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通过永中历任校领导、教师、校友的回忆、感怀、庆贺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永乐店中学的历史变迁;追忆了永中人忠于党的教育路线,扎根农村,艰苦拼搏,春风化雨培育新人的奉献精神;流露出学子们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书中每篇文章中的故事,穿过岁月的尘封依然温暖闪光。那些跋涉的脚印青葱的年华和激情的旧梦,见证着永中不忘初心、责任教育的理念与目标。该书主题积极,情感真挚,内容丰富翔实,并附有许多珍贵的老照片,不仅展示了永中的风采神韵,更为永中的校史研究整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中记忆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该书通过永中历任校领导、教师、校友的回忆、感怀、庆贺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永乐店中学的历史变迁;追忆了永中人忠于党的教育路线,扎根农村,艰苦拼搏,春风化雨培育新人的奉献精神;流露出学子们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书中每篇文章中的故事,穿过岁月的尘封依然温暖闪光。那些跋涉的脚印青葱的年华和激情的旧梦,见证着永中不忘初心、责任教育的理念与目标。该书主题积极,情感真挚,内容丰富翔实,并附有许多珍贵的老照片,不仅展示了永中的风采神韵,更为永中的校史研究整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作者简介 杜福栋,生于1962年1月,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哲学学士。1984年7月在永乐店中学参加工作,1996年1月任永乐店中学副校长,2000年任漷县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2005年9月任北京二中通州校区党支部书记、校长。现任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兼任通州区教育学会德育分会会长,通州区中小学德育干部培训班、团队工作干部培训班指导教师,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心理教育在学校中的全面应用》总课题组专家,《北京市促进通州区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2017—2020年)》——“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目录 永乐店中学历史变迁 永中赋 那些在永中的日子 回忆 静待花开 回忆母校生活 耄耋之年 拳拳之心——记永中首位北大学子王葆阜 永中精神照耀我前行 抚今追昔赞母校 心灵的篝火——刘桂芝老师的故事 庆祝母校五十华诞 寄语在校的小校友 激情燃烧的岁月 永中追思 往事回眸 快哉,标哥!(节选) 我的恩师——马守柱 我的三位美术老师及其他(节选) 六○年代芳华 一路深情 给他成功的机会 我的首届高中毕业生 我的班主任——王子亮 我的第一届毕业生 我的同事 永中记忆片段 永中印象 责任与梦想 ——记伴我成长的杜福栋师傅 为我点亮心灯的人——记我的恩师肖宝军 追溯我的座右铭 一个不被放弃的“差生” 受益终身的爱好 那年,我在永中 追梦时光——八十年代永中生活纪录 埋头苦干,默默奉献——首批外招大学生老师火照义的故事 感恩遇见——2002届校友王东坡回首永中生活 青春作伴,不负韶华 ——2005届高考状元、清华学子张文言的故事 我爱我家 我在永中的温暖记忆 我在永中的青葱岁月 序言 永中岁月,记忆犹新 永乐店中学建校于1952 年,1958年学校建立高中 部,成为完全中学,1978 年成为通州区重点中学, 2005年12月被北京市教委 认定为“示范性普通高中校” 。半个多世纪风雨兼程,几 代永中人逐梦前行,铸就了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 拓创新,不甘人后”的永中 精神;确立了“办负责任的 教育: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 全面发展负责,对每一名学 生的终身负责,用三年的时 间打造学生一生的基础”的 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有 责任、敢担当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对自己 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事业 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 优秀公民”的育人目标;构 建了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理 念的学校课程体系;营造了 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国家培 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 设者,教师队伍中也走出了 名校长、名教师……可谓是 玉树满庭、桃李芬芳。 永乐店中学有着六十八 载厚重而辉煌的校史,有着 让万千学子心向往之的精神 与文化,为通州区教育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成为 通州区乃至北京市的品牌学 校。可是因为历史变革和校 址迁移等种种原因,永中校 内现存的历史资料非常少。 因此,永中校史文化重建已 成为迫在眉睫之事。2018 年9月,学校正式启动永中 校史长廊和永中博物馆建设 工作。2019年年初,成立“ 永中校史研究”课题组,课 题组成员通过采访退休领导 、老师和毕业校友,并整理 和编辑他们口述的在校经历 和故事,来记录永中历史, 用真实的回忆和点滴的故事 ,让永中的历史越来越清晰 ,为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精 神财富。目前,永中校史长 廊、永中博物馆正在筹备之 中,永中校史重建的前期准 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永乐店中学历经六十八 载,誉满通州。她波澜壮阔 的历程中,饱含着半个多世 纪的风雨艰辛;她书香四溢 的校园里,流传着无数园丁 的动人故事;她沧桑厚重的 历史中,蕴藏着万千学子的 芬芳记忆。那些牵动着我们 记忆的老照片、老槐树、老 校园正在历史的车轮中渐行 渐远,甚至即将永远消失; 在历史的发展中曾赋予我们 巨大动力和无限鼓舞的永中 精神,需要我们薪火相传, 发扬光大。 我是永中八零届高中毕 业生,从毕业到现在,离开 母校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当 看到《永中记忆》的成书小 样时,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 表。《永中记忆》把我又一 次带回到四十年前的母校, 让我回想起了生命中那段最 美好的青春年华。永中是我 人生的出发点,是我成长的 动力源,为我打下了这一生 最初的精神底色,我的身上 永远镌刻着永中留下的精神 烙印。永中是我永远依恋的 母校,是我魂牵梦萦的故园 ,也是我精神停泊的港湾。 虽说离开母校已经四十年, 但我的心却一直从未走远。 永中岁月,记忆犹新;青春 年华,美丽依旧。岁月能够 改变人世间的一切,而记忆 却可以重现生命中的美好。 永中六十八载的岁月里有着 太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中一代 代学校管理者把对党的忠诚 化作一腔热忱,引领永中教 育走向胜利;一批批教师扎 根农村,胸怀教育,把服务 学生的责任意识贯穿教育始 终;一届届学子潜心读书, 吃苦耐劳,把拼搏进取的精 神品质带到祖国建设的四面 八方。沿着时光的隧道,我 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64 年,孙自凯校长作为北京市 先进集体的代表在人民大会 堂上传经授验;20世纪90 年代,来自多个地区和多个 民族的教师以校为家,全心 付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 的生机;2005年,永中师 生为“示范性普通高中校”的 挂牌而欢呼雀跃;2014年 ,新校区落成,校容校貌地 覆天翻,永中教育开启了新 的征程……记忆里的永中浸 润着暖暖的温情,流淌着满 满的爱意,凝聚着坚毅与顽 强,折射着光芒与力量。 永中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征程,永中深厚的文化积淀 ,永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内核 ,不只镌刻在那些写满岁月 沧桑的老物件上,不只留存 于那些因时光久远而模糊泛 黄的老照片上,更多的是尘 封在一代代永中人的记忆深 处,流淌在一代代永中人的 真实生活里。这才是最为鲜 活,最具生命力的校史,才 能真正地令人回味,令人感 动。编写《永中记忆》是永 中校史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永中记忆》的出版 发行本身就是在书写永中历 史,传播永中文化,凝聚永 中精神。我想这就是学校编 写《永中记忆》的初衷,也 是《永中记忆》这本书最大 的价值所在吧。《永中记忆 》以生动自然的语言讲述永 中的故事,以真实细腻的笔 触回顾永中的历史。《永中 记忆》中的这些故事,有的 回荡着学子们在校生活时的 笑语欢言,有的浮现着老师 们在校工作时的美好片段, 有的记录着读书时令人难忘 的感人瞬间,有的倾诉着毕 业后对母校的满腔眷恋…… 在《永中记忆》里,一个个 老师的名字被再次提及,他 们把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永 中,奉献给了学生;在《永 中记忆》里,一个个学生的 名字被再次说起,他们在这 里寻梦前行,美梦成真;在 《永中记忆》里,你能 导语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翻开《永中记忆》,让我们领略永中六十八年的风雨兼程,六十八年的桃李芬芳,六十八年耕耘硕果累累。《永中记忆》是一部永中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记忆;《永中记忆》是一部永中人不甘人后、努力求索的记忆;《永中记忆》是一部永中人励精图治、披荆斩棘的记忆;《永中记忆》是一部永中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记忆。 精彩页 永乐店中学历史变迁 永乐店中学建于1952年,是通州历史上第一所农村中学。学校位于通州城南30公里,是在永乐店镇一个废弃的酒作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年暑季招收学生200人,编为四个教学班,教师19人,名为河北通县永乐店中学。1953年在校舍以北置地30余亩,开辟了新校园(即永中北校)。永中的第一任校长是刘振东。1954年建党支部,张云梦任书记,周恩勇任教导主任。1955年后增加到12个教学班,从1958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62人(开设两个班),从此永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59年,学校进一步发展,全校师生员工一起动手,自行设计施工,在北校建起了一座两层高的办公楼和部分教室,在南校建起了一座礼堂。当时学校还有劳动基地50亩,年产稻谷15 000多斤。当时袁慎之任校长,杨德斌任教导主任。1960年招收了4个农中班,同年迁出,与管庄农校合并。1965年招收了一个师范班,后因“文革”而未毕业。1966年高中停止招生,学校处于混乱状态。1971年春恢复春季招生,学制两年,当年招4个班,从此永中又办起了高中。 “文革”后,永中逐渐恢复生机,1978年被定为通县重点中学。1986年后,市、区先后投资对永乐店中学进行改造,重修了办公楼,新建了初中和高中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家属楼等,并扩建了操场。校园面积达106 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 000多平方米。1994年7月,草场中学并入永乐店中学,使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当时初、高中教学班达到了46个(初中28个,高中18个),教职:Z224人,学生2100余人(其中住宿生800余人)。 2002年永中建校50周年之际,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副主席何鲁丽为永中题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不甘人后”。2005年12月,永中被北京市教委正式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 2012年,在校庆60周年庆祝大会上,市、区领导为新校区建设奠基。2013年4月开工,2014年8月竣工,2014年10月永中师生兴高采烈告别老校区,搬入了环境优美、现代化气息浓烈的新校区。新校区面积为1 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87Y平方米。设计规模为84个教学班,可容纳初、高中学生3780人。新校区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永中的办学条件,对通州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永乐店中学的魂。永乐店中学是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基础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她天生就有一种不怕吃苦、不怕苦难的精神。建校初期的领导是从其他行业调来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周边小学和部分新毕业的师范生,1958年以后才陆续有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他们深知翻身解放后的广大农民子弟急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备课、讲课,耐心辅导学生,和广大学生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当时的老师全天候地陪伴着学生,他们白天上课,晚上陪学生上晚自习,熄灯后还要在学生宿舍外巡视。早上准时叫学生起床,带学生到操场跑步。当时的学生大多来自通县的农村,家境一般都较贫困。离家较远的有西集、马驹桥、宋庄的学生。他们没有自行车,到哪儿去都得靠两条腿走,平时回趟家有的得走四五个小时,这在当时是极其平常的事。 在196卜1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老师和学生的生活都非常困难,那时住宿生每月的伙食费是7.5元,能吃顿饱饭都是一种奢望,多数学生都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即使这样也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吃不起食堂,他们每天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窝头、白萝卜干、菜团子和老咸菜。学生宿舍是大连铺,上面铺着稻草垫子,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房里。 那时候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但师生的精神状态特别好,校园里时时传出歌声阵阵、笑语声声,处处洋溢着团结友爱和互助互学的氛围。课余时间,老师们总是走在学生中间,与学生谈理想,谈未来,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师生每天都要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当《歌唱祖国》歌声响起,大家都会肃立聆听。清晨,操场上、甬路边、树荫下到处是学生晨读的身影;晚上,校园里一片寂静,教室里灯火通明。学生的晚自习一般要上到九点半,不少学生回到宿舍还要在烛头下苦读。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