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研究了苗族建筑文化,其内容分三个部分:一,对建筑文化的实地调查;二,解释其研究的理论根据——“文化活体”理论,和建造过程中的文化意蕴与使用过程的旨趣背景;三,通过二度分析法,深刻诠释苗族建筑文化逻辑。本书通过客观、详细地阐述,相信定能帮助读者解读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使人们对苗族建筑文化有一个更准确的阅读与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贵州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研究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麻勇斌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研究了苗族建筑文化,其内容分三个部分:一,对建筑文化的实地调查;二,解释其研究的理论根据——“文化活体”理论,和建造过程中的文化意蕴与使用过程的旨趣背景;三,通过二度分析法,深刻诠释苗族建筑文化逻辑。本书通过客观、详细地阐述,相信定能帮助读者解读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使人们对苗族建筑文化有一个更准确的阅读与欣赏。 内容推荐 作者采用“文化活体”理论,对扎实的田野考察资料进行分析,揭示了苗族建筑“文化活体组织”中所存在的族群文化“相互嵌入”现象;展示了许多鲜活的建筑文化材料,许解析了存在于这建筑文化材料之内的建造过程与使用过程中的文化逻辑,理出“原始巢居”和“原始穴居”演化成为当今苗族的居住形态的人体“故事”脉络,以及如今仍然被这两种原始建筑形态锁定的观念之细节,同时,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与建筑联系紧密的其他文化现象,得出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第一章 田野作业过程 1 第一节 对苗族建筑兴趣的起点 1 仪式的吸引 1 从苗语语意中感悟 5 第二节 真正意义的田野调查 7 黔东北、湘西、渝东南苗族现实态的建筑 7 黔东南州苗族现实态的建筑 1 六盘水、毕节、安顺等地苗族现实态的建筑 40 第三节 在苗族建筑之外所做的调查 55 屯堡建筑 55 布依族建筑 58 侗族建筑 59 第四节 田野调查工作中的领悟 60 第二章 关于解析工具——文化活体理论 63 第一节 文化活体的概念65 第二节 人类学依托的“定律”问题 73 第三节 文化活体的混沌状态 80 第四节 文化活体的常态、非常态与事件锁定 85 第五节 文化活体理论的可靠性 88 第三章 建造过程中的文化意蕴 94 第一节 建造过程 94 选址的仪式与要求 95 材料的选择 106 参与修建者的确定 11l 建造过程中的礼仪 114 竣工仪式 123 附属建筑的建造 127 第二节 形制与结构 138 房屋开间与高度的关系 139 主屋与附属建筑的关系 145 选择材料与使用要求的关系 149 第三节 空间功能设置 154 祖先、神灵的空间 154 人居住的空间 155 牲畜的空间 155 户外活动空间156 第四节 修缮与装饰 157 修缮 157 修缮的材料 159 修缮过程中的文化分析 16l 装饰 161 装饰图案的寄意分析 167 第四章 使用过程的旨趣背景 173 第一节 生活理念在房屋空间利用中的投影 174 追求生活便利的空间分配 174 精神需求下的空间分配 179 系统管理下的空间分配 183 第二节 生存经验在空间利用中的投影 185 凭借建筑物做掩护的作战经验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185 资源利用的经验对房屋空间结构的影响 188 对历史的注解与对未来的期望 193 第三节 村寨布局同族群情感结构的映射关系 194 簇拥与族群凝聚力量的关系 194 接近消失的城池与特殊的秩序意识 195 建筑文化中的族群合力结构 199 第五章 叠垒在建筑之内的文化关系解析 202 第一节 现存范式中的文化叠垒关系 202 发生学意义上的文化母本 202 汉族建筑文化活体的嵌入 208 与生活环境变迁相应的文化叠层 218 第二节 巢居与穴居的特征文化因子 219 对建筑构件的情感与力的关系 221 空间构造方式与安全理念的逻辑关系 222 使用空间扩展的规则 230 布局中的非对称性簇拥 232 第三节 主题建筑与功能建筑 245 北方汉族建筑文化的主题要素 245 苗族建筑文化的主题要素 25l 第四节主题必然衍生的格局 252 形态的象征意向 252 结构与生存及生产生活经验的关系 255 第五节 苗族建筑文化正在发生的变化 256 空间利用方式的变化 256 特征建筑语汇意义的变化 257 第六章 衍生在建筑之外的文化关系解析 26l 第一节巢居生境的崇拜逻辑 26l 鸟崇拜与树崇拜 262 鸟与树的生命特性同繁衍文化的映射关系 277 鸟与树崇拜模塑的艺术旨趣倾向 282 第二节 巢居与族群巫卜知识核心结构的关系 286 鸟的神性与苗族巫文化的基础逻辑 287 巫卜知识与天地日月运行的关系与逻辑 290 巫器与鸟及植物的关系 294 第三节 龙凤崇拜与原始居住形态的混沌关联 296 崇拜物“复杂美丽”的“吸引子”之核心 296 龙凤文化的结点 298 第四节 苗族关于生命认知逻辑与树、鸟的混沌关联 299 生命的植物形态衍生的生死逻辑 299 生命的生成与终结同鸟和树的关联 303 附 录 306 参考文献 313 后记 316 试读章节 匠人做工的过程,包括把房屋的架子排放到磉墩上面,等待掌墨木匠师傅发令,拉起来穿斗之前的所有活。这个过程,是我在早期对建筑文化感兴趣时认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内容,在第一章已经做了大致的介绍。在这个部分,我的想法是把做工过程的细节补充完整,然后,做一些分析。 做木工时,有一个关于柱头的讲究,这就是要按照树木生长的原本方向做柱头,即树巅在上方,接地的一端照旧接地,不能颠倒,否则,就犯大忌。对作为中柱的树木拉墨线时,要从接地的一端开始。一般情况下,东部方言区苗族开工的这天首先是做一根中柱,作为开工的仪式。中部方言区苗族建造房屋,材料备齐后正式动工建造,也是以中柱的“发墨”作为开始。“发墨”用的是吉日。吉日是本地的择日先生根据阴阳八卦或其他诸如“六轮掌”之类术艺法则择定的。届时,主人家大清早就穿戴一新,恭恭敬敬地将掌墨木匠师傅接到家里,与此同时,家里人要准备好一只大红公鸡、一升白米、一元二角或一十二元钱的红包、一团新棉、一块新墨、一根新线以及香烛纸钱等。掌墨木匠师傅来到家里以后,在主人家招待他酒食的同时,主人家的帮忙者要把用做中柱的枫木料子抬到建造新屋的地方,并按照地理先生定的方向平稳地架在木马凳上面。享用酒食后,掌墨木匠师傅带着锯、斧、刨、凿之类工具来到P114新屋基做工场所,将所带的各种工具一一摆在中柱上面,然后焚香化纸祭祀,轻声叨念咒语神词,奉请先师前来相助和分享酒食,并撵走各种不吉利之神鬼,保证工程顺利。他的表演往往充满神秘的气氛,念咒时,双手抓住大红公鸡,边念边作揖,末了掐破鸡冠,用流出的鸡血逐一沾染一下他的各种木工工具以及中柱料子的中央和两端。祭祀完毕,掌墨木匠师傅就用新棉、新线和新墨装好墨斗,在中柱上面庄重地弹出一根线。这个步骤才是所谓的发墨。弹这根线时,要从木料的接地一端开始,即墨线的始点是在木料的接地这端,然后,木匠师傅走去另一端时,要从木料的左侧走,弹好墨线之后,要回到始点来看墨线的兆头,整个过程取的是顺时针方向。若是弹出的墨线清晰明朗均匀,则被视为吉祥。若是墨线有问断或是粗细不均或是柱脚、柱梢之处墨线模糊不清,则被视为不吉利,必须改日重新举行发墨仪式。因此,发墨之前的准备必须十分充分:墨汁要足够,水分要适当,墨线要饱吸墨汁。主人家和所有参与者都非常看重发墨的兆头,若是兆头吉祥,则笑逐颜开,欢呼雀跃,主家赠给木匠师傅红包,以示祝贺。发墨成功后,掌墨木匠师傅即用斧头劈削中柱,发第一斧时,要十分用力,要使被砍开的木渣飞出老远,意味着发得久远、发得快速。 做工过程中,掌墨木匠师傅只负责选定构件用材并画出开凿的位置和口径形状大小,并在构件的某处写一两个只有他认知的文字,以备识别。做工过程中没有什么禁忌,人们可以有说有笑,司以谈论任何事情。一天三顿饭:早饭在上午九至十点钟时吃,中饭在下午二至三点钟时吃,晚饭在晚上七至八点钟吃。吃喝的东西没有什么讲究,一般都是主人家根据家中景况酌情安排。因为人们认为木匠师傅具有诸如“开光”之类法术,但凡有什么好的酒食,都会拿出来招待木匠师傅及所有的帮忙人。P115 序言 麻勇斌是我们贵州省苗学会的秘书长,这个职务不是什么官,但却因这个不是什么官的职务,使我认知他,了解他的人品和能力,并愿意为他的这本书作序。 2003年3月,我从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岗位上退下来,回到贵阳之后,我本来不打算干什么事情了,“万事休”,安度晚年,延年益寿。可是,接触了社会和一些熟人,他们劝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身体健康更有利些。我思考了一些关于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关于人生价值同生老病死的逻辑关系,就逐步改变了退休前的想法,决定为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以及自己的民族——苗族,做些力所能及较为具体的事情,哪怕是些以前没有做过的小事情。于是,我就接受再次担任贵州省苗学会的会长(还有好几个学会的会长、名誉会长和顾问)。对于年逾古稀的退休老人担任这类社会事务,人们的认知不太一样。开初我也是有所顾虑的,后来我想明白了,共产党人,坦坦荡荡,人民养育我,共产党提拔我成为高级干部,不能退休了,就以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就可以不问世事,一了百了,仿佛国家兴旺、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所有事情,都跟自己没有关系。所以,我就打算在退休之后干三件事:一是组织一批苗族专蒙、学者,编写《苗族通史》;二是进一步推动苗药的研究和开发;三是开发黔菜。 贵州省苗学会是一个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学术组织,是办理前面两件事情的基本平台。据说,社会群团组织大都是“秘书长理事”。所以,我就跟苗学会的其他同志们一起提出要求,要选一个好的秘书长。大家都看好麻勇斌这个从松桃调来省社会科学院的苗族年轻人。这样,他就有机会经常给我汇报工作,协调、安排苗学会上上下下的_些具体事情。一年多的时间内,我们成功地办了几件事情。这些事情多少还是检验了这个年轻人的人品和能力,我在观察他的成长,也在为之感到高兴。 这本《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是麻勇斌的一部专著。 他在之前出版的书,都是关于苗族巫文化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巫文化,是苗族传统宗教文化,没有进入其中的人,很难了解它的内涵。由于许多情况下,比较流行的对巫文化的评价,都是用“迷信”来进行定义、分析和批判,致使里面的文化内容和内部逻辑,难以被人们真正地正视和解析。透过他关于苗族巫文化的著述,可以看出,在苗族巫文化里面存在着比较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许多有价值的社会规约和礼仪。应该说,这些东西都是有意义的文化内容,不完全是迷信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他坚持做了多年的田野考察工作。这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和很有意义的事情。苗族传统宗教文化,一般人只能判断它是一种很神秘的文化,真正深入了,那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宗教文化研究工作者,特别是苗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就是要多有一些这样的认知求真的勇气,多搞一些扎实的基础调查和正确有效的研究。 麻勇斌写这本《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用意其实多少有些苦涩。他在试图对自己以前的研究做些改变,因为他不想让同行把他看作一个“巫者”,尽管他的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但是,认真地想,还是会觉得他的担心不是毫无道理。令人欣喜的是,他所做的这次关于苗族建筑文化(其实已经超越了苗族建筑文化)的研究,不像是门外汉的作业,倒是有些比较独到的地方。且不说他所演绎的那个“文化活体相互嵌入”的解释模型,在理论深度上的确体现出他的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综合运用能力,仅调查工作一项就能够说明,在苗族建筑文化的田野作业上面,他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要走遍苗族三大方言区的六十多个苗族寨子,去观察,去绘制图纸。丈量和照相,没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是不行的,更何况他还要对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刻苦的钻研,还要去读通和弄懂汉族建筑文化的若干研究著作,以便于比较研究。 建筑是沉默的历史,建筑文化的生成背景,是族群保持其叠垒在成长经历中并直接映射到居住空间的知识体系。这是麻勇斌这本书最为重要的解释。书中对文化的背景成因,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显然,这些见解非常的有意思,因为它是开放的,几乎是一种还可以进行二度分析的方法。这是对苗族建筑文化逻辑的一次比较深刻的诠释。在他的解释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表面上零散、古怪和互不联系的文化现象,其实是有相互联系之内部逻辑的。能够做到这一层,大概在治学上称作具有“学力”。现在,“学力”似乎比较容易被人忽视了,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历”上面,这可能是时代的风尚。相信这种时尚总会随着“知识泡沫”的充斥而最终“胀破”的。所以,还是拥有“学力”,即真才实学要好一些。 对苗族建筑文化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在过去和当前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都是一项空白。这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无疑很有意义。年轻人能够做这样的事情,作为老人,我真的由衷高兴。希望这本书能够被读者看好,能够引起人们对贵州各民族建筑文化而不仅仅是对苗族建筑文化的关注。 2004年11月28日于贵阳南明河畔 后记 坦白地说,在这本书之外,我还赋予有比较多的寄意,但我不便于在正文里面把这些很想说的话展开,就只好把这些话放在后记里。 原来,我在治学目的上没有如今这么复杂。我只是想在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上做一些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做这些事情的动机,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给那些在我看来很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就好比给前线的战士运输子弹,让他们在无法回避的论战中更加赢得优势。我的用心毫无疑问是具有某种自我确认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没有改变我的初衷。可是,经历十多年之后,我渐渐发觉了一个令我伤心的情况,这就是:那些享受了我的崇拜的富有奇思妙想的学人或者专家们,大多是没有数学思想和态度的,他们根本不需要我所提供的资料,他们所热衷的是对历史的构拟;符合他们口味的求证方式,是通过抄袭那些属于古代人为了实现以文载道之目的而进行的记述和论证,以体现博学多才;鲜活的依据,由于生长在民间,在他们认为是封建迷信的巫中,与他们所信奉的哲学不相容,因而用不着也不想用。于是,我的努力差不多就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帮闲。更让我不堪承受的是,许多人把我当成了巫师。老实说,我虽然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对苗族之巫进行人迷般的研究,对涉及巫的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并且掌握了其中不少巫事的操作程序,但是,我是很不情愿被当成一个巫者的。在这个时代的话语氛围里面,我感到自己受到了曲解的同时还遭到了歧视。可是,我无力粉碎那种积重如山的可能是源于知识体系的偏见与浮躁。这些类似于文化精神特点的东西,已经成为了理解方式的惯性,很难动摇。我也不能用颓废、怨世抑或不识时务的抵触方式对待自己无法规避的遭遇。因此,我选择了改弦更张,企图通过研究领域的改变,来实现自己“形象”的重新定位。这就是我暂时放弃对苗族之巫的研究转而来写作这本书的真正原因。 对于建筑文化我是个真正的外行。我对这一行发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研究的材料它没有被太多的人赋予诱导别人阅读错误的思想,它处于一种十分难得的“中性”状态。正是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点,我相信自己的观察和阅读能够处于类似于理解数学时的那种纯粹境界,不被那些肩负着宣传某种哲学思想的专家学者们所设置的公式或逻辑圈套所束缚。有些时候,哲学也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因为它不仅可以成为人们认知的武器,也可以被拥有绝对权的人们用来作为锁定认知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愚化目的之武器。多少人在被某种哲学的强制愚化之后而并没有觉察。这样的情形,比崇尚浅尝辄止、不求精深但求“博大”的人文倾向更加令人感到沉痛。面对这样的困窘,不能呐喊,不能揭示和批判,惟一的方式就是去成为一个完全意义的匠人,在自己可以纯粹,可以忘我的手艺中非常保险地生存和生活。在这次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转型”而进行“转产”的实践中,我领略到了建筑不仅是很有魅力的文化,而且是一个连续又深邃的故事,是人类以居住功能为线索串联起全部历史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倾诉人类内心的苦难,只是记载了连续不断的完全叠累的居住过程,就如同一位哑巴父亲在叙述自己的生命历程,只有肢体语言,但却十分的丰富精彩和灿烂。 苗族建筑文化兴许说明了历史的某些真实。这些说明显然不是建筑的本意,而是真正的记载。我们应当尊重这些无心的记载,因为这些记载不是建造在有意修改真实的控诉或粉饰的叙述预谋之中,而是为了把初始的生活情感和生存经验作为知识继承下来,以解读生命过程中的种种未知和已知。我们要感谢那些在建筑文化的创生与沿袭上作出了贡献的古人,无论他们在建筑与建筑文化上面赋予的是显示才华和技艺抑或是张扬富贵与权威,他们是做给自己用让与别人看的,他们没有设置什么样的虚假机关来欺骗我们的欣赏和阅读。从这个角度看,建筑比许多古书以及古书的作者坦诚得多了,可信度大多了。在现在的社会里生活和学习,被欺骗特别是被强制性的欺骗,已经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人们的无奈已经被锁定成为习惯性的承受了。所以,没被欺骗或少被欺骗,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我在瞄准建筑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第一次感受到。 我必须再次感谢来思君先生,感谢所有给予了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前辈和朋友,祝愿他们的事业越来越兴旺。 2004年11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