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美的书画/最美中国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杨洁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美的书画》由杨洁著,为“最美中国丛书”之一,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也许,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内容推荐

《最美的书画》由杨洁著,收入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书画家的50幅经典作品,其中画家作品37幅,书法作品13幅,皆为历代大师的神品、逸品、呕心沥血之作。

“书画同源,各臻化境”,书境通于画境,画境通于书境。中国画自伏羲八卦、商周钟鼎图花纹、汉代壁画、顾恺之以后历唐、宋、元、明、清,皆是运用笔法、墨法以取物象的骨气;而中国书法,从古至今,无一字不是一个有筋骨有血肉的生命单位,是一次生命之流。书画的神采皆生于用笔,而笔之下、色彩之上的历史绵延至今,香火不断。《最美的书画》将中国绘画和书法大师的经典之作推荐给更多的青少年朋友,以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扬光大其艺术品质、审美趣味和人文气节。

目录

第一篇 书法

 天下行书第一人——王羲之

 了无俗气十五字——王献之

 千文字里看智永——智永

 密不透风疏走马——欧阳询

 细取孙公书谱读——孙过庭

 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

 神力苍茫运太虚——颜真卿

 独步天下纸上疾——怀素

 气格雄健书欲舞——杜牧

 谁知洛阳杨风子——杨凝式

 破灶湿苇虚而宽——苏轼

 独有四面写苕溪——米芾

 老笔纷披《赤壁赋》——文征明

第二篇 绘画

 望穿秋水盼洛神——顾恺之

 一路逶迤踏春去——展子虔

 王者风范画王者——阎立本

 百代画圣吴道子——吴道子

 一桩一马一画卷——韩斡

 一俯一仰皆灵动——韩混

 执杵捣练穷其妙——张萱

 柔丽之处得其妙——周肪

 自古写生数黄筌——黄筌

 虽觉得画卷未开——顾闳中

 山水林木奇石间——董源

 年久粉剥见墨踪——徐熙

 十里黄芦雪打船——赵斡

 登山临水得禅意——巨然

 得石真骨画溪山——范宽

 好画冒雪出云势——许道宁

 笔力俊壮满川花——李公麟

 万世流芳上河图——张择端

 泼墨仙人尽淋漓——粱楷

 羊为大美云无声——赵孟频

 心领神会得自然——黄公望

 九歌起兮听楚辞——张渥

 平生自有澄清志——王冕

 充天满地裹六极——朱德润

 正直特立无偏颇——倪瓒

 山势入云渐高远——沈周

 山空寂静人声绝——唐寅

 耽情琴书柳下眠——仇英

 一炬之光通体灵——董其昌

 墨痕落纸虬松秃——石涛

 胸中之竹自骨节——郑燮

 独披风帽上芦台——吴昌硕

 一箬笠蓑雨耕忙——齐白石

 天都莲花汤口出——黄宾虹

 侧耳细听曼陀铃——潘玉良

 一洗万古凡马空——徐悲鸿

 天开风帆沧波里——张大千

试读章节

天下行书第一人——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代表作品:《兰亭序》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天下。行书。第一人。

若造一个短句,并把这三个关键词并联起来,那就是:王羲之天下行书第一人。

说到他,不能不说他的《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谢安、谢万、孙绰等文朋诗友,在今绍兴的兰亭集会修禊,其间执兰招魂,饮酒作诗。王羲之忽然抖开蚕茧纸,拎起鼠须笔,即兴挥毫,为诗集作序,行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于是乎,《兰亭序》诞生了!有人说,这是神助;米芾评说,此为“天下行书第一”。

《兰亭序》字法秀逸,动心骇目。在运笔上,有时信笔直下,如午后的阳光垂直打向地面;有时又突然亳芒转折,折处破锋,让人瞬间迷失;有时又纤微备至,于细微处见精神、见功力。在布局上,若断还连,藕断丝连,中锋、侧锋,锋锋相依,又提按顿挫,相映成趣,给人一种“不施粉脂,自然终好”的审美与享受。在临帖时,我常常停下笔来,看王羲之是怎样横折处又怎样破锋,在一些字的首尾如何断笔、收笔,在用墨上如何使浓、淡与半浓之间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我在想,当年王羲之和朋友饮酒作诗,或微醺或大醉,信笔跃马之中,他刻意想到这些细节了吗?显然没有。看来功夫不在一时一地,而在一生一世,一切伟大的成就,有时看似妙手偶得,实则是日积月累、勤学苦练的结果。

据说王羲之当时书写,如有神助,日后又重写数本,本本均不及原稿,这就好比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流水易逝,此一时彼一时也。所以王羲之自己也极看好原创。据说真迹已带入李世民墓中,仅剩摹本,实在可惜。好在有唐代高人留下的临本,为探求真迹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位书法爱好者,我又深感荣幸!

【小链接】羲之题扇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了无俗气十五字——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之子,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代表作品:《鸭头丸帖》  绢上草书,共有两行十五字。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孩子,他子承父业,酷爱书法,凭借天分和刻苦,少年即露英姿才气。他七岁学书,先是学父书,次之学张芝,常常学得如饥似渴,物我两忘。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伏案挥亳,王羲之突然从背后抽取他手中之笔,竟未得手,不禁赞叹道:“此儿书,后当大有名。”

诚如王羲之所说,王献之日后不仅大成其名,还被一些书家大加赞赏,苏东坡曾为他的《送梨帖》写跋云:“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黄庭坚在《题绛本法帖》中说:“王中令人物高明,风流宏畅,不减谢安石。笔扎佳处浓纤刚柔皆与人意会。”还说,“王令翰墨了无俗气,平原尘土中夜开此书,如临深登高,脱弃(靴)络鱼乌,皆得人意妙处。”

王献之幼年即善隶书,且气势不凡,咄咄逼人,深得其父深许和大家名流看好,但他不以传统书体为满足,于“稿行之间”兼取草书速度快,行书易辨之长,而避其行书迟缓滞带和草书不知所云之短,唐张怀璀《书议》云:“子敬年十五六时常白逸少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这位十五六岁的王献之,可谓胆识过人,见识不凡,日后能成为书坛大家,独步海内,不得不归功于他当时“稿行之间”对新书体的追求与探索。

《鸭头丸帖》有行书两行,文日:“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于君相见。”共十五个字,系王献之送给友人的便札。我小时候在少年宫习书,老师给我讲此帖的故事,老师说,王献之的意思是,鸭头丸这种药效果不好,他和夫人身体欠佳经常服用,明天又要与老朋友见面了,有一种悲喜交集的情绪。当时我听得似懂非懂,后来在学书中反复临摹《鸭头丸帖》,方见其在用笔上笔笔断、在意念上笔笔连的高妙,从此便对此帖爱不释手了。

“稿行之间”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是行草的典型代表。全帖前部谈药效,运笔稍稍迟缓,后部说明日聚友之事,此刻仿佛来了心情,运笔骤然提速,且更接近草书,其心中的期盼与喜悦跃然纸上;再看用墨,枯润有致,以润取妍,以燥取险;从“鸭”到“佳”,从“明”到“见”,墨色都是由润而枯,由浓而淡,表现了节奏的强弱起伏;还有那一前一后的两个“当”字,前一个“当”如岩石般凝重。且时现锋棱,后一“当”却用笔轻灵,似有飞动之势。

全帖十五个字,说的是日常小事,著的却是一部大书,了无俗气,超俗脱凡,当为我等之书爱者,也当为无穷之书爱者所景仰。

【小链接】十八缸水

王羲之从小学习书法,七岁就写得一手好字。成年后他仍然刻苦练习书法,即使闲坐时,也常常用指头在膝盖比拟点画,时间长了,裤子都被磨得破损了。王羲之还虚心向别人学习,博采众长,成为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圣”。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几年后自认为已经写得一手好字,便在父亲前面炫耀,想得到几句赞词。谁知父亲却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指着家里的十八只大水缸说:“要想写出像样的字,你得写干这十八缸水。”后来,王献之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十八缸水写完了,他的字大有长进,终于成了年轻有为的书法家。他与父亲王羲之被后人合称“二王”。P1-5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因为主题和境界的破对立、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感悟、亲自然、寻超脱等等,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隹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来,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很多人将美当成丑,将丑当成美,从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5: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