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变与冒险(中国五个典型乡村的变与不变)/打开经济问号系列丛书
分类
作者 刘保平//姜诗明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的方向不可逆转,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此迈向了新的春天,期间涌现的典型乡村不计其数,《思变与冒险》通过记录5个东西南北中不同时期的乡村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迁,描述当代中国农民在致富道路上思想意识的变革和创新之举,以经济视角、历史眼光回顾改革历程,展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探索中国农村未来的趋势。

内容推荐

1978年是这样一个起点: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历史的方向不可逆转,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此迈向了新的春天。中国现在仍有9亿农民,虽然这些农民中有很多人背井离乡到城里来打工,但是他们的故土依旧在农村,那里是他们的根。只有农村发展起来,才能让中国朝着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更加大踏步地前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涌现的典型乡村不计其数,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村子来记录。相比当年的小村落,现在它们已经成长为明星村,在人们的脑海里长久留存。本书通过记录明星村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迁,展现当代中国农民在致富道路上思想意识的变革和创新之举,以经济视角、历史眼光回顾改革历程,展现改革开放30年成就,探索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录

前言

第1章 小岗村:光环闪耀和日子

  改革开放第一村

  期待“口袋鼓起来”

  光环仍在闪耀,生活仍在继续

  他有一个梦想

  现代农业:东边日出西边雨

  农村改革关键要保障农民自主权

  记者手记

第2章 元宝村,远离贫穷的日子

  从“光腚屯”到“亿元村”

  365个早晨

  忙碌的厂长们

  张宝金最荣耀的地方

  希望的田野

  赵光腚的后代究竟过得好不好

  张宝金的心病

  记者手记

  老书记,新书记

  中国农村第一股

  华西村富裕的源泉在哪里

  人才无界限

  大华西,新蓝图

第4章 大寨村:不举“旗帜”的日子

  走进大寨

  曾经的“旗帜”

  艰难转折

  绿色的致富路

  守望与追求

  路在脚下

  记者手记

第5章 南街村:理想主义的日子

  红色之旅

  1.78平方公里的试验

  人间天堂

  红色村庄的灵魂人物

  南街村经济的冬天

  政治挂帅

  理想者的梦

附录 中国村改革开放大事记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要致富,快修路”这句话在全国农村叫响了10多年后,小岗村通往外界的致富之路才于1998年开始修建。

而在小岗人的记忆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痛快场景,要追溯到1979年的那个春节,之前,从来没有,之后,也再没有过。“大包干”治了穷,却没能致富。

2006年春天,小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再次吸引了外界的关注。在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沈浩等人的建议下,小岗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导村民合作养猪。分开长达28年之久的小岗自此再度呈现“合作”的迹象。

不过,与28年前“分开”的“一呼百应”截然相反,这次“合作”却遭遇了冷场。村民们对合作养猪的前景没有抱太大希望,并不愿意以土地入股养猪。“合作”方案不得不进行调整。

2006年2月18日下午,70多户小岗村家庭代表在村委会开会。会后决定“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这次方案得到了村民的首肯,参会的村民们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租期暂定5年,5年后,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红,或者重订租金。但是,曾经因贫困而“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如今已温饱无忧的小岗却失去了当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信心。村民们都要求一定要先拿到第一年的租金才愿意签订租地合同。

就这样,小岗村的“合作”以规模化养猪为突破口,终于跌跌撞撞地上路了。

按照这种集体经营模式,小岗村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与上海三农公司达成协议,兴办国家标准化的10个养猪小区,年出栏5万头,吸收60名村民就业。

对于小岗全村1800亩土地,除了400余亩已经种植葡萄外,沈浩还打算将其他的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集中种植高效饲料和蔬菜。他还向外界透露,根据村民代表的讨论,小岗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出现种猪生产协会、物业社等集体组织,计划成立8个不同类型的“社”,按照现代工厂的管理模式来经营,3~5年内确保小岗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合作”后不久,滁州市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小岗村被确定为凤阳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根据滁州市官方确定的小岗村“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振兴小岗的第一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第二步是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除了小岗正在开展的前两项外,“着力办好工业园”成为实现小岗跨越发展的第三步。

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两平方公里的小岗工业园已落户凤阳县门台镇。

前景虽然看似一片灿烂,但是现实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村里好不容易争取到300多万元项目资金进行土地综合治理,发展科技型农业,却因为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迟迟不能实施。小岗村原本有一家设备先进的股份制企业“镀锡铜线厂”,由于至今产权不明,结果无法投入省财政厅拨付的200多万元贷款,反而倒欠银行利息。

这些小事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许也暗示了小岗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依旧曲折。

“小岗村老是搞不上去,如果这次再抓不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那以后就没有希望了!”一位村干部感慨道。

2008年9月30日,江淮大地稻黄豆熟、瓜果飘香。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和省长王三运等人的陪同下,深入田间地头、龙头企业、农户家中,同干部群众共商农村改革的发展大计。

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到小岗村,村外田野里喜人的丰收景象,让总书记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下了车,沿着田埂地坝走进水稻田和黑豆地,仔细察看饱满的稻穗和即将成熟的豆荚。胡锦涛总书记兴致勃勃地同正在田间劳作的几位村民聊起农事,问亩产、问销售价格、问农技推广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情况。P5-7

序言

1978年是这样一个起点: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历史的方向不可逆转,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此迈向了新的春天,一些曾经的小村子也在这样的改革大潮下开始了它们对未来的选择。30年,很长也很快,回首望去,变化不断,我们禁不住要呼唤当年的热情、天真,确实,我们应该找回当年的活力与激情,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有未来。

中国现在仍有9亿农民,虽然这些农民中有很多人背井离乡到城里打工,但是他们的故土依旧在农村,那里是他们的根。由于农民问题的特殊性:中国人多地少、农民数量庞大,很难从西方工业化的历史中借鉴经验;由于农民问题的复杂性:各地区地理环境、文化、政策不同,没有简单的推广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因此,只有农村发展起来,才能让中国朝着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更加大踏步地前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

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涌现的典型乡村不计其数,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村子来记录。相比当年的小村落,现在它们已经成长为明星村,在人们的脑海里长久留存。于是,我们选择了“小岗村:光环闪耀的日子”、“元宝村:远离贫穷的日子”、“华西村:走在前面的日子”、“大寨村:不举‘旗帜’的日子”、“南街村:理想主义的日子”作为我们的素材,通过记录这5个东西南北中不同时期的明星村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迁,展现当代中国农民在致富道路上思想意识的变革和创新之举,以经济视角、历史眼光回顾改革历程,展现改革开放30年成就,探索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

把明星村作为研究中国农村和改革开放的标本,记录它们在改革开放30周年时点上的状态、心态、动态和姿态;以“解放思想”为视角,重点关注创新性及突破性事件,发现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农民意识、认识、心态等精神层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重在记录、展示和提问,实事求是地看待它们曾经的成绩与弯路。那些曾经被怀疑甚至质疑的人和举动,无论其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是我们重点挖掘、展现和研读的内容。

我们通过明星村的变化,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用明星村、用农民们的故事,折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迁。

我们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农民当下的状态、心态、他们对时代的思考,以及他们正在进行的探索。

我们的纪录片风格是平和的,不是宏大叙事。但在平和中蕴藏着力量,那是一种历史的、变革的、充满希望的、蕴藏在人内心中的力量。

现在,中国正在急速工业化,并且是和庞大的农民群体一起追赶工业化。这样的时代把农民推向了一个巨大的矛盾状态——在行动上要跟随社会完成工业化转型,但骨子里的农耕传统并没有改变。因此农业大国在追赶工业化过程中,与农民的农耕传统(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产生了冲突和矛盾。

我们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五期节目向观众展示这些明星村,思考这些明星村,但是,我们觉得远远不够,我们希望将更多的经历、更多的见解、更多的思考展现给大家。通过书的形式,应该能给关注三农问题、关注中国农村发展的读者提供现实的参考。

新的历史和命运从1978年开始,更新的历史和命运要从现在开始……回顾过去,把握现在,耕耘未来!

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后记

农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并为改革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小岗村大包干为开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出现重大突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农业产业化粮食市场化,劳务输出,建立乡镇企业,改革农村股份合作制……农村为改革提供了最广阔的天地,农村改革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家庭承包经营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税费改革标志着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标志着上层建筑的变革。

不了解中国农村,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人。30年间,中国农民成为和改革联系最紧密的人,他们切身体会着改革开放的酸甜苦辣。30年间,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愿望是什么,他们的命运和时代有怎样的联系?

从几千年中国农民的生存发展史上去寻找,我们发现,中国农民有史以来只有过一种生活形态,那就是农耕生活,中国农民从没有在整体生存形态上向工业、向商业张望过。建国以后农村变革是突如其来的,让人猝不及防,这样的改变对农民来说非常艰难。改革开放,让中国农民遇到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面前,最不被重视的农村,也拥有最大的自由。农村和农民是市场经济改革前两个浪潮的基本动力来源,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说是几亿农民拉开中国改革的序幕,也是几亿农民辉煌的尝试,悲壮的挫折奠基了中国城市改革的形式。发生在小岗村的“土地革命”,放在这个背景下来体味,就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

分布在广阔地域里的中国村庄,首先被解放了发财致富的欲望。乡镇企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村村点火,家家冒烟,一旦给了这种自由的生活,蜂拥而起、不讲条件的乡村企业星罗棋布。这个尝试有一个市场背景和经济背景,那就是短缺时代的背景,当时市场供求是短缺时代,生产了什么东西都能卖掉。所有城市资源都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没有活力,没有动力,对需求无动于衷,因此最差的资源也能在市场上有活路。几亿农民开矿设厂,满天下都是工程,堪称史无前例的创造性。家家点火的时代,喷发出来的全部是浓浓的乡土气息。

但是市场一旦开放,进行立体竞争之后,国有企业、城市开始改革,市场经济这个严酷无情的挑剔者,必然在优势地位下重组资源,必然把地区之间的差异,将资源的优劣进行评判。在这种情况下,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知识缺乏、市场距离遥远的地域,那些乡镇企业开始大面积死亡,不可挽救。这个过程结束之后才是“孔雀东南飞”,产业开始在地域上根据地域优势重组之后,工业集中地带被确定,优势地带被确定。于是,劳动力才开始填补分布的不平衡——农民开始外出打工了。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更加坚定用中国农村、农民解读改革开放的可行性。因为他们的命运和时代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我们希望这种或辛酸、或振奋、或痛苦、或悲壮、或幸福的情绪,能探索到中国农村走过的变革之路。

最后,让我们去共同见证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在思变与冒险中,愿他们一路走好!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摁满红手印的大包干秘密誓言

要想过得好,一年起365个早。

——元宝村书记张宝金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

——大寨村的“三不要三不少”口号

这个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创造,最后属于傻子。

——南街村的标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