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课题从设计之初,作者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延续和拓展主流文献提供的多样性视角;如何运用主流文献所提供的研究视角将中国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解释清楚;现有的经济文献能否很好地解释我国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互动发展中的一般规律性与转轨过程中的特殊性。本书力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过对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相关案例分析,对以前的研究文献做一个扩展。本书立足于我国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大量史实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与抽象。
现代金融体系的塑造是以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培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演变为基础,对我国金融体系效率递增的分析离不开对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成长过程、功能发挥与其相互关系的讨论。本书针对目前理论研究在对金融中介和对金融市场的分析上偏向于一方的不足,立足于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互动发展的新视角,系统梳理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注重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内在协调统,总结归纳了我国金融体系变革的过程,深入地揭示了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制度演变的内在规律,探讨了我国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功能演进、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取向等问题。
导论
O.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O.2 本书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0.3 基本结论与主要观点
第1章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1.1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
1.2 金融功能视角下的不同金融体系格局
1.3 市场融资与中介融资:基于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察
1.4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互动发展与金融功能的深化
1.5 金融中介的“非中介化”与金融市场交易的“中介化”趋势
第2章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转轨的分析视角
2.1 渐进转轨与市场化规则的确立
2.2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构架现代金融运行的平台
2.3 政府、市场与金融体系
2.4 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优化
第3章 现代金融体系的初步构建:中介与市场发展的几个侧面
3.1 银行体系的确立(1978—1984年)
3.2 市场体系的逐步确立(1981—1991年)
3.3 经济转轨、后发优势与金融发展
第4章 金融中介与市场互动发展:早期自然混业状态
4.1 银行业的发展(1984—1994年)
4.2 混业的初步发展(1991—1994年)
4.3 金融体系的发展:功能与制度结构
第5章 金融中介、市场功能的重新定位:金融秩序混乱中的审慎限制
5.1 分业发展(1995—1998年)
5.2 我国金融体系的演进:机制、路径与绩效
第6章 金融中介与市场互动发展:市场化效应与金融稳定
6.1 有限混业的发展(1999—2004年)
6.2 金融发展的逻辑与内在矛盾:效率与风险
6.3 关于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学术观点争论
6.4 金融监管的理论发展与我国的实践
第7章 金融体系的制度非均衡与民营银行的发展
7.1 制度非均衡与制度变迁的逻辑关系
7.2 民营银行发展的必要性
7.3 民营银行发展的可行性
7.4 发展民营银行两条路径的相机抉择
7.5 完善民营银行的制度基础设施
第8章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互动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选择
8.1 互动发展与金融创新
8.2 互动发展与公司治理
8.3 互动发展与金融稳定
8.4 互动发展、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