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土地印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陆游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黄土地印记》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晋西北黄土高原一户农家的奋斗历程,既是一位农家子弟对苦难岁月的真实记录,也是成长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代人的青春写照。 作者简介 张陆游,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先后在西藏、湖北、广东新闻传媒领域工作30余年。主创的纪录片作品曾获得若干国家、省级奖项,出版散文集《苦涩年华》。 目录 序 第一章 在生存中挣扎的祖辈们 黄土地上的家族延续 爷爷,沧桑土地上的庄稼人 奶奶,艰辛岁月里的一道微光 第二章 艰辛拼搏的父辈们 大爹,烽火岁月里的家族荣光 父亲,打拼是一种生存本能 三爹,一个乡村教师的小康梦 四爹,“吃”的向往 第三章 我的往昔 甜涩泪水 家乡的苦菜 初夏榆钱香 惊悚上学路 土炕泪痕 老屋墙上的刻痕 命里带的劫 串亲记忆 快乐期盼 扭曲的亲情 第四章 故乡印记 儿时的村庄 曾经的禁忌 送穷 严冬砭骨寒 求神的记忆 远去的歌谣 鸡犬不宁 抽烟解愁 乡村权力 褴褛时光 白面的记忆 寒夜听书 酸菜缸里旧光阴 乡野路 第五章 生命的突围 走向温饱 我的大学 走出乡土 父亲进城以后 后记 序言 放下手机,一声叹息! 我已退休多年了,每次 和亲人联系,话题总免不 了扯到下一代人身上。 刚和住老家县城的二妹 通完电话,我的内心五味 杂陈,困惑油然而生。二 妹家有四个孩子,三个已 经工作,都在城市。她的 大儿子在深圳打工,已经 30岁了,这次回到老家县 城,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 对象。那女子老家也在农 村,个子高挑,人也端庄 ,在县城租了个档口做小 生意,外甥和她试着交往 一阵,彼此都觉得挺投缘 。就在几天前,那女子说 自己鼻梁骨有些低,要到 太原做垫高鼻梁的手术, 附带美化眼睛和下巴。整 容的花费自然不菲,据说 要一万五千多元。妹妹一 听急了,说咱们普通人家 娶个媳妇,为的是过日子 生儿育女,又不是摆个花 瓶,她让儿子劝对方别整 容。可人家女子说花笔钱 能让自己变得更美,做人 更自信,花这钱完全值得 。妹妹大惑不解,说这纯 粹是胡作怪。就这样,一 方认为正常,一方觉得古 怪;一方坚持整容,一方 坚决反对。谁也说服不了 谁。 妹妹是从贫困农村走出 来的,只好劝儿子,这女 子不是咱穷人家的媳妇, 娶过来,日子也过不下去 ,穷庙养不起富方丈,趁 早拉倒算了!儿子却不以 为然,说如今整容的女子 多了,没必要大惊小怪。 为了这件事,母子之间产 生了隔阂,做母亲的伤心 难过,当儿子的郁郁不快 。 不必讳言,我和后辈孩 子也有类似的观念冲突。 应该说,我们从农村走进 城市才三十来年,眼见孩 子们身上的变化一个比一 个大。一个大学毕业工作 三年的晚辈,和我在同一 个城市,钱还没攒几个就 贷款买了私家车,天天开 车上班。我觉得全无必要 ,明明门口有地铁,却开 私家车上班,莫非是为了 炫耀和虚荣?哪知晚辈另 有他的道理,只是笑笑说 :“咱们走出穷苦的农村, 终于扬眉吐气了,买台车 有啥关系?现在有条件的 年轻人,哪个不买车?” 我突然意识到,家族中 的后辈不知不觉间正发生 着潜移默化的蜕变。有的 孩子经济条件稍好,消费 上就大手大脚;有的网购 上瘾,衣服、鞋子、手袋 、各种零食、儿童玩具、 小家电、家居装饰品等, 不间断地买买买,快递包 裹三天两头不间断。民以 食为天,两代人的饮食习 惯可以说发生了巨变。有 的孩子习惯于舌尖上的享 受,懒于自己动手做饭, 总喜欢点外卖或者去餐馆 吃,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开 始挑剔生活。他们喜欢吃 的饭菜就大嚼大咽,不喜 欢的一筷子也不动。上辈 人喜欢的五谷杂粮,他们 并无多少兴趣。有一次, 年近六旬的弟弟在电话中 说,他在半年前去城里儿 子家,带去荞麦面、小米 、黄米、绿豆、红枣、豇 豆面等杂粮,告诉他们老 家的小杂粮上农家肥,环 保健康,吃了养身体,让 他们有空自己做着吃。可 半年以后去了一看,那些 杂粮一动没动。他劝他们 总吃外卖不好,怕饭菜有 地沟油,怕肉类有激素添 加剂,啰唆的话说一大堆 ,孩子们的回答是“工作忙” “没时间,也没兴趣自己做 饭”,这让他无言以对。 说完吃,再说穿。在我 家的衣柜里,衣服多而杂 ,几年前乃至十几年前的 都有。十年前买的皮衣既 厚实又暖和,由于穿得少 至今还没烂,虽然样子老 旧,但冬天天冷时我依旧 拿出来穿。年轻人穿衣服 讲究名牌档次,而在我眼 里名牌和非名牌没多大区 别,只要颜色搭配合理、 穿着合身就行。广州的名 牌服装店到处都是,我极 少光顾,倒是广州的白马 服装城、天马服装城卖的 一两百元一件的大路货, 我觉得物美价廉,晚辈们 却觉得不可理解。女儿就 曾经批评我不进高档商厦 买衣服,总买些质次价廉 的便宜货,穿得太像农民 工。我说我们本来就是进 城的农民嘛! 我是个爱多操心、常勉 励家族后辈奋斗拼搏的人 ,常在家族微信群发些励 志奋进的正能量文字,遗 憾的是少有人注意。有一 次我和一个几年没见的侄 子吃饭,被问到他能不能 在广州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知道他一年之中换了三 次工作:高速公路收费站 的收费员、商城的保安、 街边卖烤串的流动摊贩, 每份工作他都干不长久。 掰扯起来,每个行当都有 他厌倦的理由:收费站的 工作离家远,常要值夜班 ;当保安收入低,还要三 班倒,耽误睡觉;做流动 摊贩还可以,每天都有点 进项,可是城管时不时要 来驱赶,他被赶过几回后 觉得心烦,干脆就收摊不 干了。在我看来,大小困 难都能难住他,且吃不得 苦。我说:“你不是缺机会 ,是缺咱们农家人身上那 股韧劲。” 伴随着奔涌激荡的社会 变革这一宏大浪潮,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我家族 中绝大部分人陆陆续续走 出农村,走进城市,开始 在城市谋生。家族中的后 辈有80后、90后、00后, 我们这代人从小生长在农 村,经历过艰难困苦;而 后辈们则绝大多数成长于 城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 极度贫困,什么是自然和 社会的饥荒,什么是农家 曾经摆脱不得的宿命,什 么是上几代人对温饱的朴 素向往。 他们以为社会发展到了 今天,幸福常态化了,那 些砥砺奋斗、勤俭节约、 吃苦耐劳的家族传统都可 以淡化了。 导语 本书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审视自己、家人乃至一代人的命运,折射出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亲人、对故土的怀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故事和人物的命运遭际,真实再现了黄土地上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血脉传承,也反映了中国过去五十多年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后记 我自幼生长在晋西北农 村,对黄土地上的祖辈们 一向怀着深厚的情感,但 从未想过要专门写他们。 本来我只是搞电视的,退 休多年,文笔也生疏了。 2019年前后,发现家乡网 络文学园地“保德新青年”不 断有乡土味浓郁的文章出 现,我很喜欢这类文字, 尤其看到家族、家乡、家 人的变化,于是也产生了 写一写的念头。之后两年 中,我陆陆续续写了20多 篇文章,大部分在“保德新 青年”发表了,文章发多了 ,便产生了整理成书的想 法——于是在原有文字的 基础上拓展,打算以家族 发展为背景,以反映社会 进步为主题,整理成这本 书。 我想我的家族历经百般 艰难,走得踉踉跄跄,从 农耕时代走到今天,从贫 穷落后走进温饱小康,在 某种程度上也是千千万万 个农村家族的集体记忆。 这里也包含了我的人生足 迹。 人生经历了严寒,才更 加珍惜暖阳。于我而言, 经历的苦和难,是我生命 的基础、成长的营养;于 晚辈们而言,当他们遭遇 挫折时,当他们心情落寞 时,看看祖辈们走过的路 ,也许能汲取一点精神滋 养,明白自己并非不幸的 人,并把家族拼搏奋斗的 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非专业写作者,很多 遗憾来自个人认知的局限 和文字表达的笨拙。感谢 泛珠研究院院长王廉先生 ,第一个抽时间阅读书稿 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感 谢文友梁江南先生,在我 书稿内容的取舍增删上不 吝赐教,尤其是看过初稿 后,江南先生代为润色, 选择《诗经》隽永文句, 在每一部分开头点题,突 出要旨,为拙作增色不少 。 还要特别感谢暨南大学 出版社张晋升社长的大力 支持,感谢编辑武艳飞、 刘蓓女士,在收到文稿后 为我提出整合意见并纠正 偏差,突出主题,从而让 本书更有条理性。 最后想说一句,本书文 字内容大多带着特定历史 时期的痕迹,读来或许枯 燥沉闷,但是它们是真实 的,饱含着我的真情实感 。如果读者,尤其是我的 家族后辈们能从中获得点 滴精神滋养,则幸甚。 张陆游 2022年12月 精彩页 穷人被人看不起,自己也有一种身份上的卑微感。 爷爷十七八岁时已经学会了耕种锄耧一系列农活,也学会了打石头的石匠功夫,还会做泥水活。 穷人天天受苦已成习惯,不知不觉爷爷已经过了三十岁,还没成家。按照乡俗,男人过了二十岁总得成个家,好坏也得娶个媳妇,能传递香火就行。可爷爷三十出头还没找到个传宗接代的女人,家族血脉面临着断裂的风险。 一个仿佛命里注定的机遇,让爷爷顺利地娶回了奶奶。 奶奶娘家在五里外的杜家塔,是一户中等殷实的人家。奶奶在娘家时,虽说算不上粉面桃花的翩翩美人,但也是眉目端庄、落落大方的秀气女子。奶奶在年少时心灵手巧,干什么活都利索,尤其是女红做得漂亮,周围上门提亲的人不少,那时的她心高气傲,不想过早定下终身大事。奶奶十六岁那年,遭遇了人生路上的一次灾难。那年流行红眼病,乡下人将它叫作“害眼”,奶奶不幸染上这个怪病,伴着发烧,连续几个月眼睛发炎、发红、流眼泪,后来肿得像烂桃儿一样,可是不知道如何治疗,只能到庙上烧香拜佛,求神问卦。那场病让奶奶彻底毁了容颜。她的眉毛、眼睫毛全部脱落,眼睑周围红红的,下眼睑还下垂,翻出红红的眼皮肉,看上去是一副可怕的哭相。生人乍一看奶奶就觉得害怕,再也没人上门提亲了。时年爷爷三十出头,媒人到了奶奶家里牵线提亲,奶奶由于害病,留下致命的缺陷,于是只好接受命运,嫁给大她十四岁的爷爷。奶奶出嫁时只有十七岁,爷爷已经三十一岁了。奶奶被娶进门,那黑暗的土窑洞里有了光亮。曾祖母高兴极了,老人家出门仰望朗朗青天,感恩上苍,跪地连磕了几个响头,这家族的香火总可以延续下去了。 那个时代,穷苦的农家子弟,生如蝼蚁草芥,为了延续血脉,甚至不知道“爱情”这个词。 奶奶嫁过来的时候,村人谁也不知道她的真名。因为她破了相,老是红着眼睛,说话低声细语,村里人就叫她“红眼媳妇”,后来人们就叫她“红眼嫂子”“红眼婶子”,年龄再大些时,同辈人干脆就叫她“红眼老婆子”,好像她在世界上压根就没有名字一样。 奶奶为爷爷生下了五个孩子,一对苦命人除了生儿育女,便是守望人间烟火过日子。几十年后我观察这两位老人,爷爷对奶奶说不上不好,也说不上多好,奶奶说一家人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关注的始终是如何挣扎着把日子熬下去。 穷苦人家,女人的负担尤其重。奶奶嫁过来后,爷爷给地主做长工,有时做半年,有时做一年,常常不着家。家里洗锅做饭、缝补衣裳、照料孩子等事,全凭奶奶一人操持,尽管如此,她仍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贫穷养成了她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秉性。 夏天奶奶高一脚低一脚踉踉跄跄地到野外挖苦菜,冬天给人家磨豆腐,赚几碗豆腐渣顶口粮。尽管百般艰难,在这个贫困的家庭,奶奶熬成了十里八乡出名的理家能手,她老人家活出了光亮,活出了气势,活成了功臣。今天回头看,如果没有这个破了相的奶奶,家族上上下下这近百口人,也就无从谈起了。 奶奶裹着的小脚是真正的“三寸金莲”,她走起路来很困难,一辈子没少吃苦受罪,可是人世的艰难没一样能够难倒她,她传承了家族香火,带旺了一个家族。奶奶活到九十三岁才去世,尽管她离开多年了,但老人家仍然活在我的心里。家乡有句俗话:“一个好女人旺夫家三代。”奶奶是最好的证明。 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