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木心遗稿(共3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木心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木心说,到了成名之日,我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埋没了。
晚年从美国返回故乡乌镇之前,他决定,不入画廊,不进拍卖行,不接待采访,不作讲演,不发表文章,不收礼物,不题字——此七“不”,归国之日的态度也。
木心说,人在历史的位置,也不过是一个床位。
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笔记簿与散稿,从未面世,估计逾百万字。由于木心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从内容和字迹推测,小部分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写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直到他2011年离世。
这批遗稿的内容,宽泛杂多,不分章节,随写随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账单、书单、目录、信稿,偶尔信手勾画简单的书籍设计,还有他自己的墓园。读者熟悉的俳句、随感、旧体诗、自由诗,约占半数,其余部分,介于杂记、备忘、叙事、忆旧之间,状若自言自语,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
木心逝世十周年,第一批木心遗稿终于能交到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生前最后时光,留下木心纪录片(Dreaming Against The World)。因《中国好歌曲》学员刘胡轶为木心小诗《从前慢》谱曲弹唱,学员导师刘欢在羊年春晚进一步演唱,引热刷屏。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鱼丽之宴》、《巴珑》、《伪所罗门书》、《诗经演》、《爱默生家的恶客》、《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书,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
目录
【第一册】
稿本1
稿本2
稿本3
稿本4
【第二册】
稿本5
稿本6
稿本7
【第三册】
稿本8
稿本9
稿本10
序言
出版说明
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
有著作之外,尚有相当数量
的笔记簿与散稿,从未面世
,估计逾百万字。由于木心
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从内
容和字迹推测,小部分写于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写
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直到
他2011年离世。
在纽约的最后十年,木
心寓所位于他学生黄秋虹的
楼栋中。2006年归来时,
这批稿本竟未带回,定居乌
镇后,也从未说起。2009
年,黄女士将全部稿本装了
两大纸箱,邮寄乌镇,交还
了木心。
据照应先生的乌镇员工
黄帆、代威、杨绍波介绍,
木心暮年几乎每天随手写写
,稿本通常散放于餐室或客
厅的桌面,并不归置——其
间的插曲是:2010年,木
心曾请代威和杨绍波帮忙,
在二楼客厅壁炉内烧毁了两
三摞手稿散页——2011年11
月中旬,木心病危,据代威
回忆,10月间他仍在写作。
木心住院期间,黄帆和
代威趁看护先生间隙,清理
了凌乱的稿本和大量散页,
存入陈向宏及时购置的保险
箱。2013年底,刘瑞琳偕
同三位编辑来到乌镇,将所
有稿本分类、编号、拍照。
2015年秋,木心美术馆落
成,全部遗稿收存档案库。
这批遗稿的内容,宽泛
杂多,不分章节,随写随止
,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
括人名、账单、书单、目录
、信稿,偶尔信手勾画简单
的书籍设计,还有他自己的
墓园。读者熟悉的俳句、随
感、旧体诗、自由诗,约占
半数,其余部分,介于杂记
、备忘、叙事、忆旧之间,
状若自言自语,不同于他已
面世的所有作品。
这份遗稿的出版,若干
史例可资参照。尼采、卡夫
卡、加缪等的遗稿,经亲友
整理,最终出版。鲁迅也为
亡友整理出版过遗稿,他自
己的遗稿又经许广平整理出
版——过去数年,我们几度
去到乌镇,分批阅读,为遗
稿排序,最终委托木心暮年
的青年朋友匡文承担录入工
作,自2017年迄今,历时
近五年,完成八十余万字。
今年,是木心逝世十周
年,第一批木心遗稿终于能
交到读者面前。兹就出版事
项说明如下:
1.本丛书定名《木心遗
稿》,目前出版第一辑共三
册,今后每年出版若干册。
2.每册合并了三本至四
本的笔记簿内容,并于封面
标注数字排序。
3.每册保持笔记簿的原
文顺序,仅根据文意作了排
版分隔。
4.遗稿中少量已出版的
内容、前后重复的短句,不
再收入。
5.遗稿中的部分译名,
遵从木心原稿,一仍其旧。
6.遗稿中存在的阙疑,
页码下端附编者注,相关符
号是如下几种: ()作者付
之阙如。 []编者补充的文
字。 【】漫漶难辨的文字

为完好留存木心遗稿,
黄秋虹女士、陈向宏先生、
黄帆女士、代威先生、匡文
先生、杨绍波先生,展现了
可敬的淳厚与良知,在此谨
表谢忱。
木心作品编辑部
2021年12月2日
导语
在木心书中,第一人称并不就是他,言及身世,他总讳莫如深,送去出版的文字更是抵死不诉苦衷。现在,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当年我要他写下来,他就咄道:“喔哟!这种话讲过拉倒,写它干嘛!”如今遗稿在眼,他到底还是写了,而且很不少。软皮精装,开本清雅小巧,内文纸张是日本古版书纸,可顺纹翻阅,封面烫字压凹,锁线装订,真正体现时间之味。宛如长途跋涉之后的归真返璞,读者拿在手上,有如旅行者躺倒在干草堆上捧读的那种感觉。
精彩页
从前的人们,对“潜意识”无所知,继之略有所知而不予承认,这也没有什么好怨的。因为毕竟大家都不明白,犹如当初对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生殖系统,全是糊里糊涂的,怨谁呢。
后来“潜意识”的理论成为学说了。其实这个“后来”倒是极早,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开始缜密探索潜意识,可惜限于东方,限于佛经。那名为“阿赖耶识”的研究没有扩展为世界性的学说,而且就在这样的局限中自生自灭。东方人呆等到“潜意识”论从西方传来,怪新鲜地,普遍认知了(东方人老是扮这种角色,东方智慧的命运都是这样的)。
“潜意识”谈了百年,还有得谈。姑且在此节外生枝地谈一点:
纪德、摩里亚克、葛林……在文学作品中写那种无意识行为(由潜意识构成的骤尔难付理性解释的行为),使我感到他们是“幸灾乐祸”,是“巴不得”。
我对于“潜意识”的兴趣淡了,兴趣转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界处的景观(文学表现“意识”界也还没有表现得充分,而如果“潜意识”界全然脱开“意识”界来表现,可以试试,试试以后就知道是乏味的)。
回到前一小段:热衷于表现“无意识行为”的文学家,不知怎的,我总觉得他们反而浅薄、无聊——言重了,而我又不能减轻这种感觉。那种脱开“意识”,纯就“潜意识”,专写“无意识行为”的文学作品,使我感到浅薄、无聊。诗和梦正相反,梵乐希认为是这样。把“诗”扩为“文学”,文学和梦正相反,我认为大致是这样。然则纯就“意识”,专写“自觉行为”的文学作品,又太戆直(?)。憨厚是古代人的品性,既到近代,只有机智到透顶的人才有望重显憨厚。所以,不必把“潜意识”“无意识行为”看作新鲜的东西。如能把“意识”“潜意识”等而视之,至少在文学里,“意识”“潜意识”是等同的,任其自然,不致浅薄无聊。矫揉造作才越弄越浅薄无聊。那些偏心于探索和表现“潜意识”的文学家是认为“意识”界已探索和表现完了。我觉得,我认为,“意识”界的探索和表现没有完,不过是:以后对“意识,’界的开发,当然是连同“潜意识”一起来的。“潜意识”与“意识”大体上是“生”的,细节上是“克”的。如果一部小说专写疯子(或以疯子第一人称写),姑不论能不能写得好,总是极难写的(极难读的)。
A类艺术家,为当代所理解,其人、其作品有福了。其人或寿,其作品不寿。
B类艺术家,为当代所不理解,其人、其作品不福,就此湮没,应该如此,因为此类人自己误以为是艺术家,数十年浑噩而已。
C类艺术家,为当代所全然不理解,其人、其作品不福,其人或寿或不寿,其作品长寿或极为长寿,作品长寿即作品有福了。
D一个艺术家,为当代所稍稍理解,其人、其作品稍稍福,其人或寿或不寿,其作品长寿或极为长寿——D的命运胜于C。
E一个艺术家,为当代所承认,而且有点不大不小的轰动,艺术家心里十分清楚这是当代对他的误解。他忍住了讽笑。他死后,死后数十年、百年,开始了,他留下的作品陆续被理解了,而且转而探究作者的“人”的构成了。
P9-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