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补窗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策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公安作家张策在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的同时抒写的散文结集。全书共分视野篇、警界篇、笔墨篇、影像篇、趣谈篇、评说篇等篇章。文章围绕着文化,特别是公安文化这个话题,既有学习的收获体会,也有对事物的观感;既记录了对公安生活的深层思考,也记录了曾深深触动或感动过作者的人和事。
作者简介
张策,男,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北京,据说是满族,待考。自幼迷恋文字,从写批判稿开始涉足创作,处女作发表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狂热之中,故而后来徘徊不前,进步甚微。所幸痴心不改,一条道走到黑,在做警察职业的同时耍笔杆子。年近退休之际,于文学方略知一二,也是苦乐参半的感觉。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一级警监。仍然热衷于写作和扶助别人写作,近年来于后者所花心思更多,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上这条充满坎坷而且没有办法后悔的道路,也算用心良苦吧。
目录
代序 文化的自信和自信的文化
视野
人性的善与恶
白衬衫、松了的绑绳和规矩
从口无遮拦所想到的
警惕文化的断层
我们在创造文化
中国人的信仰文化
文化的浮躁与自高自大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商业能否成为文化的翅膀
要尊重我们的文字
警惕戾气的滋生
向民间学习
文化需要敬畏
文化这个奇妙的东西
“标题党”的堕落
雅贼的嘴脸
公德是不可缺失的文化
以讹传讹的趣味与领悟
质疑所谓“底层写作”
价值观岂容混乱
文化的挣扎与进步
警界
天下公安是一家
文化是个筐
把工作做成一首诗
不再穿警服
公安文化必须贴近公安工作
公安文艺需要理论支撑
欣慰的遗落与寻找
笔墨
写有魂魄有气势的文字
为公安文学开辟新的战场
先进文化更需要创新
公安题材小说要讲好警察故事
从公安小品谈深入生活
纸上的情人
撕扯不清的孪生兄弟
艺术之路没有重复
中国侦探推理小说在路上
在艺术的留白处
从《聊斋》到公安题材小说
万紫干红总是春
诗有诗情文有文道
从小说《聊斋》到评书《聊斋》
影像
文化的接地气与接地气的文化
文化人的自卑、自信与自恋
那仍然是一只美国熊猫
从小说到影视的遗憾
从“六扇门”说开来
公安微电影的氛围营造
公安微电影的生活剪裁
公安微电影的细节运用
从汾阳到帕特森
世上最好看的花是片花
让年轻一代走向台前
公安题材影视需要什么
趣谈
由美食所想到的
年味浓淡总相宜
一字之师的魅力
轻松读历史
抱鱼上床的啼笑皆非
谈谈风马牛不相及
春节啦,祝您吉祥如意
快乐的打油诗和打油诗的快乐
到底该读什么书
风骨与品德
网络投票的悲与喜
清明节的温度
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风
中华文化的含蓄与想象美
在罗滕堡
读书宛若风入松
苔花们的共鸣
评说
基层公安状态的文学表述
《绝招》的“绝招”
试谈吕铮对公安题材文学的贡献
短篇小说精品的锻造
——评聂耶的小说集《那年那月那些人》
凛冽地穿过世界与灵魂
在说与不说之间的魅力
——评崔楸立的小小说创作
醇厚轻盈沉香醉
英雄传奇里的平凡情愫
背影
当虚伪成为文化
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
从《毕卓盗酒》到“国之坚盾清风来”
从萧红想到黑土地
胡适和周作人的关系
《今生今世》的唏嘘
老舍先生的文学地图
报告文学的战斗性
这个快乐的老头儿走了
跋 《补窗集》题解
序言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
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
人大二次会议的贵州代表团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讨
论时,谈到了文化自信。他
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
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
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
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
一个文化自信。”
在同年10月召开的文艺
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对
中华文化有这样的论述:“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
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
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
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
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
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
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
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
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
精神。”这样的叙述,掷地
有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跃
然纸上,给予我们极大的鼓
舞和启迪。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再次论述了文化自信问题。
他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的自信。”学习讲话,我们
可以看出,总书记对文化自
信的思考高屋建瓴,更加威
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将
是我们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的进程中,一项伟大的
斗争实践,也将是我们每一
个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在学
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一个方
向性的重要指导。
有理论工作者在谈及习
总书记讲话内涵时,提出这
样一个观点:道路、理论、
制度的实践,也将慢慢内化
为文化的基因,因此,文化
自信是更深层次的民族品格
。这实际上也论述了中华文
化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的演
化过程。沉淀在文化里的,
必然是中国人走过的道路,
必然是中国人在前进中形成
的思想体系,也必然是中国
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之路。
文化的自信,就源于我们对
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进
程的强烈自豪感。今天我们
的文化自信,必然是以我们
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社会
主义国家制度为核心,汲取
中华文明史中的精华而形成
。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对祖
国的忠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自信。
文化自信,也包含了吸
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意义。美
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
特·班杜拉在论及人的自信
时提出两点:一是行为肯定
,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
坚定信心;二是经验替换,
即不断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优
秀文化基因,改进和强化自
身的认识水平。这样一个理
论,也完全可以用来形容民
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其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
发展繁荣必然不可能是闭关
锁国的结果,而是源于充满
自信的开放态度。
一种充满自信的文化必
然拥有强大而宏伟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
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中,充满豪情地宣布: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
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
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这样的气魄,这样的勇
气,必然有一种自信的文化
为基础,为支撑;必然是中
国人民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自信的文化具有不可估
量的强大力量。我们回顾当
年的抗日战争,侵略者每占
领一地,必施行奴化教育和
高压管理,就是企图用文化
彻底征服中国。但是,尽管
处于逆境,尽管悲观情绪时
时出现,尽管付出了巨大牺
牲,中国人民最终还是战胜
了侵略者,夺取了最后的胜
利。这个胜利,是民族的胜
利,更是文化的胜利,它充
分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高度自
信,能够产生不可战胜的民
族力量。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
水击三千里。”在实现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文
化自信最终将是伟大的中华
民族腾飞的基础,我国将是
一个以文化而自信、而自豪
的国家。
导语
本书是张策的散文作品集,书中具体收录了《人性的善与恶》《从口无遮拦所想到的》《价值观岂容混乱》等文章。
自信的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强大力量。
本书记录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对未来文学、公安文化发展的思考。
后记
2015年下半年,《人民
公安报》副刊部策划在《剑
兰》周刊开设一个文化漫谈
栏目,请我帮助组织稿件。
于我来说,这当然是责无旁
贷的事情,因为关于文化,
特别是公安文化,感觉确实
有许多话可说,该说。而且
,感觉这样的栏目也应该会
有需求,会有读者欢迎。但
事情办起来了,发现却并不
那么简单。总之,随着时间
慢慢推移,我从不时地帮这
个栏目补补台,赶篇小稿应
景,变成了逞一己之勇,不
得不以每周一篇的速度坚持
写了下来。
我有自知之明,这样的
结果并不是因为我的文字有
多好。而那些德高望重的文
化大家,才真正是该为公安
文化指点迷津的师长。只可
惜他们工作繁忙,对有着特
殊性的公安文化往往来不及
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落
笔之时慢慢就有了无从说起
的感觉。倒是我这个一直跻
身在公安系统的写作者,虽
才疏学浅,但往往会有些切
身感受,说轻说重大家便也
都能理解并谅解。于是乎,
小马拉大车,磕磕绊绊的就
这样一路走下来了。
这便积攒下了近百篇小
稿子。围绕着文化这个话题
,东拉西扯,零敲碎打,想
到什么说什么,看到什么写
什么。有学习的收获体会,
也有对事物的观感。有时抒
发一下思古之幽情,有时也
会有针砭时弊的一点儿怒气
。写来写去,倒是感觉越来
越放松了。而且,自己从中
也寻找到了学习和思考的一
种乐趣,养成了一种习惯。
人总是需要进步的,这种感
悟式的小文,这种有时间要
求的写作,对一个从事文化
工作的人来说,其实是大有
裨益的。
报界素有“开天窗”之说
,据说源自辛亥,朝廷强令
封锁武昌起义的消息,报馆
即以空白版面抗议。时至今
日,“开天窗”的缘由多为稿
件质量或时间问题,任何一
位负责任的编辑也不会允许
的。于是,便会有备用的稿
子,填补空白之用。我自认
为我的这些小稿颇有为报纸
补白的功能,故将这本小册
子命名为《补窗集》。
为此,感谢《人民公安
报》副刊部的丁晓璐主任,
王梅副主任和武□、席文及
后来调到新岗位的蔡小玲编
辑,是她们给了我支持和鼓
励,让我一直写了下来。感
谢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文艺
分社的易孟林社长和编辑张
倩,为我精心编辑了这本小
书。更要感谢所有关心和爱
护我的各级领导、师长、战
友和同志们。如果说我的这
些文字对公安文化建设事业
还算不得废话,还会有一点
儿微言回响,都是你们鼓励
支持的结果。
最后,感谢伟大的时代
和伟大的事业。
精彩页
人性的善与恶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一直是一门很热的社会学学科。但是这门学科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起来,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有位中国东北籍男演员,娶了位法国美女为妻。他到法国探望岳父大人时,全家每次吃饭都是相互宴请的,父女之间,谁也不占谁便宜。他不禁感慨:我要是让我爸掏钱请我,他得揍死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这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组合,成为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或思考,会发现东西方文化中不仅有差异,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甚至在今天的“地球村”里,我们不能不承认很多观念正在悄悄地相互融合。譬如说对人性的善与恶,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大抵认为人是天生有罪的,所以要呼召人们仰望上帝,悔改自己的罪行。而在中华文化的传统里,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最直接的表述是《三字经》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其实,研读《圣经》,你会发现,人类在生命的初始阶段似乎也是善良的。上帝造入之后,是因为蛇的诱惑,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才犯了罪,去偷吃禁果的。所以,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是有着某些相似性的。
受到了诱惑,偷吃了禁果,人性由此而在善良之中掺杂了其他东西。但是,西方人认为,如果你心中没有隐藏着罪的欲望,你会轻易受到诱惑吗?所以,说到底人性还是罪恶的。细想,这话也是有道理的。而我们回过头来再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之后,就是“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翻译过来,大概是说尽管人性是善良的,但人的性格、成长环境等相差太远,如果不教育,本性也会改变,而教育,贵在专心和坚持。我们细细琢磨,东西方对人性的认识其实是很相近的,简单地说,人的本性非常脆弱,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没有优秀文化的滋养,人的堕落其实是很容易的。
最近在媒体上几乎同时看到两个故事,都是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不慎翻车,货物倾撒在了路面上。前一个故事里,散落满地的是苹果,结果被当地村民一抢而空,货主欲哭无泪。后一个故事里散落的是桃子,结果在民警的指挥下,村民们帮助货主把桃子全部重新装回了车上。这两个结局完全相反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文化滋养和教育的同时,还要有法律的管束。我们其实很难预料,第二个故事里如果没有民警的及时出现,其结局是不是会和第一个故事一样悲惨。
这两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点: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的善与恶常常在一瞬之间转换。
东方,西方,其实所有人都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任何民族都会重视人的教育,重视文化的作用。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用十二个词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明确的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汇,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也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文化形态中的精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而从个人角度说,自觉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文明意识,让自身人性中的善良茁壮起来,是做人的根本。
有句话说“文如其人”,是指知识阶层的文字,大抵是反映得出其内心修养的。我却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我见识过若干著名人士,笔下慷慨激昂,为人却低级猥琐。中国也有诸多的成语,是讽刺或揭露这类人的,如“衣冠禽兽”、“沐猴而冠”、“人面兽心”之类。但我认为,这类人中其实有不少应该是挣扎在善与恶之间的,笔下的慷慨其实掩盖的是他们的某种内心纠结与斗争,也为自己时时的堕落蒙上遮羞布。一个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在自身性格、周边环境、利益诱惑等的影响下,所思、所想和所为,有时真的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那位曾高歌“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最终成了讽刺。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