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孔子是中华文明史上名副其实的“至圣”,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儒家理念是主流价值观的典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塑造了中国人的灵魂,构建起民族的价值思想体系。我们大家都应该将孔子作为观察、分析、效法的榜样。 白平教授精于古代汉语和训诂校勘,其注释简明扼要而别具一格;其白话译文字斟句酌而畅达易读;其解读基于多年研究和体悟,融会各家,与时偕行,尤见新义。作者善于紧扣日常人情物理,还原孔子言语行事片断的可能语境,通过生活事例、心理逻辑,让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格言、名句,以及哲学命题有了更真切而鲜活的理解,促人慎思明辨、向上好学,懂得为人处世的底线伦理和理想境界。 序言 孔子带过不少学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 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教过三千 学生,这当然是十分夸大的说法,但说他有十数 位或数十位出色弟子,还是可以相信的。 孔子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学生们大都对他佩 服得五体投地,将他说的话视为金科玉律。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 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 诸绅。”将“言忠信,行笃敬”写在绅上,这是 要作为座右铭,随时用来警醒自己。 《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则文字说明,学生们将孔子的话视为金口 玉言,是真理之源泉。孔子负责生产,他们专事 贩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揭示了孔 门师徒间存在的这一事实。孔子则将自己和天类 比,说明他作为圣人的底气也是很足的。 学生们常向孔子请教问题,实际上是来掏他 的口袋,使他这台真理的机器处在输出状态。他 的回答很精辟,学生们自然很珍视,往往事后会 将问答的情况记录下来,“子张书诸绅”就更为 典型。另外,孔子平时的言行经历,学生们认为 有价值,自然也会记录下来。学生们还往往会将 自己问到的内容互相交流,或者是向自己的学生 (孔子的再传弟子)们讲述。 孔子去世后,学生们发起了一个行动,就是 将每人手里积攒的孔子言行记录和自己的请教记 录汇集为一编。再后来,孔子的再传弟子们继续 充实此编,增入了他们本师的言行记录,等等。 经过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的记录,《论语》一 书就诞生了。《汉书·艺文志》:“《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 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 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 说。” 《论语》的内容来自孔门两代弟子,不同于 《周易》《尚书》《诗经》等官书,它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私家著作。 按照班固的叙述,“论语”的含义是“编撰 起来的(孔门)言语”。“论”的词义是“编撰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太史,无忘吾 所欲论著矣……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 ,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余为太史而 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这段文字中用到三 个“论”,词义都是“编撰”。 “论”字的本义是“议论”,《说文解字》 :“论,议也。从言,侖声。”但“论语”的“ 论”在这里不读去声,读为平声“lún”,则是 假借,其本字当是“侖”。《说文解字》:“侖 ,思也。从亼、从册。”段玉裁注:“聚集简册 ,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所谓“聚集简册” ,就是“编撰”的意思。 《论语》一书,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一是 孔子平时的一些言语,弟子平时的一些言语;二 是孔子与弟子及他人的一些对话,弟子之间或弟 子与他人的一些对话;三是孔子及弟子们的一些 行为表现,先圣先贤的一些嘉言懿行。 孔子教学生,其科目为礼、乐、射、御、书 、数。有人说《论语》是学生的课堂笔记,这当 然不符合事实。《论语》体现的,大都是课外的 师生交流、学生侧面的观察记录,可以算作一种 课外的与教学有关的活动。 《论语》翔实地体现了孔门“修己”和“治 人”的价值观,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中国社会的 第一部私家著作,它与后来发展成熟的书籍比较 ,自然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例如其内容编排 ,往往只是凌杂地抄撮在一起,逻辑上的以类相 从就做得不好。读者要了解儒家在某一问题上的 基本观点时,需要将书中散置的材料全都利用起 来,充分利用事理规则,进行一番类似“拼图” 的作业,才能获其全貌。 由于《论语》提供的往往是片段的言语记录 ,读者在读取时,往往还得有全语境复原的意识 和能力,有通过局部而推知整体的能力,有透过 只言片语而推知完整意旨的能力,否则就不能做 到准确地理解。 儒家崇尚修己,通过修己而迈向“君子”的 目标。“君子”就是事事都很优秀的完人,是人 们进步的极限,它是一种相对的存在,人们只能 无限地向它接近,不可能最终达到。《论语》一 书所展现的,就是君子言行的种种案例。通过这 些案例,读者可以推导出君子的宏观与微观的标 准,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论语》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是科举考试的出题范 围,古代文人们无不背诵如流,深钻细研。宋代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 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盖亦少陵之说也。 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应,对曰:‘臣平生 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 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普之相业固未能无愧于 《论语》,而其言则天下之至言也。”这就是“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来源。其实 精彩页 【解读】 人通过学习而进步,进步的结果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人大体上分为愚人、常人、贤人、圣人四个级差。 人的天性好逸恶劳,学习本身是令人厌烦的事情。对于学习的厌烦心理,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而不断改变,改变的契机就是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而知识和技能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内容,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欲求。当人们看到学习的前景并得到学习的回报之后,其学习的厌烦情绪就会逐步被克服,变得主动起来。 物质欲求是人类最为普遍和初级的欲求,而精神欲求则是人类较为高级的欲求。愚人、常人、贤人、圣人的分野是其价值观的不同,做人所达到的层次越高,其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强烈,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高。 学习是块试金石,层次越低的人,其学习越是表现出被动。孔子是通过学习而进步到圣人层级的人,所以才能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体会。不过,圣、愚都是相对而言的,学习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并不专属于圣贤,普通人有时也可以获得这样的感受,只是相对较少而已。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终身担当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孔子终身都在学习,也终身都在教人。教师当得好不好,可以用学生作为检验的尺度。拥有的学生越多,其质量越好,就说明这个教师达到的层级越高。孔子办的是私学,学生对他有选择的权利,都是自动投奔而来的。他的学生有本地的,也有来自远方各诸侯国的,甚至有父子两代人都以他为师的。孔子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十分可观,证明他是一位成功的教师。 当一名快乐的学生不容易,当一名快乐的教师就更不容易了。有些滥竽充数的教师,往往对知识、课堂、学生怀有潜在的恐惧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况是很少的。 “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学生从遥远的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求学,这当然是对一个教师最高的肯定和奖赏,也是一种做人成功的验证。教师的幸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经常有孺子可教的欣慰。教师的不幸就是经常对学生有朽木不可雕的感慨。孔子看到了自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社会反应,他当然是“不亦乐乎”了。 凡是有才学的人,往往都会有程度不同的怀才不遇之感,孔子也不能免俗。社会状况复杂,不可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们有牢骚和发牢骚都是正常的,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沉溺在这样的情绪之中,往往会见解偏执,心理压抑,甚至发展成一种精神疾病。 面对“人不知”的现象,孔子的应对方案有三条:一是大度而不在意,一是想办法让人理解自己,一是增加自己的才能,从而最终获得承认。 “人不知而不愠”,并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这种素养是长期磨炼的结果,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是见解升华的结果。所谓“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君子气度,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和见解的支撑才能实现。当一个人进步到高层级的时候,对于别人的不理解自然会表现出包容、谅解和同情。所谓“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首章的这三句话,看似平淡,均为常理,但却是孔子站在圣人的高度讲出来的人生体验,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如果有人能做到终身以学为乐,以不学为忧,那他将会进步到什么状况?实际上大部分人往往是一出校门就停止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了。如果有人修德讲学,别人都从四面八方跑来拜他为师,那么这个人达到的层级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有人达到了责人宽、责己严的修养境界,真正从内心里视众人为赤子,这还不是个值得尊敬的君子吗?如此高尚的人,人们眼里能看到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