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老科技工作者是一支门类齐全、技术精湛、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队伍。他们长期奋斗在教育、科研、文化、卫生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构成。老科技工作者专业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时间充足,是科普工作最适合的群体。但是,国内目前的科普奖励大多针对全年龄段或青少年,老科技工作者的参与感较弱。为了激发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其在科普贡献的宣传,我们启动了针对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奖励的研究工作。为此,本书借鉴国内外科技及科普奖励设立办法,结合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的成效和影响力,研究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奖和科普作品奖的设置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内容,为下一步相关奖项的具体设立提供方向,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力量设奖提供借鉴和帮助。 作者简介 刘燕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科技部副部长,现任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长期从事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绿色发展、防灾减灾、风险管理、创新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出版专著3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奖励概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外科普奖和科普作品奖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别情况 第二节 科普奖项分类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国内科技奖励和科普奖励体系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内科技奖励体系 第二节 国内科普奖励体系 第三节 老科技工作者现状及科普贡献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奖和科普作品奖设立 第一节 国际科普设奖模式总结 第二节 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奖和科普作品奖设置模式 第三节 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奖和科普作品奖运行机制 第四节 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奖和科普作品奖激励机制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8年全国科普统计分类数据 附录2 2005~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科普作品获奖名单 附录3 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 附录4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附录5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 附录6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方法》 附录7 《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 附录8 部分国外科普奖项网址 序言 老科技工作者是一支门 类齐全、技术精湛、具有高 度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队伍 。他们长期奋斗在科研、教 育、文化、卫生和工农业生 产等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 的实践经验,是我国科技人 才队伍的重要构成。除此之 外,在我国的科普人力资源 中,有一支以老科技工作者 为主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实 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纲要》以来,这支科普志愿 者队伍明显扩大、科普工作 日益活跃。他们已经成为基 层组织科协的得力助手,促 进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在基层城乡社区、学校的落 实。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谁牵 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 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扎实科普工作基础,方 能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有利 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而老科技工作者具备专业素 质高、工作经验丰富、时间 充足的优势是落实科普工作 最适合的群体。但是,国内 目前的科普奖励大多针对全 年龄段或青少年,老科技工 作者的参与感较弱。为了激 发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 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其在科 普贡献的宣传,我们试图设 立针对老科技工作者的科普 奖。为此,本书借鉴国内外 科技及科普奖励设立办法, 结合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 工作的成效和影响力,研究 老科技工作者科普奖和科普 作品奖的设置模式、运行机 制和激励机制等内容。为下 一步奖项的具体设立提供方 向,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力量 奖的设立提供借鉴和帮助。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 主要论述研究背景意义及老 科技工作者科普奖和科普作 品奖急需设立的时代背景, 同时阐述了设立科普奖的实 施办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 主要研究国外科普奖和科普 作品奖的发展现状,深度挖 掘国外奖项的设立经验;第 三章主要研究国内科技奖励 和科普奖励体系发展现状, 包括国家级、各部委级、各 省市级及社会力量奖励,分 析老科技工作者基本情况及 科普贡献;第四章从奖励设 置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激励 机制研究老科技工作者科普 奖和科普作品奖设立的具体 实施方案。 本书由刘燕华总体指导 ,由王文涛、张玉虎、李宇 航编写提纲、统稿。本书章 节分工如下:第一章由王文 涛、张玉虎编写;第二章由 张玉虎、孙闯编写;第三章 由李宇航、邹凯波编写;第 四章由王文涛、黄云洁编写 。 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了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 研项目(2020-PGS-005) 的支持,以及首都师范大学 张玉虎教授团队的帮助,特 此向支持和关心本研究工作 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 的感谢。作者还要感谢出版 社同仁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 勤劳动。书中部分内容参考 了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研究成 果,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在此一并致谢。作者水平 有限,虽几经改稿,书中错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欢迎广 大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21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