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凝结,是我国各族人民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处,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引导人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有效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性质和实践要求作出多维度论证,深刻辨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区别,澄清了人们对一些概念的模糊认识,其基本观点对人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性质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常荆莎,女,1963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地质大学法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教育与研究工作。在《经济纵横》《当代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译著10余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地市级科研课题多项。 目录 导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本质体现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三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性质的重要意义 上编 国家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 第一章 富强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 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提出的依据 二 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三 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第二章 两种民主价值观的内涵、本质及发展趋势 一 两种民主价值观的词源内涵 二 两种民主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三 两种民主价值观的实践效用和发展趋势 四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实践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及践行思考 一 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渊源 二 创建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 三 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模式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育和践行文明价值观的思考 第四章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要求 一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二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 三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实践基础 中编 社会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第五章 自由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 一 两种自由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分野 二 两种自由价值观的主体差异 三 两种自由价值观的最终目标之别 第六章 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及践行原则 一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形成根源及本质特征 二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三 践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第七章 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历史溯源及超越 一 中国传统的社会公正思想 二 西方社会公正思想的产生及历史发展 三 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四 马克思主义公正价值观对西方资产阶级公正价值观的历史超越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本质逻辑 一 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根本内涵 二 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 三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着力点 下编 公民价值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基石 第九章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 在历史发展与现实运动中理解爱国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二 在中西两种制度比较中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三 用爱国价值观引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十章 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新时代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三 以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引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特质及其实现 一 诚信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二 诚信的维护及动态发展 三 社会主义诚信的超越 四 新时代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践行 五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诚信强起来的途径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及培育思考 一 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友善价值观追溯 二 马克思主义的友善价值观及其在我国的价值实践 三 两种友善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本质区别 四 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逻辑路径 后记 序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当代中国精神的本质体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出发提出的重大战 略任务。核心价值观对一个 社会和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它决定着国家意识形 态的导向和核心,从深层次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 值取向。深刻把握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 大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姓“社”本是不争的 事实,但由于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12个概念具有高度 概括性,其中多个概念在文 字上与西方的表述相同,由 此引起了一些误解和异议, 如有的人认为价值观没有社 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12个概念没有反映出 “社会主义”根本性质,这些 错误认识在群众中已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因此,从理论 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的视角,阐明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实践要 求,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 区别,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 要课题。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高度凝练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 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体 系,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 同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 值追求、价值原则等起着引 领作用。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 一规定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在我国思想领域引 领社会共识的思想基础。党 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方向,明确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社会思 潮、凝聚社会共识中的统领 地位。报告在“扎实推进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 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 设”,其中首次在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高度概 括和抽象的基础上,提炼出 了简明通俗的12个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概念,并把积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 一,实际明确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指导关系。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 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意见》,深刻阐释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 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一 阐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直接指导地位,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 容实际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12个概念的根本性质 作出了界定,如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 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作出了根本性质的规定,也 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等八个概念,是从马 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凝练 出来的。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等公民层面的价值准 则,凝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时代 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其根 本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 之一,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并 再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作为贯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之一。 …… 其次,深入研究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是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核心 精神体系,价值观就是精神 体系中最深层的内核。核心 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 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 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 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 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 实力的灵魂,一方面在于它 决定着文化选择的价值标准 。它决定了一个民族、国家 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和文 化选择,体现着一个社会评 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同 时它也对公民个人评判是非 、善恶的标准产生重要的引 导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价 值观对文化的性质和影响力 起着决定性作用。一种文化 有无影响力以及影响力的大 小,归根结底取决于这种文 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是否符合 社会发展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