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作者在1956~1988年昆虫采集过程中记录的24本采集笔记及700余张记录卡片整理而成。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于1964~1984年在青海、西藏、横断山区等地的昆虫采集经历,包括各次采集的时间、路线、生境及采到昆虫的种类及珍贵的寄主植物等信息。国内蛩蠊目昆虫的首次采集记录也收录于其中。
本书对昆虫分类学、害虫防治学、生态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是重要的科考史实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林深处寻虫踪--1964-1984年中国西部高原昆虫区系考察笔记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王书永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由作者在1956~1988年昆虫采集过程中记录的24本采集笔记及700余张记录卡片整理而成。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于1964~1984年在青海、西藏、横断山区等地的昆虫采集经历,包括各次采集的时间、路线、生境及采到昆虫的种类及珍贵的寄主植物等信息。国内蛩蠊目昆虫的首次采集记录也收录于其中。 本书对昆虫分类学、害虫防治学、生态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是重要的科考史实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 野外采集日记 历年考察行程 1964年青海玉树考察记录 1965年青海囊谦考察记录 1966年西藏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记录 1981年横断山考察记录 1982年横断山考察记录 1983年横断山考察记录 1984年横断山补点考察记录 第二部分 考察纪实 1960年新疆昆虫补充考察报告 北京叶甲调查报告 1963年广西叶甲科采集总结 1964年青海玉树昆虫区系调查小结 西藏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小结 工作汇报之一 横断山区昆虫考察散记 如何做好昆虫区系调查野外工作 第三部分 依托考察发表的文章 鞘翅目:叶甲科——叶甲亚科 阳性昆虫和阴性昆虫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蛩蠊目昆虫在中国的发现及一新种记述 横断山区昆虫区系特征及古北、东洋两大区系分异 附录 王书永发表论文及著作 王书永独立或合作发表的新属与新种名单 王书永采集的新种模式标本名录 序言 我是到中国科学院动物 研究所鞘翅组认识王先生 的,算起来已超过30年了 。1988年“西南武陵山生物 资源综合考察”昆虫野外考 察队组队,王先生任队长 ,提名我参加并负责管理 考察队的财务工作。虽然 我在大学及研究生期间也 多次到野外采集,但作为 队员参加大规模野外考察 还是第一次。这次及以后 的野外考察,使我从他那 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验 。野外工作也使我对他有 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王先生1955年参加工作 ,野外工作占据他工作的 主要部分。从1956年“中苏 联合云南考察”开始,到 1997年办理退休止,他多 次参与中国科学院组织的 大规模多学科生物资源综 合考察。为了做好野外考 察工作,他除了学好昆虫 学、昆虫分类学等相关学 科知识,还自修了生物地 理学、物候学、生态学、 植被学等。我们都称他为 野外工作的“活字典”。每到 一处,他只要看完地理环 境和植被类型,就可以告 诉我们在这个地区能采到 什么类群、什么物种。他 能直接给出所采昆虫所属 阶元等信息,有的甚至到 属或种。他坚持写考察笔 记,记录包括地形地貌、 植被特点、野外发现、寄 主植物、昆虫各目科的基 本情况等。四十年如一日 ,他为生物地理学积累了 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他也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 目标。由于他的执着与孜 孜追求,在野外工作中不 断填补我国昆虫学研究的 空白,从发现蛩蠊目昆虫 到不同的新科、新属、新 种和新记录种等。他同时 也撰写了多篇具有重要参 考价值和代表地域区系特 性的有关区系分析的论文 ,有的甚至成为经典。 40年的野外工作,他付 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与代价。在两个儿子尚小 、特别需要父爱的时候, 为了昆虫学事业、为了野 外工作,他无暇顾及;在 父母年迈、不能自理,需 要照顾的时候,他仍无暇 顾及。他内心隐存着对妻 子、儿子、父母巨大的情 感负债与自责,常常为此 偷偷落泪。但对于野外考 察工作,他真正做到了打 起背包就出发,没有丝毫 的犹豫和耽搁。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特 殊,吸引了世界许多昆虫 学家的目光。王先生为了 避免中国的模式标本外流 ,为了摸清我国生物资源 家底,填补昆虫区系考察 空白,早在20世纪60年代 ,冒着巨大的风险踏上了 青藏高原的珠穆朗玛峰地 区和青海三江源(玉树和 囊谦)地区,80年代初踏 进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区。 他曾登上珠穆朗玛峰近 6000m海拔处,接近昆虫 自然分布的上限,并连续 多年在我国西部高山高原 地区考察,为我国高山昆 虫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 察是有重要影响的一次考 察,其产出的成果令世界 同行高度关注。此次考察 ,王先生是昆虫考察组的 组长。在他的精心策划和 组织实施下,此次考察无 论从标本数量、新的发现 还是不同阶元的多样性方 面,都成为野外工作的范 式,其成果使我国昆虫分 类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横断山区特殊的地形地 貌和悠久的地质历史,使 其成为物种分化的一个中 心,物种的地理隔离与不 同海拔、不同寄主等主要 因素引起的分化,在此都 有非常多的典型案例。横 断山区的考察,催生了大 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使 中国昆虫学家为世界昆虫 多样性做出了令人瞩目的 贡献。王先生也因此获得“ 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的 殊荣。 除了杰出的野外工作, 王先生的研究工作也取得 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在陈 世骧院士的指导下,他主 要从事叶甲亚科、跳甲亚 科昆虫的系统分类工作, 在肖叶甲科、萤叶甲亚科 等类群上也有不同的建树 ;他是我国发现蛩蠊目昆 虫的第一人,并系统地进 行了研究;他为叩甲科的 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多年来关注丸甲科等类 群的标本积累及世界的研 究动态。他以发表140多篇 学术论文、发现200多个新 种的耀眼成绩,彰显了对 昆虫分类学的突出贡献。 我与王先生同在一个研 究组,在我任组长以后, 他全身心地帮助我做好研 究生的开题、野外考察、 标本制作、资料查阅、标 本检视、成果整理等大量 工作,给予学生们细致的 辅导与帮助。对我们承担 的科研任务,他总是不计 个人得失,主动为我分担 ;论文署名,他总是坚持 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一 心提携后学。由于他与大 家密不可分,在他退休后 ,大家都离不开他。虽然 他多次婉拒继续返聘,但 研究组一直留他工作到快 80岁。 他离开研究组后,在我 的再三要求下,经过两年 多的工作,他在80岁时把 野外工作笔记整理完成, 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书稿完成后,王先生希 望我能为本书作序,作为 晚辈和后学,实在诚惶诚 恐,只能把自己对他的认 识和亲身感受写出来,以 表达崇敬之意! 杨星科 2018年4月于西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