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包容能力,值得我们现代人不断学习研究。
杨朝明主编的《儒家文化常识》以问答的形式展现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儒家文化常识尽在掌握!
本书配有珍贵的历史文献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更直观地展现儒家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家文化常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包容能力,值得我们现代人不断学习研究。 杨朝明主编的《儒家文化常识》以问答的形式展现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儒家文化常识尽在掌握! 本书配有珍贵的历史文献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更直观地展现儒家文化。 内容推荐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朝明主编的《儒家文化常识》采取专题问答的形式展现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重点放在儒学的历史发展及世人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上,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使更多的人了解儒学的重要概念、人物、典籍、事件,了解儒学的历史渊源、奠基形成、内涵特征、发展演变。 目录 什么是“儒”?“儒”与“儒家”有何联系与区别? 孔子为什么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宗师? 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问题,学术界的看法有何分歧? 孔子为什么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周公的政治思想对孔子产生了什么影响?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什么是 “六艺”? “六艺”与“六经”有何关系? 《尚书》是一部什么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何以成了儒家的经书? 《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它与孔子有什么关系? 《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它有什么特点? 《论语》是怎样成书的?它在研究孔子的资料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孔子家语》的价值如何?为什么说它是“孔子研究第一书”? 《孔子家语》的材料来自哪里?这些材料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孔门是怎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是怎样宣扬孔子学说的? 颜回为什么被后人尊为“复圣”? 什么是“中庸”?《中庸》一书出自谁手? 《大学》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它是如何成书的? 孟子是不是子思的学生?为什么后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孟子为什么被后世儒家尊为“亚圣”?他的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一书是否为孟子本人亲作? 荀子为何被目为“儒家别宗”? 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论方面有何不同? 曾子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如何? 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如何? 《孝经》是何时成书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作,为什么它的思想又以儒家为主体? 秦始皇曾“焚书坑儒”,那么儒家在秦朝的地位如何? 司马迁为什么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刘邦开始很看不起儒生,为什么他又成了历代帝王亲到曲阜祀孔的第一人? 汉初黄老思想盛行,为什么又出现了儒学复兴的局面? 汉武帝是怎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为什么公孙弘被称为“儒学中兴的健将”? 董仲舒为什么被后人称为“阐道醇儒”?他有什么样的理论主张? 什么是今文经?什么是古文经?经今古文之争是怎么回事? 鲁壁藏书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四书”“五经”?所谓“十三经”是指哪些书? 《周礼》是否为周代礼书?它成书于何时?《周礼》《仪礼》《礼记》有何区别与联系? 《左传》《穀梁传》《公羊传》并称为“春秋三传”,它们有什么不同? 《尔雅》是一部什么书?它为什么也被列为儒家经典? 孔子遗说是如何被记录和传流的? 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献中的早期思想典籍主要有哪些?它们对认识、理解孔子儒学有何意义? 所谓“亲亲相隐”该怎样理解? 孔子轻视妇女吗?他说“女子难养”该怎么理解? 孔子主张“以德报怨”吗? 《论语·乡党》篇中展示了怎样的孔子形象? 怎样理解史书中关于孔子相貌的记载? 孔子说的“束脩”,到底该怎样理解? 中国古代成人礼是什么样子的? 怎样正确看待“三纲”? 孔子“排斥法治”吗? 怎样理解孔子的“大同”理想? 孔子“诛”少正卯的事实真相到底如何? 汉宣帝为何要亲自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 白虎观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它取得了什么成果? 许慎为什么要撰《说文解字》?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分歧是什么?郑玄是如何会通古今的? 王莽是怎样利用古文经为自己服务的? 什么叫谶纬?东汉时期孔子是怎样被神化的? 什么是“名教”?东汉末年以后为什么出现了“名教”信仰的危机? 从孔安国到王肃,《孔子家语》今天的面貌是怎样形成的? 王肃是怎样“夺易”郑学的? 魏晋玄学与儒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对儒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学是怎样与佛、道既斗争又融合的? 在北朝少数民族统治地区,儒学的地位怎样? 颜之推是怎样以“务道”训家的? “隋末大儒”王通为什么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张? 《五经正义》是在什么情况下纂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开成石经》?统治者为什么要刊刻石经? 韩愈是怎样矢志复兴儒学的? “宋初三先生”指谁?为什么说他们是理学的先驱者? “北宋五子”指谁?后人为什么将他们合称? 邵雍所创的“象数学”是什么内容?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理学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关学”领袖张载是如何“大化”秦人的? 为什么说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奠基人?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怎样的?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程门四先生”指谁?他们是如何体认与发挥二程学说的? 胡安国是怎样“私淑洛学而大成”的? 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四书集注》有什么特点? “东南三贤”指谁?他们的思想学说各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宋明理学是儒学的更高形态? 宋明理学家所讲的“理”是什么? 什么是“格物致知”? 儒家的“理欲观”是怎样的?宋明理学家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后世产生了什么不良影响? 陆九渊是怎样创立“心学”的? 鹅湖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举行的?结果如何? “庆元党禁”之后,魏了翁、真德秀是怎样倡开“正学”的? 宋代“四大书院”指的是哪几个书院?为什么宋明时代书院特别兴盛? 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是怎样利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的? 元朝政府是如何尊孔崇儒的? “二十四孝”的故事是何时定型的?其具体内容是怎样的? 朱元璋为什么格外优礼孔子和孔子后裔? 被称为“明之学祖”的方孝孺是怎样一个人? 薛瑄为何有“明初理学之冠”的称誉? 陈献章是怎样开明代心学之端的? 为什么说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黄绾是怎样“指摘正救”王学的? 泰州学派的王艮等人,其学旨与王学有何差别? 何心隐是怎样的一个人? 曲阜孔庙的成化碑缘何有名?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有什么弊病? 什么是道统?后儒是怎样竞相发挥“道统”说的? 为什么刘宗周被称为明末儒学大师? 为什么称孙奇逢为清初“北学重镇”? 黄宗羲是怎样倡导“经世应务”的? 《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是什么书?它们有什么特点? 顾炎武为什么被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王夫之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的? 康熙皇帝是怎样崇儒的?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亲自手书“关中大儒”四字赠给李颙? 乾隆皇帝为什么称陆陇其为“一代醇儒”? 颜李学派的主张有何特色? 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有何意义? 戴震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如何? 清初的理学有何特点? 乾嘉考据学对于儒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焦循在《易》学研究上有何成就? 身为“三朝元老”的阮元为什么被奉为学界“山斗”? 《经籍纂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为什么说龚自珍是“开一代新风的思想家”? 曾国藩是怎样“以扶礼教为己任”的? 张之洞为什么被称为儒家“纲常的卫道士”?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什么性质的著作? 康有为的《大同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皮锡瑞的经学研究有何特点? 康有为为何要组织“孔教会”? 章炳麟是怎样由“诋孔”变为“尊孔”的? 应当怎样认识五四时期的批孔斗争? 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历代统治者是怎样对孔子进行封谥的? 历代统治者是如何优渥孔子后裔的? 怎样看待孔庙在传统中国的意义? 历史上有哪些封建帝王曾到曲阜祭祀孔子?他们亲自祭孔说明了什么问题? 什么是东亚儒学文化圈?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和产生影响的情况如何? 何为现代新儒学? 什么是“义”?什么是“利”?儒家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 港台地区的“新儒家”是怎样宣扬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研究普及状况如何? 我们今天应如何利用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如何理解历史上儒学的“冷”“热”现象? 儒学是如何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 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孔子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后记 试读章节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是孔子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55岁弃官离鲁,到68岁离卫返鲁,前后时间长达14年之久。在这14年的时间里,孔子带领他的部分学生,以鲁国为原点,辗转于周围的各个诸侯国。这段颠沛流离的羁旅生涯,虽然起因是孔子为推行政治主张不得已而为之的追梦苦旅,但却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壮行。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而他首先是一个政治思想家。春秋末年,礼坏乐崩,社会失序,面对“无道”的社会现实,孔子自觉地担当起拯救时弊的重任。怀着对上古帝王“王道”政治的向往,通过阅读研究“六艺”等古代文献,加之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孔子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与主张,并且期盼能跻身于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的仕途,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曾信心满怀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孔子在政治上的雄心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当时世卿世禄制度依然盛行的鲁国,出身低微的孔子在仕途上一再受阻,直到鲁定公九年(前501),当时已经51岁的孔子,才获得从政的机会。是年,孔子被任命为鲁国中都之宰。第二年,又升任主管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小司空,随后很快又升为掌管司法、刑狱和社会治安的最高长官——大司寇。孔子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进入了鲁国政权的核心。他自然欢欣鼓舞,信心十足,决意治理好鲁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事实上,孔子仕鲁参政以后,的确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他做中都宰时,“一年,四方皆则之”(《史记·孔子世家》);为司空时,“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孔子家语·相鲁》)。做了大司寇后,政绩更为突出。不仅在“夹谷之会”这一对齐的外交斗争中取得胜利,而且通过“堕三都”,削弱了“三桓”实力,打击了鲁国内部的私家势力。因此,孔子仕鲁,可谓政绩卓著,《史记·孔子世家》即说他“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然而,孔子在励精图治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隐患。 首先,孔子对鲁国的治理,引起齐国的妒忌与不满。齐国一直图谋控制鲁国,而鲁国的稳定与强大是对他们不利的,正如《韩非子·内储说下》所说:“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加之在夹谷之会上齐国君臣受到孔子的指责,不仅让他们脸面尽失,还被迫归还了以前侵占的鲁国的郓(今山东郓城东)、汶阳(今山东泰安南)和龟阴(今山东新泰西南)之田。于是,齐国君臣一直伺机排除孔子这一障碍。 其次,孔子“堕三都”的活动引发与鲁国贵族的剧烈矛盾。这里的“三都”,是指鲁国贵族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孟孙氏的“成”邑。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三家在邑内大兴土木,高筑城郭,巩固自己的地盘。然而,高大坚固的城墙也为这些都邑的邑宰们提供了叛乱的可趁之机,邑宰们动辄以采邑为据点对抗采邑主。这既让邑主们大为头疼,也严重影响了鲁国社会的稳定。于是,孔子提出“堕三都”的建议,即彻底摧毁三都高大坚固的城墙,使邑宰们失去借以叛乱的屏障。这从表面上看是为“三桓”的利益考虑,实际上孔子是为了强公室,杜私门,也即是为了削弱“三桓”的实力,恢复公室早已丧失的权利,这实际上也是孔子仕鲁的本意。三家贵族为了打击邑宰们的反叛,所以刚开始是基本同意和支持孔子的这一活动。然而,随着叔孙氏的郈邑和季孙氏的费邑相继被堕毁后,他们逐渐意识到“堕三都”最终是对“三桓”不利的,于是他们起而反对孔子的这一活动。孔子执意将“堕三都”贯彻到底,但最终仍未堕掉孟懿子的成邑。“堕三都”以失败而告终。 显然,在“堕三都”事件上,孔子得罪了“三桓”,加深了他与鲁国贵族的矛盾。此一事件之后,即使在孔子从政之初,“行乎季孙,三月不违”(《公羊传·定公十年》),对孔子予以支持与信任的执政卿季桓子,也开始疏远、疑忌孔子。他听信公伯寮的谗言,将正担任季孙氏家宰的孔子的弟子子路辞掉。这一举动,表明孔子已经失去了季孙氏的宠信。所以,当时的孔子,虽然名义上仍是鲁国的司寇,但实际上已经不再被任用。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地位岌岌可危。 正当孔子与“三桓”矛盾加剧之时,齐国君臣趁机设计报复。他们鉴于鲁定公和季桓子都喜欢声色犬马之乐,便投其所好,送给鲁国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还有30辆华丽的马车,每辆车都由4匹披彩的马拉着。不出齐人所料,鲁国君臣果然中计,“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此深感失望,但他仍然抱着一线希望。然而,在接下来的鲁国郊礼祭祀中,执政者违背常礼,祭祀所用的肉也没有分给孔子。至此,孔子知道自己不可能再被用于鲁国了。于是,他决意离开鲁国。鲁定公十三年(前497)春,在鲁国从政三年之后,55岁的孔子带着他的部分学生,满怀凄楚悲愤之情,离开了他的父母之邦。直到14年后(哀公十一年)才返回鲁国。 综观以上,孔子离开鲁国,游走他乡,是在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支持与施展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孔子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够用之社会,得到推行。然而,在当时的世卿世禄制度下,出身低微的孔子及其学生都很难进入鲁国的权利中心,即使像孔子有机会进入,但其思想主张与贵族利益格格不入,自然很难长久施行。而孔子又是一个“道”的坚守者,他不愿降低自己“道”的标准去迎合执政者们的利益,所以他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因此,当各种矛盾加剧之时,当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推行时,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去其他国家寻求用武之地。 P16-20 序言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专程来到孔子故里曲阜,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随后,习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着眼于民族发展长远大计,坚定自信地开启了构建时代新文化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步伐,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意义重大。 习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孔子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总书记系统阐发了儒学在历史的发展、在社会的作用、在今天的世界等问题,从时代高度上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全方位、系统性地阐述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显示了对孔子儒学的理性认知和充分尊重。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中国人民在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不断探索社会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明确态度与深刻认识,指明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战略要求与努力方向,有助于澄清模糊认识,纠正片面看法。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地理解传统文化,历史科学地继承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苏醒过来,让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焕发生机。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首先明确孔子儒学在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文化学的理论,文化应包括不同的层级,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思想文化。孔子思想或儒家学说是深层的思想文化,深深蕴含着传统中国的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对于中层的制度文化和表层的物质文化起着影响与支配作用。 中国儒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的“原始儒学阶段”,这是儒学的初创时期;二是秦汉以来至近代以前“帝制中国时代”的“儒学发展阶段”,这是儒学与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结合的时期;三是近代以来,尤其甲午中日战争以来的“儒学反思阶段”(或称“儒学反省阶段”),人们对儒学价值产生认识上的分歧,就在这个阶段。 把孔子学说的影响或儒学发展这样区分,有助于认识的提高与理解的深化。作为思想文化,孔子儒学影响之大罕有匹敌,后人对其价值认识分歧之大同样无与伦比。对孔子,有人尊崇、膜拜,有人谩骂、揶揄,正像乔羽先生《孔子赞歌》中所说,有人把他“捧上九天”,有人把他“打翻在地”。自孔子至今,虽然人们对他的关注从没停止,而对他思想的分歧也从未中断,这形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景观”。 先秦儒学是在继承上古三代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孔子之教就是“成德之教”,在儒学创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子思、孟子、荀子等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德性色彩”。他们特别强调“正名”,主张“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汉代以后,儒学则有所不同,为适应专制政治制度的需要,逐渐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儒学慢慢蜕变,呈现出为后世诟病的“缺乏平等意识和自由理念”,这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正因如此,近代以来,人们对孔子儒学的态度形成了明显对立、水火难容的两极。分歧的形成,也与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变动有关。反对儒学的人多将中国的衰败归咎于孔子儒学,其逻辑很简单,在帝制中国时代,孔子被尊崇到极高地位,儒学是统治学说,既然中国落后挨打,儒学自然难辞其咎。这种“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运动,其思维方式存在偏颇显而易见。不过,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以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但仍然有代表人物看到孔子与后儒的不同,明确指出不能完全否定孔子和传统文化,主张应该分清“真”“假”孔子。 当人们正本清源地深入研究之后发现,“保守”孔子儒学传统的人多看到了原始儒学的真精神,而持“激进”立场的人则更多看到了作为“专制政治灵魂”的“偶像的权威”。当然,那时也有不少清醒的思想家,如李大钊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后来也有学者明确提出,要“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我们确实更应该关注原始儒学,澄清误解,明辨是非。 90多年前,历史学家柳诒徵先生说:孔子是“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儒学与中国社会结下两千多年的不解之缘,肯定有它的深层原因。即使身处局外,即使是国外的学者,也看到了孔子的重要价值,因为有了孔子,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毫无疑问,孔子学说,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日子里,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今天的中国,孔子儒家的价值观念仍然奠定着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孔子思想是要把人培养成为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爱学习、求上进的君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所以,个人的道德修养,尤其青少年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依然可从中汲取营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正身修己”“敬德保民”及“孝悌”“慎独”等,也十分有利于国家治理和政风建设。人要立,国将兴,就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建设,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杨朝明 2015年2月1日 后记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中国的建设发展和改革稳定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2000年我主编了《儒家文化面面观》一书,被作为“传统文化面面观”丛书之一在齐鲁书社出版。当时,我在该书的《后记》中说明,我的本意是适应当时需要,以解题的形式就“儒家文化”的诸方面进行介绍,所以最初为该书取的名字是“儒家文化史丛谈”。一晃15年过去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儒学研究的深入,修订和补充势在必行。 本书以“儒家文化常识”为名,目的是通过专题问答的形式展现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重点放在儒学的历史发展及世人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上,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使更多的人了解儒学的重要概念、人物、典籍、事件,了解儒学的历史渊源、奠基形成、内涵特征、发展演变。 此次修订,吸收采纳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进。因为时间既久,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有了深化,对个别问题的理解甚至发生了改变,这些自然需要改写与修正。为了比较全面地展现儒家文化,不少问题需要补充,例如关于《孔子家语》一书,人们需要了解它的相关情况,诸如它的材料来源、成书过程与价值等,虽然涉及具体的学术研究,但由于意义重大,关系到对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认识,而且为人们普遍关注,也设立了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澄清模糊认识,纠正片面看法,正本清源地理解传统文化,历史科学地继承传统文化。本书特别设立了一些关于孔子儒学热点问题的解读,以更好地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亲亲相隐”该怎样理解?孔子轻视妇女吗?“女子难养”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的“束修”是不是学费?古代成人礼是什么样子?怎样看待“三纲”?孔子“诛”少正卯的真相如何?怎样看待孔庙的意义?等等。 为帮助人们认识儒学的研究状况和当代意义,本书还特别设立了一些问题,如: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和产生影响的情况如何?建国以来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研究普及状况如何?如何理解历史上儒学的“冷”、“热”现象?儒学是如何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孔子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如何? 本书写作力求通顺畅达,设计问题尽量充分展现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但孔子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我们能力所限,自知在很多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此敬请读者朋友谅解。 本书是集体协作的成果,包含了许多人的劳动与配合。本书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当年齐鲁书社的编辑侯仰军先生,是他最早选中这一选题。此次修订出版,则要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及编辑马晓娜女士!本书参加编写的各位,不论最初的参加者:张颂之、刘厚琴、林存阳、江心力、杨朝亮、刘淑强各位教授,还是后来的参加者:路则权、陈霞、崔海鹰、卢巧玲、傅丽丽、吴云、孙育臣、陈岳等年轻学者,大家都充满热情,认真尽力,十分感谢他们。尤其要感谢卢巧玲博士,在我繁忙之际,她帮助我负责此次修订的具体工作,往返联络,认真组织,加班加点,通阅初稿,有了她的协助,该书才得以尽快出版! 本书图片承蒙刘续兵先生和宋立林先生提供帮助,为本书增色很多,在此谨致谢忱! 杨朝明 2015年2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