精神乐趣, 不断追求思想的更高境界, 思考活着的价值与意义,将 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 人民、世界联系起来;另一 方面,享受着教育带来的荣 誉、社会地位、收入,正是 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使我们能 更好地生活或者生存。上述 两方面是一体的,没有矛盾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 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 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 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 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 心灵的唤醒。”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正是我国 教育目的的重要思想来源。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一书中指出:“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 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 指示》,将这段话正式规定 为我国的教育目的。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和义务。”但在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把教育与某些特殊 群体联系起来时,却非常容 易忘记教育的本质目的,以 为除了生活或生存以外,其 他方面的教育显得没有那么 重要。 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十分 特殊的群体。首先,这个群 体产生于特殊的时代。改革 开放之后,城市经济的发展 吸引了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 进城务工,后来规模越来越 大,他们创造了“打工潮”“ 返乡潮”“民工荒”等时代词 语,作为最普通的分子,他 们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滚滚潮流。其次 ,这个群体有着特殊的身份 。城乡二元使他们既是农民 又是工人,既不是农民也不 是工人。他们农忙时务农, 农忙完了务工,“候鸟式迁 徙”成为他们的身份特征。 最后,这个群体规模庞大, 但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自 我提升能力普遍偏弱。这个 群体的人数可以亿计,世界 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历史 上出现过,也从来没有这样 一个群体为哪一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做出过同样的贡献。 同时,他们成为“农民工”, 却是在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 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完成 的,与不断增加的受过大学 教育的人口相比,他们仿佛 是“异类”,生活在不同的时 空。 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 决定了教育能够对其提供的 支持具有补偿性质。之所以 是补偿,因为该群体往往未 能接受足够的教育。他们中 的大多数仅有初中学历,仅 仅完成了最基础的学科学习 ,从知识总量到知识的综合 运用都处于较低水平。但由 于经济、社会、家庭、自身 等方面的综合原因,其无法 按教育阶段在学制内提升受 教育水平,况且,他们大多 已经进入工作状态或已成家 立业,难以回到学校接受全 日制教育。同时,由于学习 积累不够,农民工群体保持 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偏弱,完全依靠自发教育来 提升知识、技术、生活能力 、思考能力,很难实现。因 此,农民工教育的性质不仅 仅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更是补偿教育。作为补偿教 育,应当有主动补偿方,政 府和社会在这方面责无旁贷 。不可否认,农民工是“人 口红利”“劳动力红利”的重 要力量,全社会都在享受其 劳动成果,因此全社会有义 务为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政策予以 引导或直接支持。 有了上述要点,就有了 写作本书的基础。在构思与 写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 以下几点:一是从教育本质 与目的来看,完整的教育不 应只属于某一群体,或不属 于某一群体,没有哪一个群 体应该享受全部的教育,或 者只应该接受教育的某一部 分。二是弱势群体天然应该 得到教育界更多的关注。教 育的过程是让人成长、使人 强大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教育曾担负过唤 醒民众的历史责任。当今时 代,教育应当为农民工群体 的生活更加幸福圆满提供支 持。三是受到理想主义的鼓 舞。有人说,农民工首先需 要技能教育,或者,有了技 能就够了。因此,本书提出 农民工补偿教育有一定的理 想主义色彩,建立这样一个 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困难。但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接受更好 的教育,可以终身接受教育 ,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可 以说,正是理想主义激励了 笔者的写作,哪怕有一点点 理想能够变成现实,也是值 得的。 我们每度过一天,这一 天使成为历史。这本书完成 的时候,事实上,农民工群 体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从季 节性地进城务工、带钱回农 村养家,逐渐开始有越来越 多的人定居在城市,他们的 配偶、孩子、父母跟随着他 们在城市读书、生活、养老 ,不良的代际传递在很大程 度上被中断。他们中的一部 分人也可以不用背井离乡、 远离亲人外出打工,而是可 以在离故乡较近的城镇获得 还不错的收入。政府和社会 正在给他们成为城市新市民 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新一 代农民工正在摆脱这样一个 不能算褒义的名称,他们有 一技之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