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生命哲学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日)岸见一郎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由五章组成,分别为“丧失的勇气”“找回勇气”“衰老与疾病”“死亡”和“生存的勇气”。在书中,作者不仅论述了某些容易挫伤我们的勇气的事情及勇气受挫后我们的典型表现,而且分析了极具参考意义的思维方法,展示了鼓励、建立自信、避开赏罚教育、恰当评价、调整期待、视他人为同伴等做法的重要性,论述了如何找回“生存的勇气”,重拾“生存的乐趣”,乐享“生存的喜悦”。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要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勇敢面对人生课题,保持既不过于悲观也不过于乐观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摆脱属性化与保持自立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书中作者强调了人们要适度重视身体发出的声音与呼吁,坦然接受衰老甚至是生病状态,克服死亡恐惧,与自己的内心和解,随时随地保持自由的精神。作者也鼓励我们既要懂得“活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不过度为明日之事扣忧,又要树立理想与目标,保持对未来的期待、对生活的热情。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完成博士课程之后退学。除了专攻哲学外,从1989年开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发表多篇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相关著作,并从事演讲活动,同时还在医院精神科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目前为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咨询师及顾问。译著有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被讨厌的勇气》等多部作品。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丧失的勇气
生存的勇气
鼓励
作为鼓励的治疗和育儿
勇气受挫时
丧失自信
赏罚教育的影响
害怕评价
人生并不单单只有舒适面
因为期待过高而容易对人生失望
对他人期待过高者
刻意营造优越感者
视他人为敌者
第2章 找回勇气
获得勇气
摆脱属性化
自立需要勇气
保持现状就可以吗
关于责任
认可自己的价值
化缺点为优点
与他人的关系
人无法独自生存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自我中心主义
整体的一部分
给予和获得
他人是同伴
与他人协作
哪个都不能缺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首先要量力而行
面对困难课题
重视课题达成与重视人际关系
保持平等
信赖
康复途中的患者之梦
乐观主义
第3章 衰老与疾病
衰老
接受疾病
当身体变成他者之时
心灵生病时
身体发出的声音
从疾病中康复过来
生病的意义—活在当下
自由的精神
第4章 死亡
死亡
伪死亡问题
即便并不常常意识到
勿将死亡无效化
克服死亡恐惧
流传后世
好好活着
第5章 生存的勇气
生存的喜悦
时刻准备着
双重性
改善世界
超越的勇气
从容地活着
后记
序言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
中列举出的综合失调症案例
中,患者完全丧失了“生存
的勇气”,但其与阿德勒谈
话期间,慢慢又找回了那种
勇气,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究竟何谓生存的勇气
,人是怎样丧失这种勇气的
,又如何能够找回这种丧失
的勇气,我将在本书中对以
上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坦率地讲,人在一生中
会遇到一些必须面对的课题
,而在这些无法回避的课题
面前却想要选择逃避,这就
是缺乏勇气。这些课题包括
工作的课题、交友的课题、
爱的课题等。通常来说,人
不工作就没法生存下去。因
此,人必须掌握工作程序,
并努力构建与同事或顾客等
的人际关系。此外,在非工
作场合,人也无法回避与他
人进行私人交涉或亲密交往
这一意义上的交友的课题。
还有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或者
男女之间的交往等爱的课题
。这比前面的交友的课题具
有更近的人际关系距离,构
筑这类关系也并不容易。也
许很少有人会感觉这些课题
很困难。但是,在人生的任
何一个阶段,面对任何课题
,都从未犹豫不决或想过要
逃避的人恐怕也没有吧。至
少,人在面对一些课题的时
候,会缺乏勇气,也就是生
存的勇气。
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要
教给大家如何去鼓励他人,
而是希望读者朋友能借此获
得更大的生存的勇气。就像
马上要看到的一样,人无法
离开他人独自生存。有时看
到自己身边的人勇气受挫,
或许也想要尽力为其提供帮
助。但是,即使在那样的场
合下,如果自身没有勇气,
也无法去鼓励他人。在那种
情况下,或许也没有余力去
帮助他人。然而,如果自己
曾经因为同样的事情受挫、
苦恼,而今却摆脱了困境,
重新站了起来,能够将这一
点展示出来,其本身就已经
带给身陷问题旋涡中的人勇
气了。阿德勒说,勇气只能
从自身具有勇气的人那里学
到。勇气和怯懦都会传染。
自己具备勇气是能够帮助他
人获得勇气的出发点的。
因此,想要去帮助他人
者也要首先反思一下自己。
这种反思并不仅限于在你有
什么大问题的时候。被建议
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常常会
听到我说没什么大问题。那
种时候我会对他们说,即便
现在没有生病,也能够借助
心理咨询变得更加健康。阿
德勒说,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希望读者朋友们也抱着这
样的想法去阅读本书。
自不必说,勇气仅仅停
留在思考还远远不够。因为
我们并不是仅仅下决心要鼓
起勇气就能够获得勇气。例
如,这就跟想要学摄影的人
无论读多少有关摄影的书,
也不会学会摄影一样。无论
再怎么想要拍出好照片,单
单只是幻想的话,是无法拍
出好照片的。
哲学或由其派生出来的
心理学方面的书也是一样。
我们即便明白其中的内容也
没有太大意义。不过,就现
在的状况来讲,如果想要获
得勇气,首先要了解何谓勇
气,这的确是有意义的。
经历对于学习某些事情
是有效的。但是,即便经历
过某些事,也并不一定就能
从中学到东西。重要的不是
经历了什么,而是从经历中
学到了什么。与其说是经历
“教给”了我们什么,不如说
是我们“通过”经历或以经历
为“契机”学习到了什么。
可是,即便去实践,如
果仅仅如此的话也很难学会
,且常常会徒劳无益。我将
在后面会详细分析阿德勒心
理学的“生活方式”。阿德勒
将人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称
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虽说
是由自己选择的,但并不容
易改变。打个比喻的话,生
活方式就好比是一副眼镜,
只要人们不换掉这副眼镜,
无论再怎么去体验,也依然
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
待那种体验。
在本书中,我想提出一
个有助于大家独立思考和独
立生存的指南。当然,我也
知道,这并不会像一投入钱
就会有清凉饮料从自动售货
机里出来一样,能够简单地
得出答案。遗憾的是,它也
不可能像电视上的具有特异
功能的人那样对个人的人生
断然给出指示性答案。倘若
那样的人被大受赞赏,就意
味着也有很多人认为其很好
,但我认为人生是自己的,
恐怕并不能那么轻易地接受
被给予的答案。
导语
《被讨厌的勇气》的原点,“勇气”系列陆续上市,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
人生有限,但足以活出价值;独立思考和独立生存的指南。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一些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在这些无法回避的课题面前却想要选择逃避,这就是缺乏勇气。究竟何谓生存的勇气,人是怎样丧失这种勇气的,又如何能够找回这种丧失的勇气,岸见一郎将在本书中对以上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人之所以不去改变生活方式,是因为在不断地下决心不改变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后记
2006年4月的一个早上,
我因呼吸困难而从睡梦中醒
来。觉察到情况不妙的我被
急救车拉到医院后被诊断为
心肌梗死。幸好捡回了一条
命。一年后,我的冠状动脉
仍然有无法进行导管治疗的
狭窄处,于是我便接受了冠
状动脉搭桥手术。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一样
,当时我就有一种“尽管如
此,也还是感觉这么突然…
…”的感觉。虽然知道总有
一天会死去,但我还是觉得
死亡是一件极其凄凉的事情
。那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
出一些事情。当时,虽然已
经完成了我的第三本著作《
读懂阿德勒》的校对工作,
但尚未出版。我觉得自己如
果无法看到书的最终出版的
话,那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情。并且,与此相关联,我
还想起了与当时的我同年龄
时便死在狱中的哲学家三木
清的下面这段话:“对于没
有任何执着信仰的空虚心灵
来说,死亡或许是一件相当
难以接受的可怕之事。内心
有执着信仰的人不会真正死
去,其实就是说,因为有执
着信仰,所以便能够坦然面
对死亡。有着执着信仰的人
死后都有自己的归宿。因此
,所谓对死亡做好准备就是
指找到自己执着信仰的事物
。倘若有真正热爱的事物,
那就会将自己导向永生。”
以前好几次读到这里的
时候,我都不怎么喜欢三木
清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但
在自己患病之后却觉得他说
得非常有道理。虽然与苏格
拉底所主张的“必须死得宁
静而安详”那样的心境还是
有些距离,但当我认识到不
必为有所执着而感到惭愧时
,心情竟然不可思议地平静
下来。并且,我还想到了阿
德勒也是因心肌梗死而病倒
,在被救护车拉往医院的途
中去世,而他在病倒之前因
为挂念失踪后不明去向的女
儿瓦伦蒂娜而经常夜不能寐

我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
。在病床上完成了自己一直
挂念着的“执着”之一——《
读懂阿德勒》的二次校对,
该书在我出院后不久便出版
了。本书则相当于《读懂阿
德勒》的续作。特别是编辑
希望我在本书的最后两章详
细论述一下“勇气”的问题,
于是我便如文中所讲,借助
这个宝贵机会,根据自己于
生死边缘徘徊了一次的体验
,对阿德勒所说的生存的勇
气进行了重新考察。
但是,我在本书中所写
的内容倒也并非因为经历了
生病体验而有重大变化。即
便如此,就像本书中描述的
那样,我也确实有一些生病
之前看不到的或者生病之后
体会更深刻的事情。我很想
将自己的这些体会和感悟分
享给大家。
或许也有人会因一本关
于“勇气”的书在大谈疾病或
死亡问题而感到不可思议,
但疾病或死亡并非与生遥遥
相对,而是隐藏于生之中。
并且,就像本书中所表明的
一样,一个人应对疾病或死
亡问题的态度与其应对其他
人生课题时的态度基本相同
。我们完全可以将一个人应
对疾病或死亡问题的方式视
为其致力人生课题时的典型
事例。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聚
焦于人要面对且无法回避的
人际关系问题。就像文中也
已经论述到的一样,我无法
写出那种道德指南式的书,
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什么时
候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倒
不是因为我没有写作能力,
而是因为我觉得阿德勒应该
不准我写那样的书。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众多
朋友的帮助。
本书要特别献给救了我
一命的公立南丹医院、京都
第一红十字医院的医疗人员
,尤其是京都第一红十字医
院心血管外科的中岛昌道医
生、循环器科的冈田隆医生
。中岛昌道医生虽然每天都
要处理很多责任重大的工作
,但正如本书中所见,他是
一位洋溢着生存的喜悦的人
,给了心情容易沉重的我很
大的勇气。冈田隆医生在我
因心肌梗死住院时对当时情
绪低落的我说:“多写一些
书吧!书会留存下去。”这
为我出院后的人生指明了方
向。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时,
如果不是冈田隆先生在值班
,或许我就没命了。
当然,我依然要感谢为
我提供出版机会的市村敏明
先生。
岸见一郎
精彩页
生存的勇气
阿德勒引证的一位再次找到生存的勇气的男性患者,并不是一开始就与阿德勒建立起了良好关系。他在三年前被其他医生告知自己不可能被治愈。这种被拒绝未必是就其疾病本身而言的。这位男性自小时候起便累积了很多不被人接纳的体验,因此,他便坚信在之后的人生中自己也会被所有人拒绝。对此,阿德勒解释说:“他从小便认为那是自己的命运。”但是,这样的事情绝不是“命运”。倘若果真像这位男性所言,被人拒绝是一种命运的话,也许之后他也会一直经历相同的事情。
这个人也许认为在阿德勒这里自己也会受到同样的对待。在长达三个月的治疗期间,他在阿德勒面前一直保持沉默。阿德勒在这期间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与之接触的呢?由于阿德勒对此什么也没有讲,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去想象。恐怕阿德勒自己并不是同样保持沉默,而是在治疗期间坚持不断地对其讲话吧。如果用阿德勒的话讲,那也许就是在用“友好的态度”去对待。
但是,这名患者却不一样。阿德勒说他的沉默以及与之相似的行为“表明了一种反抗性的倾向”。最终,他竟然殴打了阿德勒。这绝非疾病使然。接受心理辅导的人即便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而是以消极的形式进行反抗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就像后面我们将要看到的一样,倘若不是说些“你没有错”(我称之为免罪心理辅导那样的心理咨询)或者不以单单消除症状为目标之类的话,而是去关注生活方式本身并最终致力于改善生活方式本身的心理咨询,都势必会具有一定的严厉性,患者有时恐怕无法毫无抵触地欣然接受。
当这位男性患者殴打阿德勒的时候,阿德勒决心不加抵抗。阿德勒并不是建议大家在这种时候绝不可以去抵抗,而是在与这个人的关系中最好不要抵抗。这个人想要去殴打阿德勒的时候,被玻璃割伤了。阿德勒还为其包扎受伤流血的手。有一张阿德勒为一名女孩治疗的照片被保存了下来。我想象着认为对于这位男性,阿德勒或许也像对待那名女孩一样温和地为他包扎。那么,他在接受阿德勒的治疗期间又是怎样的呢?也许他会因为出血而不安,但更多的或许是对自己明明打了阿德勒但其却毫不抵抗这件事大感困惑吧!
阿德勒对这位男性说:“怎么样?咱们两个人要怎么做才能顺利地为你治疗呢?”
在这里,阿德勒并没有说“由我”来做什么,也没有说让患者做什么,这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他问的是“咱们两个人”要怎么做才好。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明明之前深信自己会经常遭人拒绝,但倘若经历一次不被拒绝的事件,那我们肯定会从中受到影响。这样的事情或许会被看成是偶然的或者是例外的。而且,也许我们还会采取一些行为以便重新确立自己会被拒绝这一想法。在阿德勒与这位男性之间的关系中,殴打这一行为就相当于此。关于经历,阿德勒说了下面这样的话。
“人会倾注个人独自的感情去‘制造’经历,这表明人如何使用经历全由自己来决定。” 人的经历并不单单是被动性的存在。他亲自“制造”了一些经历,以便确认自己不会被人接纳这一想法。倘若经历能够成功改变那个人对他人的看法,在之后的人生中,那个人也有可能会制造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经历。但是,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虽说是人自己决定并选择了生活方式,但长年累月,那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无论什么样的经历,人都会想方设法在自己决定的这个框架中对其加以解释。并且,多数人即便是知道已经养成的生活方式会给自己带来不方便和不自由,但依然不会去改变它。因为,如果选择与之前不同的生活方式,马上就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了。也可以说,人之所以不去改变生活方式,是因为在不断地下决心不改变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如果停止不改变生活方式的决心,也许我们就能够改变。但是,仅仅有这种决心还不够。因为人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关于这一点,阿德勒给出了具体性的建议,我在后面会对其加以介绍。或者,也许还会有人根本不知道有其他生活方式存在的情况。我认为似乎有很多人相信其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感觉和想法。
尽管如此,人有时还是会通过治疗或心理咨询而发生变化。怎么做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后面要讲的内容。
P3-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