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朝代为线,分为“华夏源头国家初立”“春秋霸业轮流坐庄”“战国风云七家逐鹿”“大秦帝国九州一统”“汉朝天下四海归一”“乱世三国英雄辈出”等十三个部分,从石器时代的伏羲讲起,一直到清朝,将整个华夏历史悉数收录。在描述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以及“宏大的叙事”的同时,更侧重关注历史的另一半,从细微之处入手,搜寻历史深处的蛛丝马迹。同时,在对众多的历史史料进行甄选的过程中,遵循一个“真”字,选择最接近史实的部分,并运用历史逻辑重新对其进行解构和重塑,力求见微知著、去伪存真。
本书摈弃严肃枯燥的讲述方式,以人性解史,以趣味说史,兼顾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鲜活,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用活泼浅显的文字、妙趣横生的语言,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到历史事件的背后,解开其背后所隐含的玄机,在把握历史脉搏的同时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剖析人物内心,从细节中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
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
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
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
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鉴前世之
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的最大作用正如古希腊历史
学家波里比阿所说的,“历史之特殊功用在于能使人明白
某种政策或政见的成败原因”,“使我们更谨慎、更大胆
地面对现实”。历史的作用决定了历史的最大价值在于真
实。然而历史也往往最容易被改写,因为“历史是胜利者
的宣传”。
中国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的,富饶的黄河流
域成为华夏族的源头,而生活在这里的黄帝、炎帝成为华
夏族共同的祖先,缔造了华夏文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诸侯纷争的战国,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
家,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此开端。
自此以后,“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一个又一个盛
世的出现,体现了统治者的智慧,也将中华民族推向了一
个又一个的巅峰,然而盛世之下却也蕴藏着衰亡的命运。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人的智慧与典制的力量,
显然还是没有胜过天道循环的力量,各代王朝均沿着起起
落落、兴兴衰衰的老路子前进。五百年分裂,三百年统
一,这种分裂与统一交替的出现是中国历史的典型特点,
却也造就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独树一帜。
朝代的分分合合,并没有阻挡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也没有阻挡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如此一部精彩的历史,却因为正史的记录、野史的传
说、戏剧的编排,不同时期的不同评点,不同作品的不同
描述,而变得是非真假众说纷纭。然而历史并不是一个任
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客观的存在,历史的真实多存在于
细节之中,因此,只有注重历史的另一半,把那些被遗
忘、疏漏、润色或掩盖的鲜活而不容置疑的细节揭示出
来,才能够感受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真相及其延伸出
来的思想意义。
历史是严肃的,但绝不是无聊的史料堆砌,更不是枯
燥的年份列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知识是丰富的、有趣
的。同时,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不仅能够引起人们阅读的兴
趣,还能够指导人们的现代生活。觉得历史枯燥,不是因
为历史本身,而是因为讲历史的方式。引人人胜的历史讲
述应该是在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中,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臧否
中,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文字来反映历史一步一个脚印的收
获和进步。
本书以朝代为线,分为“华夏源头国家初立”“春秋
霸业轮流坐庄”“战国风云七家逐鹿”“大秦帝国九州一
统”“汉朝天下四海归一”“乱世三国英雄辈出”等十三
个部分,从石器时代的伏羲讲起,一直到清朝,将整个华
夏历史悉数收录。在描述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以及
“宏大的叙事”的同时,更侧重关注历史的另一半,从细
微之处入手,搜寻历史深处的蛛丝马迹。同时,在对众多
的历史史料进行甄选的过程中,遵循一个“真”字,选择
最接近史实的部分,并运用历史逻辑重新对其进行解构和
重塑,力求见微知著、去伪存真。
本书摈弃严肃枯燥的讲述方式,以人性解史,以趣味
说史,兼顾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鲜活,以新颖独特的视
角,用活泼浅显的文字、妙趣横生的语言,于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深入到历史事件的背后,解开其背后所隐含的
玄机,在把握历史脉搏的同时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的真实情
感,剖析人物内心,从细节中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的真
相。
历史不是鼓噪的史料堆砌,更不是机械的年份列表。本书兼顾历史的真实和文字的鲜活,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朝代为主线,将整个华夏历史分为“华夏源头国家初立”“春秋霸业轮流坐庄”“战国风云七家逐鹿”“大秦帝国九州一统”等部分,讲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清朝,中国历史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
华夏源头 国家初立
【石器时代的老祖宗们】
◎最早的王
伏羲,是我国古籍里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的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注意,还是最早期的。
他有很多的外号和称呼,诸如:宓羲、包牺、伏戏、牺皇、皇羲、太昊、包犧,史记中称伏牺。
可见他的神秘程度有多高,后人都搞不清楚他的真名真姓到底是哪两个字,不但搞不清楚伏羲的名字,就连对他长相的记载,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他是神,有人说他是人,还有人说他是半人半神,长着人首蛇身。
宋代罗泌的《路史》中写到伏羲的身世更是奇特:“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今阆中渝水也。”意思就是说伏羲的母亲华胥还是个黄花大闺女的时候,有一次出外头玩儿,无意中踩到了一个神仙的脚印,回去以后就怀孕了,很快生下了伏羲,伏羲就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神人。当然,这是神话传说中的描述,可信度不高。
伏羲是个全能型的人才,他除了继承了人类最开始的本能外,很多后天才能都是自学而成的。
伏羲那个时代生活条件很艰苦,人基本上是和动物住在一起,双方谁逮着谁就吃谁,情形比较混乱。
人的力气当然是比不上那些凶猛的野兽了,伏羲作为头儿,自然不能看着自己的兄弟们受欺负。俗话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在恶劣环境的胁迫下,伏羲开动脑筋,教自己的族人做出了简单的工具。
这些工具大多是就地取材,以石头、木材等为原料,做一些简单的、尖锐的武器,用这些武器和野兽作斗争,吃它们的肉,喝它们的血,穿它们的毛皮,基本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在不断的劳作中,伏羲不断有智慧的火花闪现,带领着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打猎。他还发明了弓箭,这样可吃的就多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都能捉到来吃。
作为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王,伏羲还是挺称职的,领着人类大口吃肉,大踏步地迈向新时代。
◎农业专家璃副业
一直都是打鱼、打猎的人类有一个问题深深地使他们苦恼着,那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太没有保障了。猎物不是时时有,尤其是冬天的时候,本来就天寒地冻,人都懒得出门,更何况动物呢?所以会时不时地闹饥荒,这让人类开始思索,怎么才能不饿肚子呢?怎么才能几天不打猎也照样有吃的呢?
开始琢磨这事儿的人类在过了很多很多年后,忽然有一天,他们发现偶尔把一把种子撒到土地上,过一阵儿就能长出小幼苗来。到了第二年,居然能够长出谷子,把谷子收割了,就有食物可以储存了,这种食物不像动物的肉,放几天就会臭,不能吃了,谷子可以长期地存放起来。
这个发现让人类振奋起来,他们开始大面积地种植庄稼,那时地广人稀,放眼望去全是荒地。打猎时间长了发明了弓箭,种地时间久了自然也有新发明,那就是耒耜(音lei si,一种带把的木锹)。
这是一种用木头制造的耕地农具,应该和我们现在的锄头差不多,这个发明大大节省了人力,据说发明这个东西的人叫作神农。
神农,可以说是一个农业专家,精通各种种庄稼的技巧,凡是被他耕种过的地,到第二年没有不丰收的,他至今还是被人们称为神农,可见他从未失过手。
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的快速发展,从渔猎畜牧逐渐向农业经济开始转变和发展了。
神农一点不居功自傲、安于现状,除了农业,神农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中医。天地广阔,神农看中了这广袤土地上的丰厚资源,除了利用土地耕种之外,他还四处品尝草药。
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卫生条件都很差,人类的寿命都很短,一旦有个头疼脑热就能要了命。伟大的农业家神农,就兼职了一项副业做了中医。
当然,他也不是有意去当医生的,那会儿食物少,人们基本上是逮什么吃什么。
神农四处尝野果子、野草等东西当食物填肚子,他在无意中发现许多野草和野果居然有治病的功效。这个发现让神农大为振奋,他本着认真实践的态度,开始了尝百草的自学成医的道路。
草药有能治病的,也有带毒的,神农运气不是太好,他不幸尝到了“火焰子”这种毒草,听这名字就知道肯定是剧毒无比,神农就被毒死了。
神农虽然死了,但是他开创的医药事业却代代相传了下来,而他也被后世追为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
◎黄帝PK蚩尤
随着人类的增加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氏族与部落,分散在了大地的各处,人类聚集最密集的地方是黄河、长江流域一带,而在这些部落里最强悍的一个部落就是黄帝带领的部落。
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落户在涿鹿后,黄帝就领着族人开垦田地,努力生活,定居了下来。
而跟黄帝部落势均力敌的另一个部落是炎帝带领的部落,这个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姜水附近,相传炎帝跟黄帝还有点关系,两人是远亲,所以这两个部落一直也都算是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