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津冀汉族民歌形态多视角研究/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理论研究项目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王宇琪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平旷沃野,九河下梢,自古列国博弈,朝代更迭。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文化圈拥有多样的文化生态,传承着包括民歌在内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本地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理论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本书研究聚焦京津冀汉族民歌形态,尝试梳理其生动的音乐语言、多样的表现手法与丰富的艺术经验,以拓展京津冀区域音乐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对该地区汉族民歌形态概观。
作者简介
王宇琪,文学博士,蒙古族,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开设“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戏曲音乐赏析”“中国传统音乐名家讲习坊”“中国民歌风格模唱”等课程。代表性著作与论文包括《“八角鼓曲种系统”音乐研究》《大弦戏“四大调”名实考》《清传本〈校订北西厢弦索谱〉音乐文献考述》《有法度 无定谱——谈梅兰芳【南梆子】唱腔艺术的程式与变通》《南方的鸿雁草原的女儿——辛沪光与她的音乐创作》等。近些年主持的课题主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弦索声腔’音乐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八角鼓曲种系统’音乐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北京传统曲艺音乐传播及策略研究”等。
目录
引论
一、我国音乐形态研究概说
二、京津冀汉族民歌搜集、整理与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意义
第一章 京津冀汉族民歌地缘、语言与艺术环境
第一节 地缘背景
一、地理概览
二、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三、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徙
第二节 方言传统
第三节 艺术环境
第二章 京津冀汉族民歌体裁
第一节 号子
一、搬运号子
二、工程号子
三、船渔号子
四、农事号子
第二节 山歌
一、坝上与太行山东麓山歌
二、燕山南麓山歌
第三节 小调
一、吟唱调
二、时调
三、花会歌
第三章 京津冀汉族民歌形态
第一节 字腔与衬腔
一、京津冀汉语方言调值
二、京津冀汉族民歌的字腔特点
三、衬词与衬腔
第二节 润腔
一、音高型润腔
二、音色型润腔
三、节奏型润腔
第三节 乐汇
一、旋律音程形态
二、特色乐汇
三、特色乐汇的变化
第四节 调式
一、京津冀汉族民歌的四种音阶类型
二、京津冀汉族民歌调式的具体应用
第五节 句式与结构
一、单曲体
二、联曲体
第四章 京津冀汉族民歌“家族”萌生
第一节 孟姜女调
一、唱春与“孟姜女调”
二、“孟姜女调”在本地民歌中的流传概况
三、“孟姜女调”的本土化呈现
第二节 鲜花调
一、双叠翠、花鼓曲、鲜花调、茉莉花调
二、“鲜花调”在本地民歌中的流传概况
三、“鲜花调”的本土化呈现
第三节 莲花落调
一、“莲花落调”的来源
二、“莲花落调”在本地民歌中的流传概况
三、“莲花落调”的本土化呈现
第五章 民歌向曲艺、戏曲递变
第一节 北京八角鼓
一、岔曲
二、岔曲向牌子曲发展
三、单弦牌子曲
四、曲例分析:单弦牌子曲《一盆饭》
第二节 天津时调
一、【靠山调】
二、【拉哈调】
三、【怯五更】
四、曲例分析:天津时调《喜荣归》
第三节 东路二人台
一、东路二人台音乐概况
二、曲例分析:东路二人台《走西口》
结语 京津冀汉族民歌形态内涵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
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
会上指出:“京津冀同属京
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
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
宜。”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
北部,平旷沃野,九河下梢
,运河贯通,南北要冲,自
古列国博弈,朝代更迭,金
、元、明、清各代定都北京
,各民族文化杂糅,南北方
文化汇聚。以北京为核心的
京津冀文化圈拥有着多样的
文化生态,传承着包括民歌
在内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津冀民歌资源积淀深
厚,一大批诸如《小白菜》
《摔西瓜》《丢戒指》《小
放牛》《放风筝》《绣灯笼
》《茉莉花》《画扇面》《
探清水河》《打新春》等民
歌,不仅在本地流传,在全
国范围内也颇具知名度。它
们中既有“土特产”,也不乏
“舶来品”,但通过相互吸收
、融合,已形成本地民歌特
有的风貌。然而,随着社会
生产方式的变迁,以往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民歌逐渐
淡出人们的视线,大量民歌
正在迅速消失,对京津冀民
歌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愈发显得必要而紧迫。
一、我国音乐形态研究
概说
在我国,“形态”一词自
古有之,指事物在一定条件
下的表现形式。西晋陈寿《
三国志·吴书十二》载孙权
语:“昔令召张温,虚己待
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
何图凶丑,专挟异心。昔暨
艳父兄,附于恶逆,寡人无
忌,故进而任之,欲观艳何
如。察其中间,形态果见。
”①其中“形态”即有形状、表
现之意。明代张介宾《类经
》:“凡用针者,必当察病
者之形态,以酌其可刺不可
刺也。”②“形态”一词用于古
代针灸之法,正是望、闻、
问、切中“望”之表征。查阅
古籍,大凡刺绣、绘画、生
物、医学、书法等各门类,
谈及事物的表现性状、样貌
、形式、神态等,多使用该
词。
尽管在我国古代音乐类
文献中未见明确使用“形态”
一词,但有很多涉及音乐形
态的相关记载。战国时期《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
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
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
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
于天,得《九辩》与《九歌
》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
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①,传递出关于《韶乐》
形式、结构、应用场合等相
关信息。春秋时孔子在齐国
闻《韶乐》更发出“三月不
知肉味”的感慨,赞其“尽善
尽美”,这已上升到美学层
面的讨论。至公元前6世纪
,周景王(前544—前520在
位)问乐,伶州鸠列举七音
十二律名,是对我国乐律理
论的早期阐发。唐大曲有“
散序”“中序”“破”各部,宋
词则备“令”“慢”“近”“犯”等
,都包含了对音乐形态要素
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
国学者在吸收西方曲式学、
音乐形态学②等学科理论与
方法的同时,逐渐将“形态”
一词用于民族音乐理论研究
,主要指向构成音乐作品的
形式与内容相关联的诸要素
。陈应时《开创民族音乐形
态研究的新局面——读全国
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沈
阳片)论文》③综述了1984
年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全
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
沈阳片)”的发言,其中以“
民族音乐形态”为中心议题
,内容涉及律制、音阶、调
、调式、旋律、节奏节拍、
曲体结构、风格色彩以及汉
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等多
方面。
早在20世纪初期,民歌
已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
对象。百年来的理论探索过
程中,有关民歌的专题性研
究日益增多,学者们不断寻
求我国民歌形态研究范式的
同时,也在思考音乐形态与
社会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腔词关系研究方面,现
代学者赵元任早在巴黎留学
期间,曾撰写短文《用中文
唱歌》(1924)④,并于
195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完
成《中国语言里的声调、语
调、唱读、吟诗、韵白、依
声调作曲和不依声调作曲》
一文,都是对汉语语言与音
乐关系的早期讨论。20世纪
50年代,于会泳在上海音乐
学院教学过程中提出中国传
统音乐“综合研究”构想,内
容包括“腔词关系研究”“句
式研究”“结构规律研究”“宫
调研究”“唱腔与伴奏研究”“
润腔研究”六个专题②,其
中部分专题如“腔词关系研
究”不仅开设课程,并有理
论成果问世。《腔词关系研
究》③是作者对于传统声乐
唱腔与唱词结合关系基本规
律和方法的探索。这部论著
包括他富于开拓性的“综合
研究”,“不仅在当时就已为
音乐理论界和作曲界人士广
为瞩目,并且在这些领域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④。
20世纪80年代,杨荫浏以
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的“
音韵学”课程讲义为基础,
完成了长篇论文《语言音乐
学初探》⑤,从汉语音韵特
点出发,着力论述语言与音
乐的结合关系,是该领域理
论研究的重要文献。钱茸《
语言音乐学基础》是作者为
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开设“语
言音乐学基础”类课程撰写
的教材,不仅涉及国际音标
、方言语音的拼读等语言学
基础知识,还从语言与音乐
的结合关系出发讨论“唱词
音声本体”,是近年来语言
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另
外,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
概论》是一部就汉族民歌润
腔问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