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通过分析中国人的行为,以期从这些行为中看我们自己的管理。因为中国人的行为很不容易依照西方的标准来考察和评估,所以出版本书,是希望大家能够把管理的道理,依据中国人的行为切实付诸实施,并求其圆满而有效。
书中将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特性分成了7章,以个案分析的方法,分析说明了28个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要点。每个要点均设有情境案例描述、分析、说明,并配有“问题”“要则”等,十分便于管理者感悟、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式管理情境(袖珍版)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曾仕强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尝试通过分析中国人的行为,以期从这些行为中看我们自己的管理。因为中国人的行为很不容易依照西方的标准来考察和评估,所以出版本书,是希望大家能够把管理的道理,依据中国人的行为切实付诸实施,并求其圆满而有效。 书中将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特性分成了7章,以个案分析的方法,分析说明了28个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要点。每个要点均设有情境案例描述、分析、说明,并配有“问题”“要则”等,十分便于管理者感悟、借鉴。 作者简介 曾仕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学,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 目录 第一章 工作的原则 导言 流汗不流血 做事不坐牢 卖力不卖命 争气不争功 第二章 沟通的现象 导言 先说往往先死 不说也是会死 最好说到不死 行动胜过语言 第三章 沟通的真谛 导言 三大特色 上下界限 要用看的 不说好话 第四章 人我的分寸 导言 弄清楚对方是谁 小心才不会上当 凡事求自己合理 当心“程咬金”系统 第五章 是非的判断 导言 是非很难分辨 怎么说都有理 让制度背黑锅 圆满中分是非 第六章 会商的技巧 导言 会而不议 议而不决 决而不行 由情入理 第七章 合理的兼顾 导言 好不好都犯忌 听不听都可以 招不招都不行 罚不罚都有理 结语 中国人的包装哲学 导语 《中国式管理情境》在原有版本基础上,进行了最新修订。本书抓住了中国人特有的管理特点,结合东西方文化和管理经验,给企业领导和下属员工指明了一条非常有用的管理之道,即在特定情境中如何通过对人性的洞察和把握,顺势而为,做好管理工作。 后记 中国人的包装哲学 “我十分尊重制度,这样 变更,完全是为了整体的利 益。”这种冠冕堂皇的话, 谁都会讲。但是真相如何, 实在“很难讲”,可能是真的 ,也可能是假的。 有人赞成,替他说好话 :“虽然略有改变,不过, 这是不得已的。不做一些变 更,根本办不通。” 有人反对,批评他:“明 明是假公济私,还要强辩? ” 中国人深受阴阳文化的 影响,认为所有事情无非“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 且“是中有非,非中有是”, 以致纯粹从“现象”看,很难 分辨一个中国人的言行究竟 是真是假,抑或是实是虚。 因为“一个因,可能产生两 种果”。 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 行”,实在是告诫我们,不 可以从表面上去了解一个人 ,应该探究他内在的实质意 义。言行一致的人,比较合 乎“表里合一”的原则。他的 言行,可能是真的,需要进 一步去追踪,才能证实。 为什么这样麻烦呢?原 因是中国人有一套奇特的包 装哲学,能够把不同的东西 ,包装成一模一样。 我们一直高呼“防人之心 不可无”,便是由于中国人 的这一套包装功夫,相当高 明。 中国人主张随机应变, 却反对投机取巧。但是,“ 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似 乎是孪生兄弟,外表长得完 全一样,很不容易辨别。 任何人的权变行为,如 果把它当作随机应变,信手 拈来,便可以说出一大堆理 由,使人不得不信。若是把 它视为投机取巧,也能够左 采右撷,聚集一大把理由, 使人信以为真。中国人的事 情之所以常常很难说清楚, 恐怕这是一大缘由。 中国人很会拿这种“模糊 不清”的包装,把所有“投机 取巧”的行为,都包装成“随 机应变”的模样,以求合理 化而“自我安慰”。这种自己 骗自己的方式,如果“暂时 骗一下”,很快就会养成习 惯,甚至“用骗自己的方式 来骗别人”,配合中国人不 喜欢当面揭穿骗局的修养, 一路骗自己又骗别人,乐此 不疲。 对自己的行为,不论是 随机应变还是投机取巧,一 律包装成随机应变。万一被 识破,便大喊“倒霉”。 对别人的行为,则因为 自己最了解自己骗自己也骗 别人的心态,因而一律视为 投机取巧。 一种包装,两种视觉效 果。这是我们吵吵闹闹,很 难达成共识的主要障碍。 其实,“随机应变”和“投 机取巧”并不是真的那么难 以分辨。同样是“变更”,如 果“变来变去,不离开根本” ,便是随机应变;若是“变 来变去,连根本都变掉了” ,就是投机取巧。表面上看 ,同样是变来变去。实质上 看,一是不离根本,一是偏 离或舍弃根本,全然不同。 从外表上观察,中国人的行 为“差不多”相同。而实际分 析起来,差不多的结果,就 会变成差很多,所以说“差 之毫厘,谬以千里”。 要破解中国人这一套包 装功夫,最好的办法,就是 孔子所说的“直”,也就是中 国人最喜欢自夸的“正直”。 孔子指出“人之生也,直”, 表明一个人的生存之道,便 是“正直”。如果不正直而居 然能够生存,那可以说是侥 幸的。君子心里坦然宽广, 就是不论你怎样包装,我都 以正直的心态来对待。 今天我们口口声声“不要 让你的权利睡着了”,弄得 怨气四起,到处不安,是不 是不顺道而行呢?对中国人 而言“不要让你的责任忘掉 了”,恐怕是更贴切的呼声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道,说 一些合乎中国人之道的话, 做一些合乎中国人之道的事 情,才能够对中国人产生一 些实质的作用,带来一些实 际的效果。 “直”不是“有话直说”,而 是“应该说的,要说得有效 ;不应该说的,暂时不必说 ”。凡是有害于“正直”的话 ,何必要说?什么话都说, 叫作“口无遮拦”,实际上谁 都害怕。 了解中国人的行为,明 白中国式的因应方式,顺着 中国人的道理而调节自己的 言行,不论别人如何包装, 都将无所遁形,自己也将不 忧不惧了。 精彩页 中国人的工作原则,分析起来,不外乎“流汗不流血”“做事不坐牢”“卖力不卖命”以及“争气不争功”。 “流汗不流血”——流汗是应该的,对健康有助益,何乐而不为?流血大可不必,因为那毕竟不是好事情。运用合理的方式,和谐地争取权益,是明智的举动。盲目地抗争,到了流血的地步,乃是万不得已的选择,能免即免。 现代化工作,流汗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在工作之余,适当地运动,以求身心的正常发展。情绪合理平稳,工作顺利进行,也是避免流血的有效方式。 “做事不坐牢”——“守法”俗称“守规矩”,乃是中国人的基本原则。中国人“守规矩而不死守规矩”,亦即在规矩的范围之内,权宜应变。可以“随机应变”,绝对不要“投机取巧”。事情是要做的,牢狱是不能坐的,这才是中国人的不二原则。 中国人不喜欢完全听话的人,因此“合理的听话”,成为“做事不坐牢”的最大保障。上司的命令,合理则听之,不合理就不听。换句话说,合乎规矩的,全力去做;不合乎规矩的,不听也不做。 不坐牢的原则,是保护自己不违法的法宝。但是,不能因为不坐牢便不做事。应当做的,要尽力而为;可能坐牢的,绝对不为。 “卖力不卖命”——中国人喜欢劝人卖力的道理,听起来、做起来都相当心安理得。大多数中国人很难接受卖命的论调,劝人卖命的,要求大家拼命的,最好自我节制,因为说得愈多,自己所积的罪孽愈重。 中国人一方面尽心尽力,一方面又用心保命。俗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实在不无道理。 卖力不卖力,由他人裁决。不卖力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很难成功。卖命不卖命,由自己决定。劝人卖力,是做好事;劝人卖命,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争气不争功”——中国人深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道理,知道“功劳很快就会一笔勾销,而过失则常常被牢牢记住”。这种“功没、过存”的情况,使一部分中国人相信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哲学,因而“争气不争功”。争气是减少过失,不争功则是不希望获得功劳。 人必须争气,争一口气,才能扬眉吐气。人不必争功,只为争来争去,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何苦来哉! 争气,是大家经常用来互相激励的好话。争功,则是迟早找自己麻烦的事情,少做为妙。 流汗不流血 个案: 农历正月初五的清晨六时,王董事长虔诚地率领工厂高级干部,先拜天公,再拜安置在厂内的神祗,祈求开工大吉,员工平安。 第二天,有一个作业员在工厂里摔了一跤。旁边的人。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一时之间,“倒霉”“活该”“不小心”此起彼伏。 再过两天,又有一个同事在原地摔倒。他手里抱着一堆物料,失手飞散,有一个迎面而来的领班,不幸被打得眼角出血,送医诊治。 请问: 1.王董事长为什么要祈求开工大吉? 2.作业员在工厂摔了一跤,为什么旁边的同事不去扶他,反而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 3.怎样才能确保“流汗不流血”? 4.为什么工厂的工伤事故频率十分重要? 5.职场中流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分析: 1.个案中这一类打断正常工作的现象,都称为事故。事故可以分成伤害事故及非伤害事故两大类。伤害事故又可以细分为被撞击、坠落、跌倒、卷入、呼吸中毒、扭伤、碰伤、触电、灼伤、烫伤,都是可能引起流血或致命的意外。 中国人十分清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道理,深知一切都是“不一定”的,亦即多少带有一些“风险性”。 王董事长选好良辰吉时,以虔诚的祭拜来祈求开工大吉,便是为了满足员工“求安”心理的需要。 2.作业员在工厂摔了一跤,旁边的同事为什么笑他?其实,同事笑他倒霉,骂他活该,基本上都和人情味或良心扯不上关系。真正的用意,则是“不小心”这一句话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有人摔跤,为什么最直接的反应是“为什么不小心”?因为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一个人只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就不会发生事故。 这种精神,叫作“反求诸己”,乃是自己负责的修己精神。 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