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50年发表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主角一生故事的讲述,勾勒出了英国当时民间的世间百态,并依托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引出了形形色色的生动角色,描绘了不同境地中的不同人物形态各异的人生。在对主人公悲惨的童年以及后面的破茧重生中,讲述了人生的希望。在对角色的塑造中,讴歌了人性的高尚,深刻描述了世事的无常。《大卫·科波菲尔》延续了狄更斯一贯的批判现实的风格,但在苦难中展示出的却是乐观与希望,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狄更斯用充满感情的娓娓道来的文笔,勾勒出了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副英国中世纪的生动画卷。全书富于作者对于善良与正义的向往与坚持,文笔生动细致,极富感染力。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征服世界的文学大师,极受欢迎的英国文豪。 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出生于英国南部朴次茅斯,其父是海军职员。童年时家道中落,一度被迫辍学,但天赋出众,聪明好学。 10岁前,读尽父亲藏在阁楼里的全部古典小说。12岁时,为补贴家用,去皮鞋作坊当童工,在磨难中成长。此后当过律师事务所文书、审案速记员、报社记者,业余时间尝试文学创作。 21岁时,心惊胆战将没有署名的处女作投稿给杂志,发表后激动落泪,受到巨大鼓舞。24岁时,长篇处女作《匹克威克外传》出版,一纸风行;同年结婚、剧作上演。 狄更斯总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数百篇短篇小说和散文;生了10个孩子;作了400多场盈利性的朗诵会。 晚年住进梦寐以求的盖茨山庄,58岁时逝世于此。 为了纪念狄更斯,很多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狄更斯节。 经典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圣诞颂歌》《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等。 目录 译者序言 作者初版序言(1850年) 作者新版序言(1867年) 第一章 我降生人世 第二章 我初识人世 第三章 我换了个环境 第四章 我陷于屈辱境地 第五章 我被送出家门 第六章 我扩大了交往圈 第七章 我在萨伦学校的“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尤其是一个快乐的下午 第九章 我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我遭受遗弃,但有了另一种安排 第十一章 我开始独自谋生,但并不喜欢 第十二章 我仍然不喜欢独自谋生,于是下了大决心 第十三章 我下了决心之后的遭遇 第十四章 姨奶奶就我的事情做出了决定 第十五章 我从头再来 第十六章 我在很多方面成了新生 第十七章 又见故人 第十八章 回顾一段往事 第十九章 我环顾四周,结果有所发现 第二十章 斯蒂尔福思的家 第二十一章 小埃米莉 第二十二章 故地新人,物是人非 第二十三章 我支持迪克先生的看法,并且选择了职业 第二十四章 我最初的放纵行为 第二十五章 天使与魔鬼 第二十六章 我坠入情网 第二十七章 汤米·特拉德尔 第二十八章 米考伯先生发出挑战 第二十九章 重访斯蒂尔福思家 第三十章 损失——巴吉斯离世了 第三十一章 更大损失——埃米莉出走了 第三十二章 踏上漫漫旅途 第三十三章 享受快乐时光 第三十四章 姨奶奶把我吓了一大跳 第三十五章 意气消沉 第三十六章 热情洋溢 第三十七章 一杯冷水 第三十八章 合作关系解体 第三十九章 威克菲尔德与希普 第四十章 浪迹天涯 第四十一章 多拉的两个姑妈 第四十二章 挑拨离间 第四十三章 再回顾一段往事 第四十四章 料理家务 第四十五章 迪克先生践行了姨奶奶的预言 第四十六章 消息 第四十七章 玛莎 第四十八章 料理家务 第四十九章 我坠入五里云雾 第五十章 佩戈蒂先生梦想成真 第五十一章 踏上更加漫长的旅程 第五十二章 我为一次大爆发推波助澜 第五十三章 还要回顾一段往事 第五十四章 米考伯先生的交易 第五十五章 暴风骤雨 第五十六章 新伤旧痕 第五十七章 移居国外的人 第五十八章 离家远行 第五十九章 远行归来 第六十章 阿格尼丝 第六十一章 我面对两个有趣的悔罪者 第六十二章 一盏明灯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第六十三章 故人登门 第六十四章 最后的回顾 序言 (1867年) 我记得在本书的初版序 言中说过:我完成了本书的 创作,搁笔掩卷之际,激动 不已。而要郑重其事地撰写 这样一篇序言似乎需要平心 静气的心境,但我发现,要 同本书保持足够的距离来谈 论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 事情。我对它的兴趣清新鲜 活,强劲浓烈。我的心情悲 喜参半,所谓喜,是因为长 时间的构思创作终于有了成 果,所谓悲,是因为许许多 多伙伴离我而去了。因此, 有可能会说些个人的事情, 宣泄一下私人的情感,令我 爱着的读者生厌。 除此之外,有关这个故 事的方方面面,凡是我能够 说的,都设法在其中说了。 两年的想象构思结束了 ,作者怀着悲苦忧伤的心情 搁下笔,或者说,一个作者 构思创作出的一群人物行将 永远离开他的时候,他会感 觉到,仿佛是把自己身上的 一部分抛弃到虚无缥缈的世 界,此种情形或许读者诸君 没有多少兴趣,然而,我又 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奉告。除 非我必须得坦言(这或许更 加无关紧要),同我在写作 这部传记时相比,读者诸君 在阅读它时,不会更加相信 它的真实性。 今天看来,上述坦率之 言,句句真实,所以,我现 在只需要对读者诸君再说上 一句肺腑之言就够了。在我 所有的作品中,这一部是我 的最爱。人们很容易理解, 对于从我的想象力中诞生的 每一个孩子而言,我是个充 满了爱心的父亲,从来没有 人爱家庭中的人像我一样深 深地爱着他们。但是,像许 多充满了爱心的父母一样, 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深深宠 爱着的孩子,其名字就叫《 大卫·科波菲尔》。 导语 这是一部永远推荐给孩子们看的书,大卫教会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永不卑贱、永不残忍、永不虚伪。 做正确的选择,我们永远都有逆风翻盘的机会。 狄更斯带有强烈自传风格的小说,作者心目的“宠儿”。 美国文学鉴赏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杰出英文小说”之一。 获《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票选十部经典长篇名著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誉其为“英国小说中的佳作”“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高尔基、托尔斯泰、毛姆等文学家认可的真正杰作。 书评(媒体评论) 歌更斯不仅是一位反映 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 起作用的作家。 ——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 狄更斯开城市小说之先 河,只有在城市经验的维度 上才能理解狄更斯的天才。 ——英国文化批评家 雷 蒙·威廉斯 狄更斯“对社会生活一切 最重大的问题的‘集中注意’” 强调狄更斯“那颗诗人的心 ……永远和穷苦不幸的人在 一起””。 ——德国政治家、历史学 家和文学批评家 弗朗茨·梅 林 《大卫·科波菲尔》是所 有英国小说中很好的一部。 ——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 斯泰 这是属于行动者而非沉 思者的文学。书中有大量的 常识,还有一些感伤的色彩 ,总的来说充满了人性。《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 成功的小说。 ——英国小说家 毛姆 狄更斯在19世纪小说家 中无人能比。他的名声早已 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 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 养的作家不可胜数,如陀思 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 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 克特、拉什迪以及2001年 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 奈保尔等。 ——文学评论家 哈罗德· 布鲁姆 精彩页 第一章 我降生人世 关于我自己的人生故事,主角最终是我自己呢,还是由别的什么人占着,本书必须得说个究竟。我的人生故事必须得从我降临人世时写起。我记录着(是听别人说的,而且也相信),自己是在一个礼拜五的夜里十二点钟出生的。据说当时钟开始敲响时,我便开始啼哭,钟声哭声同时发出。 照顾我的保姆和左邻右舍几个颇有“见识”的太太,早在还没有见到我之前的几个月,就兴致勃勃,注意上了我。由于我出生的日子和时辰很特别,她们便声称,我这个人一是命中注定会倒一辈子霉,二是有看见鬼魂的特殊天赋。她们认为,凡是不幸在星期五深夜里出生的孩子,不论男孩女孩,一定会具备这两种特质。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无须在此说什么,因为事情的结果如何,自己的人生经历表明得再清楚不过了。可是第二种呢,我只能说,除非我在婴儿时就把那种天生的禀赋用光了,否则,在我记忆中尚未经历过那种事。不过,即便没那种禀赋我也不会怨天尤人,如果眼下有人正享用着,那他尽可以开心开怀地保持它。 我出生时头上顶了张头膜。该头膜曾以十五个几尼的低价在报纸上登广告出售。不知道当时航海的人是囊中羞涩呢,还是不相信头膜的效力,宁可使用软木救生衣来防身。我所知道全部情况是,只有一个人出价,此人是个与证券交易业有关联的代讼律师。他只出两英镑现金,余款用雪利酒冲抵。但他宁可不接受确保不会溺水身亡的承诺,也不愿意多出一个子儿。于是,广告被撤回了,还白搭上了广告费——说到雪利酒,我可怜的母亲自己正有这种酒在市场上出售呢——十年之后,头膜在我家乡以抽彩的方式出售,共有五十个人参加抽彩,每人出半个克朗,中彩者出五先令。抽彩那天,我到场了,看到自己身上的一部分用这种方式被处理掉,心烦意乱,很不是滋味儿。我记得,一位提着只小提篮的老太太中到了彩,她极不情愿地从她那只小篮子里摸出钱,都是半便士的辅币,结果还少给了两个半便士。别人算给她听,费尽了口舌,但她到最后也还是没有弄明白。她倒是确实没有遭到溺水之祸,洋洋得意地活到九十二岁,最后在床上寿终正寝了。过了很多年,我们那儿的人还对这事津津乐道,传为佳话。老太太这一生一世,最最引以为荣的便是,除了过桥,压根儿就没有到过水边。每当她和别人喝茶时(她对茶极为偏爱),总是愤愤不平,数落航海的人实在不像话,竟然肆无忌惮地到世界各地去“漫游”。若向她解释,说一些便利的好东西,其中或许包括茶叶,都是通过这种她所反对的活动中得来的也无济于事,她会更加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回答说,“我们还是不要去漫游吧。” 现在我自己也不能漫游了,得接着讲述我出生时的事。 我出生在萨福克郡的布兰德斯通,或者如苏格兰人说的,在“那儿附近”。我是个遗腹子,父亲闭上眼睛见不到这个世界六个月之后,我才睁开了眼睛看着这个世界。即便到了现在,每当想到他竟然未曾与我谋面,我就觉得有些事情不可思议。而更加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我还隐约记得,教堂墓地里父亲那白色的墓碑诱发我童年时的种种联想,我们家的小客厅里,炉火融融,烛光熠熠,房子里的各扇门——有时候,我几乎觉得残酷——全都下了闩,上了锁,父亲却孤单单地躺在坟墓里,房门把坟墓挡在了黑夜中,这个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不可名状的怜悯之情。 父亲有一个姨妈,因此也就是我的姨奶奶。有关她的情况,我后面还会叙述得更加详细些。她可是我们家族中一等一的重要人物。她名叫特罗特伍德小姐,或者正如我可怜的母亲一直称呼她的,叫贝齐小姐,不过那是在母亲克服了对这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物的恐惧心理之后,才这样称呼她的(但这种情况还是很少)。她曾嫁了一个比自己更年轻的丈夫,是个潇洒帅气的美男子,但不是古训说的“行为美才算真正美”那个意义上的美男子——因为人们强烈地怀疑他曾动手打过贝齐小姐,有一次为家用物品的事发生争执时,他差点把贝齐小姐从三层楼的窗户扔下去。种种事实表明,他们情不投意不合,没法在一起过下去了,贝齐小姐便给了丈夫一笔钱,双方同意分道扬镳。丈夫带着资金去了印度。而我在家里听到的有关他的故事更是荒诞不经,有人曾说在印度看见他和一只大狒狒骑在一头大象上。但我认为同他在一起的一定是位绅士——或者贵妇才对啊。但不管怎么说,十年后,家里人听到了从印度传来的有关他死亡的消息。这事对我姨奶奶有何影响,无人知晓。因为他们分开之后,她立刻就恢复了婚前做姑娘时的姓氏,并在一个偏远的海滨小村里买下了一幢房子,带了个仆人过起了寡居生活。打那之后,她更是离群索居,与世隔绝了。 我相信,父亲曾经一度很得姨奶奶的宠爱,然而,父亲的婚事令她气急败坏,说我母亲是“蜡娃娃”。她压根儿就没有见过我母亲,但知道母亲还不到二十岁。父亲和贝齐小姐就没有再见过面了。父亲结婚的时候,年龄是我母亲的两倍,父亲身子骨孱弱,一年之后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正如我上面说的,那是在我来到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