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见证(77\78)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共收录68位1977、78级交大校友的口述回忆,再现校友入读交大、学成报国、拼搏事业的人生画卷,展现了这一代交大校友的家国情怀。当年生活的很多细节均为首次披露。这些口述文章既是展现1977、78级交大学子人生历程的鲜活资料,也是那个时代交大精神内核的有力彰显,凸显了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目录
唐功杰 男儿须读五车书
刘宇陆 在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
胡可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连 琏 勤勉诚信,保持初心
沈志平 困难即机遇
祝伟敏 流体力学与外交的关系
邓 辉 我一直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
张世民 陪伴母校三十年
华建文 追逐风云轶事
时殷平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林 明 点亮天空之眼
须 雷 劳谦虚己,不负厚望
陈强努 位卑未敢忘忧国
沈宁宁 交大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张 超 交大给我最好的准备
陈 桦 超越自己,追求卓越
王 云 扎根边陲,青春无悔
徐 青 以身许国终不悔
张闵庆 领航盾构,不负使命
李学平 岁月不老,情谊长存
毕 奇 生有涯,知无涯
邵开文 母校栽培,受益终身
冯大淦 博学审问,慎思笃行
李晶生 原则之于人生,如舵之于船
袁继烈 人生函数,在此连续并可导
焦李成 不问冷热,只问付出
薛小林 学海无涯,创业无界
张国钧 同砚情谊,地久天长
黄元庚 饮水思源,不忘来路
王益民 益智强身,民生在勤
滕乐天 弹指一挥间,“触电”四十载
林 建 我的青春纪念册
吴涵渠 我理解的中国梦
袁 怡 我的梦想校园,我的挑战人生
韩 军 笃行不倦报师恩
丁文江 是金子总会发光
龙晋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张厥樑 交大情结,伴随一生
沈钦硕 赤子之心永在
王玉琮 学习没有捷径
姚 忻 从交大木工到交大教授
李 箭 敬爱吾师,追慕吾校
周 浪 心系家国勤耕耘
李 铮 数学名师的成就之路
程 明 陈景润的故事激励了我
胡继善 十五岁少年和他的数学梦
李廷伟 通时达变,不囿于物
徐忠德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杨立友 知识照亮未来
唐德明 四十载创业中国“芯”
王军安 我最看重知识和诚信
张引芳 幸运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马国华 农业永远是朝阳产业
陆文玉 快意人生,乘兴而行
姜格宁 世界名刀的妙手雄心
毛建平 从“赤脚医生”到医学专家
郑 捷 打造医学前沿的“工匠”
周 梁 我的心在中国
朱 铭 潜心影像卅六载,坚守平凡亦平凡
黄淇敏 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易 静 我不曾辜负青春
冯希平 唯有薪火相传,方成燎原之势
李定国 以梦为马,莫负韶华
钱关祥 我和二医的一生情缘
高 文 有幸与改革同行
谭江平 翩翩柳叶,寄我专情
陈其民 深耕儿外,匠心为医
朱光华 “三心”情怀,守护儿童健康
后记
序言
1977年,注定是不平
凡的一年。邓小平同志主
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
谈会,以政治家的高瞻远
瞩,果断决策恢复高考。
尘封11年的高考大门再度
开启,这犹如一声春雷,
唤醒了一代青年,赋予了
他们通过公平竞争接受高
等教育的梦想,奏响了改
革开放的序曲。
为尽快填补我国科学
技术队伍的人才断层,上
海交大在招生之初就下定
决心要尽可能招收有更好
学习基础的青年进入学校
深造。秉持“有成分论,
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
现”的原则,学校大胆冲
破“唯成分论”思维的羁绊
,打破常规,选拔杰出人
才,录取出身“反革命”家
庭的中学老师糜解为恢复
高考后第一届应用数学系
研究生,这在当时是一件
石破天惊的大事,引起了
极大的社会反响,让因“
家庭成分不好”而升学有
困难的青年由此看到了学
习成才、报效祖国的希望

1977、78级的同学来
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
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32岁
,最小的只有15岁,在那
个物质匮乏、依赖配给的
年代,他们如饥似渴、焚
膏继晷地学习新知识,喊
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
华”的时代宣言。他们每
周学习90余小时,依然觉
得时间不够用,食堂窗口
前排队的那么一点儿时间
也要掏出随身携带的外语
单词本;他们执着于每一
个问题,下课铃一响便一
拥而上向老师提问,绝不
放过一个疑问……他们珍
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在学习上都较着劲儿,“
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的
信念深深扎根在那一代人
的心里。
蛰伏了整整11年,老
师们也恨不得将毕生所思
所想所学全都传授给学生
。校长上讲台为研究生授
课,学校的系级干部也有
三分之二的时间参加学校
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工作。
甚至许多双鬓斑白的老教
师不顾年事已高,主动回
到学校,提建议、谈设想
,表示要上教学科研第一
线,把有生之年献给教育
事业。没有课本,老师就
自编讲义、油印教材;教
室里没有空调和暖气,夏
天闷热难当,冬天犹如冰
窟,但是老师们却丝毫没
有怨言,讲授、板书、答
疑、实验,无不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
学生们只争朝夕、刻
苦攻读,老师们满腔热情
、勤勉授课。改革开放初
期的交大师生靠着自己的
努力,再度深刻地诠释了
“门槛高、基础厚、要求
严”的“老交大传统”。
四十载栉风沐雨历尽
沧桑,四十载春华秋实尽
付轩辕。1977、78级学
子靠着勤奋与努力摆脱了
历史的泥淖,将梦想埋种
在饮水思源碑下。他们求
实学、务实事,把热血青
春奉献给祖国的繁荣富强
。他们不但改变了自己的
命运,也成为中国四十年
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
者和弄潮儿。而他们的感
人事迹、人格风范和家国
情怀,已潜移默化地融聚
成交大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是传承交大精神、文化
和激励后辈青年学子的宝
贵资源。什么是大学的记
忆?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生
动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思想
风采;什么是大学的传统
?就是通过一代一代的莘
莘学子奋发努力积攒起来
的精神底蕴。曾经他们以
母校为荣,如今母校以他
们为荣,百廿年文化积淀
的交通大学,正和她的学
子们向着这个伟大国家的
美好未来不断奋进。
本书精心采撷了68位
1977、78级校友的口述
回忆。在他们当中,既有
独当一面负责重大项目的
工程师,也有扎根西部助
力脱贫攻坚的基层工作者
,既有引领中国经济向前
发展的行业领袖,也有肩
负中国未来教育使命的杏
坛学者。他们以朴实而又
真挚的语言,为我们讲述
了那段热情似火、慷慨弦
歌的岁月,再现了那段刻
骨铭心的壮丽青春和波澜
壮阔的时代图卷。我们看
到,百廿年来,交大精神
在学子的血液中澎湃流淌
,交大学子将交大精神的
内涵深刻演绎并再度升华
,为改革开放、繁荣富强
的篇章书写下深情的告白

我们相信此书的出版
将以一种人文记忆的特别
方式增进全校师生、校友
以及社会各界对1977、
78级校友及其时代的认识
,引领我们以老一代校友
为榜样,继承交大饮水思
源、爱国荣校的传统,接
过改革创新、科技强国的
火炬,为振兴中华、造福
人类贡献智慧和力量。
导语
1977、78级学子靠着勤奋与努力摆脱了历史的泥淖,将梦想埋种在饮水思源碑下。他们求实学、务实事,把热血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弄潮儿。而他们的感人事迹、人格风范和家国情怀,已潜移默化地融聚成交大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传承交大精神、文化和激励后辈青年学子的宝贵资源。
后记
2018年,值新中国改
革开放40周年,上海交通
大学1977、78级校友入
学40周年之际,校友们决
定成立“1977、78级校友
入学40周年返校活动”校
友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
“校友筹备委员会”),由
张世民担任主任,张伟、
陈进、王维理担任副主任
,张伟同时兼任秘书长,
由朱红国、许建文、钟建
国担任后勤组组长,由高
捷、顾一众担任联络组组
长,由陈进、杨扬担任宣
传组组长,由王维理、张
伟、朱小燕担任活动组组
长。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
统筹领导下,“校友筹备
委员会”与学校相关部门
一起联合发起了“1977、
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返
校系列活动”。作为系列
活动的一部分,我们决定
访谈1977、78级校友,
留下口述记录,成为永远
的记忆。2020年,《见
证·77/78》正式出版。
本书鲜活细腻地展示了改
革开放后交大第一批毕业
校友的求学往事、精神特
质和社会成就,凸显了交
通大学与国家崛起、民族
复兴同呼吸、共命运的使
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在学校的指导要求与
统一部署下,校友总会办
公室联合校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档案馆(今档
案文博管理中心)、各院
系、“1977、78级校友入
学40周年返校活动”校友
筹备委员会,共同酝酿制
定访谈方案,通过班级推
荐采访人选,学院老师、
学生、校友共同组成口述
采访组。采访组依据每位
受访校友的现场录音,如
实、细致地记录,之后以
此为基础编写成口述初稿
,再经集体修改、校友本
人审阅,最终汇编成书。
本书共收录68位上海
交通大学1977、78级校
友的口述回忆,以第一人
称为叙述口吻,并按就读
时期的班级号排序。内容
侧重校友人读交大经历、
求学记忆、事业拼搏、社
会贡献,以及对祖国、母
校的情怀与寄语,当年生
活的很多细节首次披露,
这些资料既是展现1977
、78级学子人生历程的鲜
活资源,也是那个时代交
大精神内核的有力彰显。
此外,每篇口述力求做到
完整呈现、保留细节,可
读性强,以求更加贴近广
大读者。
本书的编撰出版得到
了学校相关部门的精心指
导和校友们的大力支持。
校友总会办公室、档案文
博管理中心承担全书的编
辑工作,陈方玺、孙萍负
责体例安排与统稿工作,
文字整理者有欧七斤、胡
端、漆姚敏、朱恺、章玲
苓、贾彦兴、徐骞、周晴
云、魏燕、邓柳、黄晓红
、蔡慧娟、顾盼、叶丹、
尹近近、陆小凡、刘晶晶
、薛婧贤、陈玉、张青、
尚建辉、谢婧等。校党委
宣传部(文明办)、船舶
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机
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
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
科学学院、物理与天文学
院、化学化工学院、农业
与生物学院、医学院等单
位鼎力支持,“1977、78
级校友入学40周年返校活
动,,校友筹备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本
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
劳动。我们在此致以诚挚
的谢意!
编撰时间有限,书中
内容难免挂一漏万,若有
不当不妥之处,衷心期盼
读者不吝指正。
主编张安胜
2020年9月
精彩页
功在平时,重在积累
我出生在大连,小时候喜欢读书。但上学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也就无缘实现正常进大学读书的梦想。记忆中看过一部朝鲜电影,叫作《炼钢工人》,里面的工程师在实验室拿着计算尺,那时很向往这样的工作。高中毕业后,我就随知青上山下乡到了湖北的一个山村。两年之后,我又在701所工作了两年。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有幸考上了交大。那时我22岁,正是现在大学生毕业的年龄。因为我父亲早年在大连造船厂工作,后来我又去了701所,这使得我从小生活的环境都与船舶相关,或是受之影响,所以我选择了交大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
我喜欢读书。没高考之前,很多人已经把书本抛下了,我因为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和上中学时所在班级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得以一直心系读书。别人觉得读书无用的时候,我们这群人还是努力学习,或找一些竞赛题目做,并以此为乐。所以如果没有前期一直学习的基础,在“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的短时间里突击复习,是无法有幸与交大结缘的。
师友风范,赤子情怀
在交大时,大家都很认真刻苦地读书。我们77级和78级两届,每个人都非常勤奋、用功。每天几乎就是三点一线:寝室、食堂、教室,大家非常珍惜学习机会。我们戴着交大的校徽,当年走在路上回头率是很高的,“啊!交大的。”我们听到后心里满是自豪感。
当年的任课老师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教“结构力学”的陈伯真老师,教“流体力学”的盛振邦老师,教“船舶设计原理”的林杰人老师,教“理论力学”的系主任吴善勤老师。
陈伯真老师的板书很漂亮,字写得漂亮、苍劲。他粉笔画结构力学的示意图不用尺子,随手画也横平竖直、有板有眼,大家学得轻松,兴致盎然。
盛振邦老师的逻辑性很强,讲台上的他风度翩翩,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很喜欢林杰人老师的“船舶设计原理”,或许是林老师讲台风范牵引我对船舶设计产生浓厚兴趣,那本教材的所有内容,当时可谓“烂熟于胸”。后来,我们毕业设计做了一个大连到烟台的双体客轮的方案设计,做得相对来说比较深入,型线图都画了,拿出来一整套方案设计图纸。这次毕业设计为我们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现在还记得吴善勤老师的高大身影,戴着深色眼镜,在讲台上演绎力学的奥秘。
范仲贤是我们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他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让我实实在在地经历了船舶设计的整个过程。我和谢金海同学做同一课题,每人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图纸都很厚,还有各种计算书,最后参加了毕业答辩。这个经历让我以后工作中无论接到什么项目,心里都很踏实,因为我已经完整地经历过普通船舶的设计过程。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9: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