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地关系论、喀斯特学、文化 地理学、建筑艺术造型等为理论基础,以贯穿贵州文化的主要地理属性 “喀斯特”为主题线索,通过对喀斯特建筑文化艺术的研究,揭示喀斯特 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及典型的喀斯特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其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贵州喀斯特与喀斯特环境;第二部分从喀斯特环境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喀斯特文化,初步构建了喀斯特文化体系;第三部分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民居建筑的流变及文化历程的研究,透视了民居建筑中的文化源流,并通过对贵州的“屯堡”研究反映喀斯特环境、外来文化与民居建筑的关系;第四部分对贵州喀斯特生态建筑艺术的研究,揭示了喀斯特传统建筑充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审美特质。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而文化之于环境也有同样 重要的意义。喀斯特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环境特征,它对贵州喀斯 特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抹煞的作用。本书以人地关系论、喀斯特学、文化 地理学、建筑艺术造型等为理论基础,以贯穿贵州文化的主要地理属性 “喀斯特”为主题线索,通过对喀斯特建筑文化艺术的研究,揭示喀斯特 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及典型的喀斯特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贵州喀斯特与喀斯特环境,包括对喀斯特及喀斯特景观特征、环境类型及环境结构的总结与描述,是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环境背景。第二部分从喀斯特环境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喀斯特文化,初步构建了喀斯特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喀斯特文化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喀斯特文化具有地域性、二元性、综合性等特点。喀斯特环境是形成喀斯特文化的地理背景,喀斯特文化是在喀斯特环境与本土文化、中华文化、周边文化的融合、冲突与传播影响作用下形成的。第三部分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民居建筑的流变及文化历程的研究,透视了民居建筑中的文化源流,并通过对贵州的“屯堡”研究反映喀斯特环境、外来文化与民居建筑的关系。第四部分对贵州喀斯特生态建筑艺术的研究,揭示了喀斯特传统建筑充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审美特质。这种生态思想和审美特质在当今贵州喀斯特景区初步得以运用,并丰富和延续了建筑艺术风格,喀斯特传统建筑艺术得以继续和升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运用,对贵州建筑文化、喀斯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贵州的环境治理和利用具有科学探索与实用价值,对贵州喀斯特文化的定位和发展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对贵州喀斯特传统艺术具有美学价值等。 本研究是在喀斯特学、文化地理学、建筑艺术等学科交叉上的一个探索性成果,这个阶段性的成果不仅在于再次揭示文化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发育的文化确实具有的自身独特的现象和规律,通过这一现象和规律,我们的研究在逐步接近喀斯特环境之与文化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特征。通过对喀斯特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及艺术的初步研究,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旨在开拓这-领域更为广阔的学术研究空间和探索尽可能的应用前景。因此,在理论上进行学科之间的进一步交叉和融合,开拓喀斯特研究的学术研究领域,以期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学术争鸣,并促进喀斯特文化研究的系统和完善。在应用前景上,对贵州旅游文化的定位提供一个新的视觉,以促进贵州旅游文化和形象的准确定位和旅游业的发展。对贵州喀斯特传统建筑文化及艺术的研究,希冀引起本土甚至外界的建筑设计师们注意喀斯特传统的建筑元素,在实用建筑和非实用建筑上的设计和运用上韵采纳和拓展,以此延续和发展贵州传统的建筑文化,并推动建筑、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石桥的建筑艺术:贵州喀斯特地区地形切割破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上,“桥”便以其不同的形式沟通河流两岸地区。明代起中原桥梁建筑技术传入喀斯特地区,运用丰富的石料,修建了大量的石拱桥,这些桥现今仍得以保存。喀斯特地区历史上有三种传统的石桥造型:一是喀斯特地区石蹬桥,即用打磨粗糙的石蹬放在河道上,没有护栏,是喀斯特地区桥最原始的形式;二是同样用粗糙的石头堆积的单个拱形桥,应用在河面较窄的河流上,在时间上出现在第一种以石蹬为桥之后,但都是喀斯特地区最原始的建筑工艺,都有着远古和朴实的审美特征;三是多孔拱桥,跨度更大,表现喀斯特地区吸收进步的建桥技术,但风格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建筑相比,仍很古朴。三种不同风格的桥的再现,真实地反映着喀斯特地区传统的交通方式,以及这种交通方式所表征的喀斯特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表现艺术手段相结合,营造了丰富的桥的建筑造型,是园区营造古朴氛围的一个重要实体元素。P120
建筑小品的装饰艺术:园内的建筑艺术造型不仅集合了二元结构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还有大量的装饰小品,是用喀斯特环境提供的原材料与创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觉与情趣,抽象的表现艺术手法,打造的小巧、别致的小品。它是喀斯特地区传统的建筑形式所不曾出现的。建筑小品的出现使整个空间变得丰富,将人的审美欣赏完全从功利性的建筑造型中独立出来,使人回到闲适的生活状态中去。建筑小品是园区内小巧的建筑单体,别具一格,在满足了现实的使用功能的同时,柔化了喀斯特环境的坚硬空间,点缀整个园区,形成一个新的亮点。主要通过游览指示牌、椅、桌、亭等来表现,成为人的身体与灵魂的小憩之地。P149
喀斯特(岩溶)是一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占陆地总面积的15%,其中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中国南部,越南北部、斯洛文尼亚迪纳里克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湖南、西藏等省区,是世界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闻名于世的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即位于这一区域内。
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高原山区。贵州是中国的“喀斯特省”、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地域。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8%,形。喀斯特分布的县(市)比重之高,在全国实属罕见。
贵州喀斯特,给世人与历史的印象是贫穷、单调的蛮荒之地。喀斯特环境一方面制约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它又从另一个侧面制约外来文化的入侵,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喀斯特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同时,文化之于喀斯特的作用也很具有差异性。本书研究喀斯特环境对文化的作用,并将喀斯特文化分为原生文化和次生文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探索性。认为喀斯特原生文化是其他文化进入以前,在喀斯特地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现象。喀斯特次生文化是其他文化迁入或渗透,并逐步融入喀斯特环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已经成为喀斯特文化的主体部分。在文化现象上,主要表现为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和而不同”、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以及周边省区文化的逐渐渗透。
以喀斯特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建筑学等理论为基础,以贯穿贵州文化的主要地理属性喀斯特为主题线素,定义喀斯特文化,研究其形成、构成、特征和地域分异的规律,通过喀斯特建筑文化艺术的研究,揭示喀斯特建筑的典型性及其环境适应性,表现其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并通过对屯堡文化的研究,综合、深刻的反映作者的理念和思想。以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建筑为实例,从建筑单体艺术、群体的组合效应,揭示喀斯特的生态建筑艺术。本书以喀斯特生态建筑艺术为脉络,构建了环境之于文化、艺术的生态效应。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从复杂多样的喀斯特环境中寻求文化、建筑艺术的规律,以简略的文字、大量的原真图片去揭示这一规律。该书图文并茂、丰富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理论研究的开拓价值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使其研究处于喀斯特研究的学术前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鉴赏力。本书的研究,为喀斯特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建筑学等学科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实证研究中逐步接近客观事实,并给予了人们全新的视野,去发现和感悟在喀斯特这块土地上灿烂的文化和艺术魅力。一、探索人与喀斯特环境的关系
人与喀斯特环境的关系,历经了几个转变,在远古时期,人类受制于喀斯特环境,在文化分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当人口大规模增加,人类对环境的利用的主观性加强,环境的承载力减低同时,人类对环境的利用盲目程度也在加强。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威胁。如何对待自身的环境,怎样利用环境,决定于环境治理中的基本态度。始终坚持的“平等对待,天人和一”的环境态度,因地制宜的进行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是喀斯特地区居民在环境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态度和行为上的层次飞跃,也是喀斯特地区人地关系的良性演进。
政府和学术界一直从政策、技术层面上致力于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基于明显的环境利用和改造的功利性目的,举步维艰。人们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喀斯特的客观性,环境对于人类的价值不仅有物质生产,还有精神享受。从本书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被认为是石漠化的典型地区,其环境治理的过程,就是艺术加工的过程,也是环境利用的过程和模式。从目前众多的景区及乡村的调查可以发现,普遍使用钢筋混泥土的原料建筑技术、制作工艺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其结果是景区人造景观趋同化、庸俗化,造就了与城市完全雷同的景观,给景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结果,乡村也遭受了同样的尴尬。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到来的今天,人们忽然发现已经失去了很多自己原有的、有特色的、文化的东西。毕竟,区域景观的差异性才是导致客流流动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本书的研究是一个强化地域景观的过程,发掘地方的文化内涵,以此扩大与外界的差异,对喀斯特地区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二、研究喀斯特文化的定位与发展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包括旅游发展,伴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引起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快速演变,其后果将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结构彻底演变,在自身的文化形态上,形成一个“四不象”的东西。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保持各个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保持本土文化真实的、有个性、有特色的文化特质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喀斯特地区农村正逐步的推倒石板房,重建水泥砖房,传统的住房和手工艺将逐步流失,对喀斯特文化的延续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本书对喀斯特地区特有的文化进行深入和广泛的探索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对喀斯特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思索。对认识喀斯特文化的价值,发掘本土文化的优秀内涵,进行喀斯特文化的正确定位、发展和传承,都有着正确的立场和研究。三、对喀斯特文化艺术内涵的欣赏与发掘
通过喀斯特生态建筑艺术的研究,着力去表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进而揭示喀斯特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审美特质,是对喀斯特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整理、发掘,展示喀斯特文化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建筑的生态艺术价值的表现,去反映喀斯特地区的审美思想、态度和意识,这对喀斯特文化的艺术欣赏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多元审美文化体系虽在逐渐确立,但传统的经典艺术仍然受到挑战。喀斯特地区民间的艺术品味、思想和形式将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反映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健全,具有独立的审美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转向长期被忽略的民间艺术殿堂。喀斯特文化中的美学特征的发掘,也是本地区居民对本土文化审美的意识觉醒。重新发掘民间的原生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居于最底层的艺术形式,标志着喀斯特文化的艺术地位被认识,并得以发扬和延伸。石头建筑艺术进一步得到体现,新的石头建筑造型的产生,意味着新的建筑形式产生,是对建筑造型的丰富和延续,是建筑艺术的升华,对今后的实用建筑或非实用建筑在造型上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书会发现,喀斯特也赋予了人类美丽的家园,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一喀斯特文化。打开这本书,就如走进了喀斯特的土地,一个美丽纯净的世界,有着独特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丰富、生动、别致的建筑艺术世界。作者生于喀斯特、长于喀斯特,钟情于喀斯特。喀斯特文化与生态建筑艺术的探索,体现了作者高超的人文情怀:喀斯特赋予作者以生命,而作者发现和领悟了喀斯特的灵魂。这是人与环境相和谐的最高境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表道先
2004年8月18日于桂林
《喀斯特文化与生态建筑艺术》一书是在贵州省科技厅下达的贵州省“十五”攻关项目“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科技支撑与研究示范”[黔科合农社字(2001)1130]和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科技文化品位与国际旅游业接轨机制研究”[(2000)3号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后,修订成稿。
在项目及书稿的立项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贵州省科技厅和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指导,同时得到了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财经学院等单位的支持;宋培伦先生、程明飞先生、王大卫先生、张金良先生等在书稿的结构和编写中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何才华教授、殷红梅教授、兰安军讲师以及刘子琦、宋俊刚、陈能忠等研究生和本科生承担了部分野外工作以及文稿和图件的整理、编辑和GIS制图;照片来源除本书作者和程明飞先生外,提供部分照片的同仁还有苏孝良、徐大岭、熊亚平、吴进耀、彭贤伟、姚启荣、杨子江、王长春、刘伯华、喻理飞、肖时珍、陈浒、兰安军、喻兴柱、黄鹤先、朱伟、Tong Waltham、Leonarflo Lattela等。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特别要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先生为该书撰写了序。
限于我们的水平、经验和掌握的资料,书中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