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宝藏》由周迪著,为“最美中国丛书”之一,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也许,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美的宝藏/最美中国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周迪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最美的宝藏》由周迪著,为“最美中国丛书”之一,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也许,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内容推荐 打开中华文明的巨大宝库,揭示进化的神秘,直面历史的震撼——《最美的宝藏》由周迪著,精心选择了60件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古化石和历史文物,其中包括10件动植物化石和50件文物。从世界第一朵花“中华古果”、世界第一只乌“孔子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证据“澄江生物化石群”,一直写到杨氏马门溪龙头骨、热河翼龙化石、中华似鸟龙、綦江恐龙足迹群;从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夏朝二里头铜爵、商朝嵌绿松石象牙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一直写到宋朝定窑孩儿枕、明朝针灸铜人、清朝乾隆时期粉彩镂空转心瓶等等。《最美的宝藏》共涉及化石、陶器、玉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漆器、石雕等各个方面,通过唯美化、故事性的讲述,再现每一件宝藏的生命历程、当时的历史状况,以及令人赞叹的美之所在。 目录 第一篇 最美的生命 中国人说有了花,世上就有了花——世界第一朵花 华丽丽的寒武纪——澄江动物化石群 龙鸟大陆,鱼翔浅底——狼鳍鱼化石 信不信由你——中华旋齿鲨化石 一步一莲花——綦江恐龙足迹群 没有最大,只有更大——马门溪龙 “跃出”五彩湾——迷你暴龙化石 飞吧。这是成长的代价——带羽恐龙化石 打不垮的板牙军团——啮齿类动物化石 “国宝”身世之谜——熊猫化石 第二篇 最美的器物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红山碧玉龙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原始彩陶葬具 相逢是敌亦是友——新石器家用陶器 展翅欲飞上九霄——二里头铜爵 刻在龟甲上的故事书——刻辞甲骨 千古帝王,一言九鼎——人面纹铜鼎 再续一杯英雄酒——嵌绿松石象牙杯 苍茫问蜀天——三星堆雕塑群 钟律和则玉羊见——四羊方尊 历史不说谎——青铜利簋 将军挑灯寻宝盘——虢季子白盘 我是一只小小鸟——太阳神乌金箔 风萧萧兮剑气寒——越王勾践剑 来自地下的交响乐团——曾侯乙编钟 冰火两重天——曾侯乙铜冰鉴 暗藏玄机的水陆通行证——错金鄂君启节 天外有飞仙——湖北江陵望山楚墓漆器群 做游戏,找不同——青铜莲荷方壶 赫赫强秦,威武之师——铠甲武士陶俑 千军万马来相见——阳陵铜虎符 时尚家居,皇家最爱——铜雁鱼灯 人面不知何处去,玉衣依旧笑“春秋”——金缕玉衣 倾听,鼓韵人生——击鼓说唱陶俑 “腹中”有墨,下笔千言——安徽歙砚 扬蹄只共鸟争飞——马踏飞燕 莲花为什么那样红——青瓷莲花尊 全国十二个,人人有一个——隋生肖瓷偶 天朝“奇马”善歌舞——舞马衔杯银壶 清茗一盏觅知音——唐代鎏金茶具 金戈铁马六“勇士”——昭陵石雕 驼鸣千里传佳音——骆驼载乐俑 法地绽放秘色瓷——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登封降禅古来传——唐宋玉册 他是谁家的胖娃娃——定窑孩儿枕 千变万化是钧瓷——玫瑰紫釉葵花花盆 永不褪色的“红”与“黑”——中华漆器色彩之谜 最是青花惹人爱——元青花大罐 星河奇遇记——朱碧山银龙槎杯 佛光瑞霭罩金身——素三彩佛雕 香薰中的美丽人生——明成化鸭形熏炉 感动中国的好“考官”——针灸铜人 龙凤头上绕——金累丝点翠凤冠 明朝那些家具——明式家具 大清皇帝是个“小气鬼”——金瓯永固杯 彩瓷有价,美丽无价——珐琅彩瓷与粉彩瓷 爱看星星的爷孙俩——金钱珍珠天球仪 同舟共济水让路——大禹治水玉山 八仙拜寿,各显神通——黑漆彩绘祝寿钟山 无声之诗,立体之画——宝石盆景 皇宫里的玩具——清宫儿童旧玩 试读章节 中国人说有了花,世上就有了花——世界第一朵花 如果没有花,这个世界会成什么样? 孩子说:没有花,花仙子会失业的!哥哥说:没有花,情人节我该送什么给梦中的她?妈妈说:没有花,我的后院只剩下单调的绿了。爷爷说:没有花,没办法给奶奶献殷勤喽! 幸好这世上有花。 从古至今,花的起源一直被赋予种种浪漫的想象,它们被人类看成上天的恩赐。从已找到的化石来看,在距离我们1.1亿年前左右的史前时代,花已经遍布世界。但如果再往前追溯,这些会开花的植物就神秘失踪了。地球上第一朵花是在何时、何地诞生的?刚出生的它长什么模样?经过怎样一番蜕变,它才成为今天美丽的精灵?自然界中“花的起源”问题,让人们费尽了脑筋。 早在1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已经开始关注花的“身世”。既然生命是逐渐进化的,那必定有更早、更原始的花。他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找到花的先祖,可惜一无所获。达尔文恼羞成怒,将它称为“一个讨厌的谜”。植物学家们傻眼了:就连进化论的奠基人都束手无策,还有谁能解开这个谜题呢?直到1998年中国人的发现,让世界看到了希望。 1998年1月的一个深夜,中国南京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该休息了!”他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对了,今天的包裹还没拆呢!”他抱起一个又大又沉的包裹放到桌上——里面装着几天前,同事从东北采回的三块植物化石标本。 前两块化石没什么特别,孙教授略略扫了一眼便放下了。第三块植物化石却有点稀奇,孙教授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一株纤细的、主侧枝呈倒人字形的、貌似蕨类植物的枝条上,螺旋状排列着40多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个果实中都包藏着2至4粒米粒般大小的种子!而这块化石,正来自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地层。 至此,科学家可以肯定,这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并将它命名为“辽宁古果”。“世界第一花”就是它啦! 或许有人问,科学家怎么也犯糊涂?“辽宁古果”分明是果实,哪来的花?其实,果实和花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花的部分结构进一步发育,就形成了果实;而果实,也只能由花形成。 作为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出生显赫。“被子植物”是现今植物界最高级、最繁盛、分布最广的植物类群。人类吃的大米、小麦和水果,身上穿的棉麻,医疗所需的药品,建筑所需的木材,以及装点生活的鲜花,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它。大自然只有进入被子植物时代,才有了真正的花,大地才开始真正变得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哺乳动物更是随着被子植物的兴起而繁盛,并进化发展到高级阶段。 继辽宁古果之后,朝阳又发现一种新的被子植物化石,被命名为“中华古果”。科学家认为“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都生活在1.45亿年前,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是世界上最早的花。它把被子棺物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500万年以上。 华丽丽的寒武纪——澄江动物化石群 在暗黄色滩涂外,是一片绿得发蓝的海水。潮湿的风吹过,海面上泛起阵阵涟漪。阳光穿透水面,散射出几束绸缎般柔和的光线,照亮了几位悠然自得的海洋“居民”。自寒武纪以来,大自然开始进化出一大群千奇百怪的动物。小至几亳米,大至数米,地球一下子热闹起来。 突然,海水腾起阵阵泥沙。一只两米多长的奇虾狠劲甩动尾巴,像开足马力的螺旋桨,横冲直闯了过来。别看名字里也有个“虾”,它可比如今的“虾米”蛮横得多!奇虾体型魁梧、“身手”毒辣,是寒武纪海底最大最凶猛的食肉动物。果然,它的大螯里很快多了一只倒霉的海怪虫。奇虾心满意足地挑选了一处舒适的浅海海床,准备饱餐一顿。 这时,海面上的世界又是怎样呢?雨季刚一停歇。岸边的泥流就沿着海底斜坡缓缓滑下,掀起阵阵腐藻败叶,仿佛给海床铺上了一层厚“棉被”。奇虾来不及挣扎,已被泥土埋个严实,再也动弹不得。当它再次沐浴阳光,已经是5亿年以后的事儿了。 1892年,人们在加拿大首次发现了奇虾的部分“遗体”。就像小学生练习“看图说话”一样,面对残缺不全的古化石,科学家开始猜测它的原貌。其中,加拿大著名生物学家惠特威的想象最引人瞩目——他认为,这块化石来自一种没有脑袋的节肢动物,腹部长着虾状的附肢。好奇怪的家伙!看起来是虾,却不是真正的虾,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奇虾”。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更深刻地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因为,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只“奇虾”!随着身体其他部分化石逐渐露面,“奇虾”复原图就一天一个样。美国地质调查所主管、史密森协会主任瓦寇,将新发现的化石命名为“西德尼”虫;1911年,他再次发现类似海参的古生物化石,命名为“拉甘”虫;最后,他又发现一种名叫“沛托”的水母虫。复原后的“沛托”,环状构造的身躯附有32个骨片,活像披着“黄金圣衣”的圣斗士。哎,回想当年声震四方,傲视海底众生;如今却身首异处,深闺无人相识。奇虾只好长叹一声:古来霸王皆寂寞啊! 直到在中国云南澄江帽天山发掘出三块最完整的奇虾化石,人们才解开古生物学上长达一个世纪的误解。原来,它是“四合一”生物!奇虾的后端、西德尼虫觅食的附肢、压扁后的拉甘虫,加上中部有孔的沛托虫!几只风马牛不相及的家伙被科学家完美拼合,一个巨大凶猛的猎食者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让我们来看看奇虾真面目:流线形身材,腹部有粗壮成对的腿;头部呈长椭圆形,一双带短柄的大眼睛高高向外凸起;口腔前侧长着一对镰刀状前肢,25厘米直径的大口善于掠食任何大型生物;口腔内,装备有坚硬的外齿和内齿,能轻松肢解食物;头部以下分成11个叶片,在身躯中央达到了最宽。一旦看到心仪的美味,奇虾会“手尾”并用,一边激烈滑动四肢,一边猛烈拍打尾扇,气势惊人。同属寒武纪的三叶虫虽有矿化外甲保护,但遇上奇虾也难逃一死。如果它会做噩梦,梦到的一定都是奇虾。 寒武纪是地质史上一个久远的年代,距今大约四亿九千万年~五亿四千万年,比恐龙兴盛的侏罗纪还要早3亿年。奇虾、云南虫等“澄江动物化石群”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它证明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存在。当时,多细胞动物突发性地在海洋中繁衍,继而发展出形体多样、构造复杂的类群。从此,地球上出现了纷繁驳色、多彩多姿的动物世界。P1-6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因为主题和境界的破对立、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感悟、亲自然、寻超脱等等,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隹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来,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很多人将美当成丑,将丑当成美,从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