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诊治中医疑难病证的实际效验为基础,从个人对“和调”的感悟认识出发,研究相关经典文献,系统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原理及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以中医和思想与和法为核心,提出并探讨以和调思想方法指导诊治中医疑难病证。全书分为三篇,上篇探讨和调思想的临床感悟暨文献研究,中篇系统论述中医和调思想与方法,下篇分析若干疑难病状的和调诊治。书中还整理编录和调方剂(和剂)173首(含自拟方)与药对143个。 本书具有较好的文献回顾、理论与实践价值,可作为中医临床、理论工作及研究者较好的工作参考,也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研习者了解中医、掌握中医的策杖。 本书是作者已出版的《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验案集萃》暨《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医理探真》的姊妹篇。 作者简介 李庆生,男,汉族,1954年9月生;云南省名中医,二级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第四代传人;师从我国已故著名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专家、中医诊治疑难病证名家、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第三代传人欧阳錡先生。1970年参加工作。1983年7月,云南中医学院(现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8月,湖南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学者。1987年9月,评定为讲师;1992年3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8月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12月,获“云南省名中医”称号。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曾任云南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博士后联系导师,云南大学“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协助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术带头人。曾任国内外学术机构及团体负责人及顾问70余个。曾任云南中医学院(现云南中医药大学)副院长(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院长(2000年10月至2010年5月),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助理(挂职,1997年);昆明医科大学副校长(正校级)(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二级教授,云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从事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暨临床研究和疑难杂病的诊治,擅长诊治过敏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力主并研究中医和调思想与方法。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获省部级成果奖7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中英文论文90余篇、英文科技译文20多万字、主编或参编论著10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2003年)、《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验案集粹》(2012年)与《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医理探真验案集粹》(2014年)为其代表性专著 目录 导论 上篇 “和调”概要及其源流 第一章 中医和调思想概述 第一节 “和调”的基本词义 一、中医“和调”词义的肇端及实例 二、辞书注释及“和调”的语义 第二节 “和调”思想方法览要 一、基础与源泉 二、要义概述 三、主要特点 四、基本原理与依据 五、和调思想的应用 第三节 关于“和调”的其他认识 一、对“和”与“和调”的深度分析 二、和调思想与传统和法的关系 第二章 中医和调思想源流研究 第一节 传统哲学文化“和”思想的启迪与影响 一、天地之道的“和”思想 二、哲思之理的“和”思想 三、生命生存的“和”思想 四、修身养性的“和”思想 五、人文伦理的“和”思想 六、治国之道的“和”思想 七、社会安宁的“和”思想 第二节 中医“和”思想的形成及其标志 一、《黄帝内经》的奠基作用及贡献 二、《黄帝内经》关于中医“和”思想的论述及要义 三、《难经》关于中医“和”思想的论述及意义 第三节 中医“和法”及“和调”的形成与发展 一、“和法”的沿革概貌 二、“和法”的代表性医家及专著 三、历代医家对“和法”的专论 四、“和调”的主要脉络 第四节 “和”及“和法”的当代研究简况 一、综合认识 二、治则治法 三、方药研究 四、历代对“和法”的异议简析 中篇 “和调”的基本应用 第三章 以和调思想指导诊断 第一节 诊断应当辨别“和”关系及状态 一、诊断思想以“和”为要 二、依据“和”思想分析发病相关因素 三、诊断重在抓住“和”关系 第二节 从“和”的关系辨病因病机 一、失和病因病机的基本脉络 二、关键性的失和病机关系 三、失和病因病机关系归类 第三节 从“和”的关系辨病辨证 一、辨病中的和调思想方法 二、辨证中的和调思想 三、病证结合中的和调思想 四、辨适宜和调之病证 第四章 以“和调”统筹治疗 第一节 逐机而治和调为要 …… 下篇 “和调 ”思想诊治疑难病概览及举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