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拓荒者之路(大陈教育的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共收集了50多篇文章,上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从大陈的教育工作者、大陈学校走出的学子和媒体等角度,多方面反映60多年来大陈教育的面貌,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书中既有共时性的个体回顾,又有历时性纵向叙述,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也是一本“口述史”,是亲身经历者写成的书,集中展示了大陈岛教育工作者的风采。 目录 第一编 呕心沥血育英才——对大陈教育垦荒者的礼赞 向拓荒者致敬——大陈教育的垦荒故事 梦想从大陈起航——记李盛益一家三代人的创业路 一群大海的搏击者——记椒江帆船帆板事业变迁的亲历者们 教书育人不言悔——记台州市第一中学原副校长项香女 把海岛的“声音”传到全国——记全国人大代表翁丽芬 第二编 筚路蓝缕献青春——大陈教育人的故事 回首远望大陈山 到祖国最需要的荒岛上去 我在大陈的一段经历 我对大陈岛的一点回忆 最是难忘大陈岛 大陈岛的垦荒精神鼓舞着我 漫漫风雨大陈路 在大陈岛的日子里 我爱大陈岛的水仙花 我把青春献海岛 我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大陈琐忆 春风化雨育桃李 一次难忘的接见 我为大陈岛教育出过力 不负光阴大陈情 我心中的珍藏 梦系风帆 大陈岛,我的青葱岁月 用爱和责任诠释人生 大陈,归去来兮 记忆大陈岛 书写青春的篇章 青春无悔大陈岛 我愿做大陈岛的“育苗人” 铁肩担道义爱心铸师魂 我们是新一代的垦荒者 第三编 天高海阔任鸟飞——来自大陈学子的报告 我在大陈岛上成长 我跟着父亲到大陈岛讨生活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 我在大陈岛读高中 一家出了三位女大学生 在我前进路上的灯塔 我记忆中的大陈岛 记忆中的童年 我自豪我是大陈岛人 我的青春我的“帆” 实现人生最美的梦想 人生最美是青春 无法割舍的记忆 海上扬帆多奇志——几个帆板帆船队员的集体回忆 第四编 风劲扬帆齐进发——为大陈教育开辟新天地 习近平回信后,这座岛再掀“垦荒”热 浙江: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垦荒精神再写传奇 满天彩霞写颂歌——开拓奋进的大陈教育 大陈岛应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大陈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建设纲要 把学校建成美丽的“乐园” 后记 序言 荒岛变热土精神铸丰碑 ——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争当新时代先锋 陈奕君 大陈岛是一颗充满红色 记忆的“东海明珠”,是浙江 台州重要的政治地标和精神 高地。20世纪50年代,467 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建设伟 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登 上大陈岛垦荒创业,用热血 和汗水把一座满目疮痍的荒 岛变成了青春奉献的热土, 铸就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不 朽丰碑。大陈岛垦荒精神, 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着 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一 直牵挂大陈岛,2006年时 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他专程到 大陈岛视察并看望老垦荒队 员,2010年和2016年又先 后两次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 及其后代回信。习近平总书 记“一次登岛、两次回信”, 赋予了大陈岛非比寻常的政 治意义,也交付了台州传承 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政 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大陈岛垦荒精神集中概 括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 、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蕴含着丰富内涵。大陈岛垦 荒精神发轫于“建设伟大祖 国的大陈岛”的号召,传承 于改革开放的实践,闪光于 新时代台州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不同时期都彰显了催人 奋进的精神力量,闪耀在历 史深处,又照亮未来之路。 大陈岛垦荒精神源白“革 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 ,是忠诚铸就的丰碑。党有 号召、人民有需要,时代青 年就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接 受挑选。这一抉择,源于信 仰的召唤,源自对党和人民 的无限忠诚。这种忠诚,质 朴而崇高,与党的初心完全 相通。 大陈岛垦荒精神彰显着“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 概,是热血书写的情怀。垦 荒是改天换地、战天斗地的 创举。垦荒队员凭一腔热血 ,信念不移、斗志弥坚,将 不可能变为可能,荒岛终成 沃土。敢闯敢冒、敢打敢拼 也成为台州人的秉性和基因 ,台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就是改革开放大潮中史诗 般的另一场垦荒。民营企业 家的创业精神与大陈岛垦荒 精神同根同脉。 大陈岛垦荒精神闪耀着“ 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奋斗精 神,是铁肩扛起的担当。艰 苦奋斗是大陈岛垦荒精神鲜 明的标识。回望大陈岛垦荒 、建设历程,从一穷二白、 遍地地雷,到今天初显全面 小康的模样,奋斗是贯穿始 终的主题。“有100个困难, 我们战胜100个困难;有 1000个困难,我们战胜 1000个困难。”这是垦荒时 烙在大家心头的坚定信念, 是克服一切困难的法宝。台 州人也始终坚信,铁肩才能 扛起担当,幸福需要奋斗, 苦难成就辉煌。 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着“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忘我付 出,是培育新人的灯塔。大 陈岛是青春岛、创业岛,也 是奉献岛,青年垦荒队员到 “最艰苦的地方去”,献身事 业,不负韶华,在荒芜的土 地上开垦出了无尽的希望。 这种精神,激励感召着一代 又一代的青年人,在这里读 懂了青春和成长的真谛,读 懂了付出与收获的辩证,读 懂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的 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并从 这里出发,赋予了台州这座 城市蓬勃的朝气。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几代 垦荒人接续垦荒铸就的精神 “宝藏”,60多年来不断传承 、历久弥新,已经深深地融 人每个台州人的精神血脉, 不断激发昂扬向上的斗志, 凝聚向善向美的力量。大陈 岛垦荒精神不只是台州的精 神,也是浙江精神的重要元 素,在中国革命精神的谱系 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只是过 去的,也指向未来,愈发彰 显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在 2019年初召开的台州市五 届三次党代会上,我们将大 陈岛垦荒精神进一步升华为 台州城市精神,这标注了台 州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必 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释放 出巨大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推 动作用,感召越来越多的人 勇当垦荒精神的传承者、垦 荒故事的书写者,为家乡发 展、国家强大、民族复兴、 人民幸福不懈努力。 我们从垦荒精神中汲取 信仰力量,秉持家国情怀, 锤炼忠诚品格。大陈岛垦荒 精神承载了为党和人民事业 奋斗的初心和使命,时刻昭 示我们“走得再远、走到再 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曾 经历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 么出发”。当前,我们正在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主题教育,大陈岛垦 荒精神就是一部生动教材, 它教育每名党员干部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就要像当年 467名垦荒队员一样,“党需 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 里;党需要我们干什么,我 们就干什么”,把忠诚写在 旗帜上,镌刻在内心。要坚 定信仰信念信心,与时代同 行,在新起点上再出发,在 台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 接续垦荒,书写新的篇章。 我们从垦荒精神中感悟 奋斗精神,扛起使命担当, 推动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 来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 斗”。事业的发展是一场接 力跑,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 扛起使命、接续奋斗。当接 力棒传到我们手里,就要把 该做的事情做好,为后来人 交好我们这一棒。我们要以 “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 当,以对人民群众负责、为 地方发展担当的态度,踏踏 实实干实事、促发展。特别 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 导语 本书由椒江区委宣传部和椒江区教育局联合出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几代垦荒人接续垦荒铸就的精神“宝藏”,60多年来不断传承、历久弥新,已深深融入台州人的精神血脉,不断激发昂扬向上的斗志,凝聚向善向美的力量。“教育的垦荒”是大陈岛垦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奔赴大陈岛,挥洒青春和汗水,利用黑板和粉笔,为大陈岛的建设与发展托起希望之光。在大陈岛上,他们留下了乐于吃苦、以岛为家、敬业爱生、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勤俭办学、军民共建的身影,为祖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后记 编写这本书,是我应邀 参加了2019年5月28日由原 大陈岛老教师自发组织的一 次座谈会后作出的决定。 当时虽然没有全部老教 师到场,但我被在座的各位 老同志的发言所震撼。他们 回忆和讲述了当年自己在大 陈岛上的教书生涯,心情之 平和、语言之简朴,就像是 多年不见而难得重逢的老朋 友之间的闲聊。但是,我被 他们当年艰苦生活的故事所 感动,被他们无怨无悔奉献 青春、坚守孤岛教书育人的 精神所鼓舞。我在想,难道 这不就是我们台州正在大张 旗鼓地宣传与弘扬的大陈岛 垦荒精神的一个缩影和一个 重要的组成部分吗?如果说 ,大陈岛垦荒是改造自然的 壮举,用的是锄头、畚箕; 那么,大陈教育的垦荒则是 “智力的垦荒”,它用黑板和 粉笔、用许多年轻教师的青 春和奉献,为大陈岛的建设 与发展托起了希望之光。于 是,我建议要把老教师们讲 的故事汇编成书,让这本书 成为原大陈岛老教师心中的 一个美好记忆,让这本书成 为大陈岛建设与发展历史上 的一个重要见证,也让这本 书成为宣传与弘扬大陈岛垦 荒精神的一个生动读本。 在原椒江市教育委员会 副主任、党委书记许志成老 先生的鼓励和原大陈岛老领 导、老教师金永法、朱世光 、陈学友、李勇等先生的配 合下,我们开启了向所有能 够联系上的原大陈岛老教师 征稿的活动。这些老教师们 热情高涨,就像当年踊跃响 应党的号召支援大陈岛建设 一样,他们也积极响应这次 征稿活动。有的老教师克服 手抖、眼睛不好等困难,亲 自撰写了回忆录;有的老教 师由于身体原因,只好通过 自己口述而让孩子帮忙记录 的办法,也提交了回忆的文 章,实在令人敬佩和感动。 原来大陈学子听到有这样的 活动,也纷纷参与了进来, 他们也撰写了文章回忆当年 大陈岛上的生活,叙述自己 的成长经历,感激当年老师 的教育,其事真、其情切, 都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因此可以说,这本书是集体 力量的结晶,是原大陈岛老 教师和原大陈岛学子对大陈 教育垦荒的集体回顾,是参 与大陈教育垦荒的原大陈岛 老教师们的风采的一次集中 展示。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 我与时年85岁高龄的金永法 老先生一起,冒着酷暑,先 后去了黄岩、椒江的有关部 门查寻当初大陈教育的线索 ,还与翁丽芬校长,李勇、 徐中秋、陈招德诸位先生一 起,登上大陈岛进行实地走 访,结果发现有关大陈教育 垦荒的资料是那么的稀缺, 以至于不能完整地和清晰地 还原这段历史。因此,从某 种意义上说,我们编写这本 书,客观上为保存20世纪五 六十年代乃至于21世纪以来 大陈岛的教育记忆作出了贡 献。 作为回忆录,内容的真 实性和表述的准确性是第一 重要的事情。正如金永法先 生所说的,我们的回忆和记 录要对得起历史。所以,当 我把书稿的初样整理出来后 ,金永法先生一个一个送过 去审阅,对文字作进一步的 修正,对数据作进一步的核 实。当样书出来后,还经历 了多次反复修改。所以,我 们可以自豪地说,呈现在大 家面前的这本书,是一本认 真的书,一本用亲身经历写 成的书,一本能够对历史负 责任的书。 为了增加历史的厚重感 ,也为了做到图文并茂,许 多教师、学生都把自己珍藏 多年的老照片贡献出来,有 许多还是第一次公开的,有 重要的史料价值。如金永法 、李勇、叶瑞芬、汪江浩、 程建平、刘碎雪、金菊清、 李卫国、叶国兴、郑楚、刘 幽若、陈亚娟等,他(她) 们所提供的照片,给本书增 添了不少的亮色。 本书最初被纳入椒江区 教育局的出版计划,并得到 椒江区宣传部的资金赞助, 是椒江区教育局和椒江区宣 传部合作的成果。本书在编 写和出版的过程中,曾得到 许多领导和同仁的关注。椒 江区政协主席严灵章先生首 先对本书的价值作出了肯定 ,并鼓励我们一定要把这本 书编写好。同时,得到了椒 江区委宣传部部长李羚、常 务副部长王春明等领导的支 持。也得到了椒江区政协秘 书长姚宁武、文史委主任章 亦矾等先生的指点。还得到 了椒江区委办、区委组织部 ,椒江区府办,大陈镇党委 、政府,大陈台胞台属联谊 会、台州市老干部局、椒江 区海门街道办事处、方远国 际大酒店等有关部门领导的 支持,也得到了出版界与社 会各界朋友的鼎力帮助。中 国一级美术师、杭州兰亭画 院院长、原大陈岛守备25团 步兵连宣传干事金晓海先生 题写书名。在此,一并表示 衷心的感谢。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 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但愿这十六字的大陈岛垦荒 精神在推动椒江教育事业未 来发展的进程中永不泯灭、 代代相传。“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但愿我们的后 来人能怀抱坚定的信念,肩 负起历史的责任,在前人开 创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座 永恒的丰碑!大陈教育垦荒 的丰功伟绩也一定会被载入 史册,为后世所颂扬! 王康艺 2019年11月于椒江 精彩页 向拓荒者致敬 ——大陈教育的垦荒故事 王康艺 大陈岛垦荒,是从1956年1月30日首批温州青年垦荒队227人登岛时开始的。同年10月成立大陈镇(隶属黄岩县),之后才逐渐加快了建设的步伐。一部大陈岛垦荒史,是先后5批次共428名青年垦荒队员和部分移民上岛开垦大陈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几乎同时拉开了大陈教育垦荒的帷幕。这是笔者在2019年5月28日上午召开的原大陈岛老教师座谈会上了解到的。 此次座谈会,是由原大陈岛教师、校长、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共大陈镇党委副书记的金永法先生和原椒江市教育委员会主持工作副主任兼党委书记许志成先生发起并组织召开的。出席座谈会的退休老同志有:20世纪50年代上岛教师金寿法、金兆富,1962年上岛教师朱世光、金菊清、黄崇垣、叶家才(原大陈小学校长),1964年上岛教师杨显琴,1966年上岛教师尤明松,1969年上岛教师徐朝霞,1971年上岛教师陈学友(原大陈中学校长),还有1960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大陈岛教书的原垦荒队员后代李勇。此外,还邀请了2位当年一起在大陈岛上生活的教师家属,也列席了座谈会。 据朱世光老先生回忆,大陈镇中心校是在1956年秋创办的,当时地设下大陈南田村。另外,上大陈庄周庙也有一所小学,是一、二年级复式班,从1960年秋开始在下大陈跃进村办了一所由小学一、二年级组成的复式班;在上大陈的大岙里、大半天、双象等地也相继办起了村校,均设一个复式班。直到1960年9月,在下大陈创办初中班,人数12人(其中上大陈4人),隶属中心校。不过,这些学生只读了一年,第二年便转到海门中学或洪家中学就读。从1965年这一届初中入学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收初中生。1970年下半年筹办高中,1971年秋正式开学,1973年7月首届高中毕业,共20多人,毕业证书上盖的是黄岩县大陈中学革命委员会的公章,没有校长的签名。 说到当年上岛和初上大陈岛时的情景,许多老同志都发出了感慨,在他们的回忆中,简直历历在目。今年85岁高龄的金永法老先生,虽然他的头发全白,眉毛也白了许多,但他红光满面,说话声音响亮,精神也很饱满。他回忆当年上岛时的情景:那是1959年夏天,当过兵,退伍到了路桥小学教书的金老,被领导指派到大陈岛中心小学当校长,兼任民兵独立排排长。那时往返海门至大陈的交通船,由一艘木质运输船改装,不抗风浪,他一坐上船就晕船呕吐。 接着,金老介绍说,在他上岛之初,上下大陈仅有2所小学、6位教师。教室设在国民党弃岛撤退来不及炸的破旧民房里;楼下做教室,楼上做教师宿含,楼梯架设在教室的后壁,人员上下要经过教室。没有食堂,只能在垦荒队的食堂搭伙;更别说什么教学设备,有一架风琴还是漏气的,二胡拉出来的也是破哑的声音。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就是要面对严峻的对敌斗争。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有的人无法适应,学校就有一名上岛不到一年的教师自动离职回了家。 而金老是一直生活在大陈的,在岛上结婚生子、安家。1978年,调任中共大陈镇党委宣传委员兼大陈中学校长。1982年升任中共大陈镇党委副书记。同时免去大陈中学校长职务。直到1985年调离大陈,金老在大陈岛上生活了26年。在他离开大陈时,大陈岛已有小学、中学共6所,教师78位。 说到大陈教育如何克服困难、办出成绩,许多老同志更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朱世光老先生回忆说: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那时的教师根本谈不上教研。教师只能靠自己摸索,或写信、打电话向陆地的老师请教。由于岛上师资缺乏,大多教师一人教好几门功课。他记得,当时第一届高中是他和尤明松搭班。尤明松教数学、地理、理化,他当班主任,教语文、政史,有几年还教过体育课呢。体育课教什么呢?根据海岛的实际情况,岛上各连队驻地都有手榴弹和投掷场地,于是,他想到把体育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开设手榴弹投掷课。没多少时间,就培养出了几位投弹高手。1972年,张陈生、余辉二人参加黄岩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包揽了少年组冠亚军。张陈生获第一名,并破一项县纪录。同年,张陈生参加地区和省赛,获得地区第一名,并破一项地区纪录,获省青少年运动会第三名。一时全县闻名。 李勇是座谈会上最年轻的一位,1960年出生,但他是土生土长的大陈人。他的父母是1956年1月上岛的来自温州的志愿垦荒队员,因此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第一代大陈岛垦荒者的血液。不过,他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走出大陈岛,告别鱼腥味。可是,当他在1981年从临海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班毕业后,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想到在大陈岛开展青少年帆板教育,为国家培养帆板运动员。于是,他放弃了到椒江的学校当老师的机会,而向教育部门申请回大陈中学教书。他回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学校物色了7名学生组建了大陈岛帆板队,进行素质训练和无实物教学。直到1982年5月,得到回浦中学航模队赠送的两块帆板,才开始了专业实训。说到这里,李勇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从这丝微笑里,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