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编写原则是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获得轻松的阅读体验。用文中夹注的形式,对小说里的生僻字词进行了注音,对难解的字词进行了解释,而且对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官职、相关传说、天文地理知识、文化知识进行了解释说明,免去查找工具书的烦恼。
吴承恩(约1501-1582),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号射阳山人,他的父亲吴锐乐观旷达,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是希望他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擅长绘画、书法,对围棋也很精通。少年时代,就因为多才多艺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称颂。他在龙溪书院读书时,得到淮安知府葛木的赏识,但他科考不利,到中年才补得一个岁贡生,等待分配官职时,没有被选上。后来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他遍搜奇闻轶事,30岁后,有了创作的打算。晚年出任长兴县县丞,受人诬告,愤而辞官。
当时经济凋敝,吏治腐败,民生寥落,生活的困顿、官场的失意,加深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正直的吴承恩期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修王道、养民息,做一代廉吏,他开始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不满和愤懑。50岁左右时,他写了《西游记》前十几回,晚年辞官后才正式创作《西游记》。
《西游记》以“唐朝高僧玄奘西去拜佛取经”这一历史事实为基础,经过作者极具想象力的构思及描写,塑造了神勇忠心的孙悟空、慈悲迂腐的唐三藏、憨直可爱的猪八戒以及忠厚诚恳的沙和尚等形象,并通过对师徒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经的艰辛历程的展现,赞颂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奋斗精神,鼓舞着人们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奋斗不止。由于目前很多读者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所以本书的编写原则是帮助读者扫清古文阅读的障碍,让读者获得轻松的阅读体验,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相关神话传说、历史知识等。与同类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采取文中夹注的形式,方便阅读
根据读者对古典文学名著学习的需求,以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在编写体例上,本书采取文中夹注的形式,对小说里的生僻字词进行注音,对难解的字词进行解释,对文言实词的用法等有明确的解析,而且对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官职、相关的传说、天文地理知识、文化知识等也进行了简要解释说明,同时注释简洁明了,使读者在阅读中能真正地无障碍阅读作品,理解作品内容。
二、反复注释,为阅读扫清障碍
由于小说中重复出现的生僻字词、难解字词较多,为了更加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对这些字词进行了多次注解,为读者阅读扫除了障碍,同时反复注释也可以使读者对这些字词加深印象,理解深刻。
三、增补附录,使内容完整
现存最早的《西游记》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南京世德堂出版的版本,其中并没有唐僧完整的身世。在后来出现的《西游释厄传》中,出现了这部分内容。本书增加在第八回后,署名为附录。
祝愿阅读本书的每位读者,都能在阅读中获得快乐,让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