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像传(修订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乔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鲁迅一生留下的照片一百多帧,记录他的人生轨迹和人际交往,展现个人风貌,凸显品格特行。而后人对这些照片的运用,也反映了鲁迅的影响、时代的变迁及意识形态的演进。本书按时间顺序和鲁迅一生游历所至地域分为五个部分,把照片放在突出的位置,文字紧密贴合照片,对照片的拍摄缘起、时间、地点、其中人物的经历及其与鲁迅的关系等做详细解读,使照片的背景更为清晰,让过去一些不太被人们注意的事件、人物呈现出来,更加立体、多彩地介绍鲁迅的人际关系,并且对以往文献中有关鲁迅照片的讹误、任意剪辑修补导致的形象失真、年代错误、人物张冠李戴等现象做了说明。
作者简介
黄乔生,著名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秘书长。主要著作有《自然与人生的盛宴》、《走进鲁迅世界》、《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鲁迅与胡风》等。他为写作此书,用五年时间来考察和整理相关史料,对发生在八道湾十一号内部的重大事件都做了详细的还原和分析。在还原历史真相上,堪称前所未有的详尽和具体。
目录
引言
一 日本
同乡会
断发照
挚友
弘文学院
被遗忘的人
阿利安人和震旦青年
解剖学
想象髭
退学
银行家
“拨伊铜钿!”
文术新宗
东京
二 杭州、绍兴
海归
“木瓜之役”
大禹陵
别出心裁
三 北京
佥事
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
京师图书馆
小说股
校友会
爱罗先珂
世界语
雅集
《阿Q正传》
唐朝的天空下
学潮
四 厦门、广州
教授
“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
“厦岛留别”
居中
多面,抑或动感
弟子和义子
五 上海
兄弟
演讲
景云深处
《良友》
书斋生活
回眸时看小於菟
邬其山
文艺漫谈会
知天命
《前哨》背后
平安照
木刻讲习会
北平五讲
萧伯纳
“比较文学”
蔡先生
健儿
胡愈之
“最近之鲁迅”/325毛衣照
活的中国
“吾友”
多疑
写真
如露复如电
避难
名流
对话
大陆新村
紧邻
改造
病中
《中国呼声》
绝唱
遗容和遗嘱
初版后记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图片目录
再版后记
序言
鲁迅的少年时代,照相
术已在中国流行。大都市且
不论,便是在鲁迅的家乡绍
兴这样的小城市里,照相也
非稀罕的物事了。鲁迅曾回
忆:
这是我每一经过,总须
流连赏玩的地方,但一年中
也不过经过四五回。大小长
短不同颜色不同的玻璃瓶,
又光滑又有刺的仙人掌,在
我都是珍奇的物事;还有挂
在壁上的框子里的照片:曾
大人,李大人,左中堂,鲍
军门。
照相馆为招徕生意用当
朝权贵的照片做广告,因为
当时人们对照相有抵触情绪
:有一种迷信,说人一照相
,精神就要被照去,所以运
气正好的时候,尤其不宜照
相。2当时的相片多是全身
像,因为半身像晦气,好似
被“腰斩”。鲁迅的老师寿镜
吾先生就特别讨厌照相,认
为这种东西是外国人用来骗
中国人钱的。
面对照相机这个舶来品
,人们既觉得新奇、神秘,
也心存疑惧。摄影师为拍摄
对象设计各种布景,拿捏各
样姿态,不明底细的顾客只
有服从照相馆和摄影师的安
排——自然是当时照相的常
态。不过,另一方面,诱惑
终究是难以抵挡的,因为拍
摄效果往往喜人,满足了人
们“留影”的愿望。
少年鲁迅虽没有留下一
张相片,但他的回忆文字显
示他对照相馆相当留意,观
察颇为细致。例如,关于照
相时使用的道具,鲁迅写道
:“旁边一张大茶几,上有
帽架,茶碗,水烟袋,花盆
,几下一个痰盂,以表明这
人的气管枝中有许多痰,总
须陆续吐出。”1这后一项让
人费解。本来照相之时,为
免有碍观瞻,应将痰盂撤除
,但这里却特意配置。推测
起来,大概是因为摆上它,
可以显出比随地吐痰文明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
鸿章(也就是鲁迅文章中说
的“李大人”)的一些照相,
如他出使日本时所摄照片,
椅子旁边就赫然安置一个痰
盂。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
代,中国国家领导人会见外
宾,它仍时常作为“道具”之
一,真可谓源远流长。
鲁迅文章还描写了当时
拍照的风尚:名士风流,大
拍“二我图”“求已图”;富贵
呆板,汲汲于儿孙满堂的“
全家福”。后一种风气,直
到今天也还没有消歇。
然而,鲁迅说得热闹,
却没有向读者提供实物——
他自己那败落的家庭难得如
此雅兴。
1933年,他的一位朋友
搜集了他青少年时代起发表
而未编入文集的作品,编为
《集外集》。鲁迅在序言中
写道:
霁云先生竟抄下了这么
一大堆,连三十多年前的时
文,十多年前的新诗,也全
在那里面。这真好像将我五
十多年前的出屁股,衔手指
的照相,装潢起来,并且给
我自己和别人来赏鉴。连我
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
,而且近乎不识羞。但是,
有什么法子呢?这的确是我
的影像,——由它去罢。
说得好像真照过这样的
相片似的。但迄今为止,我
们没有发现一张他早年的照
片。鲁迅父亲1896年去世
,生前大约没有拍过照,至
少没有被保存,现在留传的
是一张画像。现存鲁迅母亲
和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照
片,乃是他们晚年所摄。寿
先生的一张,是他的孙辈趁
他不注意时偷拍的。
在南京求学期间,鲁迅
竟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南
京是大城市,水师、陆师学
堂又是“洋务”的产物,照相
本应流行。矿路学堂的德籍
教官骆博凯就拍摄了很多照
片,带回德国,后来编辑出
版,现有了中译本2。对此
,只能做这样推断:那时,
照相仍是高品位生活的标志
,价格不菲,一般人家不敢
问津。鲁迅家境不宽裕,衣
衾单薄,冬天有时竟要靠吃
辣椒御寒,恐怕没有余钱用
于照相。至于中国一般读书
人厌恶和惧怕新生事物,视
照相为正人君子所不为的巧
术淫技,应该不是鲁迅没有
照相的原因,因为鲁迅喜欢
看新书报,熟读《天演论》
到几乎能背诵程度——他是
倾向新思想,愿意接受新生
事物的。
现存文献中提到鲁迅最
早拍摄照片是在日本。他刚
到弘文学院就拍摄了照片寄
给二弟周作人。从照片上的
题词可以感知他刚刚走出国
门的亢奋状态:
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
国中之游子,弘文学院之制
服,铃木真一之摄影,二十
余龄之青年,四月中旬之吉
日,走五千余里之邮筒,达
星杓仲弟之英盼。兄树人顿
首。1周作人当时对这张照
片十分珍视,装框置于案头
,朝夕相对,以慰思念之情
。然而后来却未见公布,大
概是丢失或销毁了吧。
鲁迅现存最早的照片,
单身的是“断发照”,合影的
是浙江同乡会成立大会照。
既然是“像传”,以照证史,
请从浙江同乡会合影开始。
导语
鲁迅,是多面的、鲜活的,也是诗意的。鲁迅先生作为时代的经典人物,存在于他的著作中,也存在于别人对他的纪念文字中。而他一生中留下的一百多帧照片,却是他人生轨迹的直观见证。本书通过影像资料,让我们得以认识不同年代的鲁迅先生,看到他的音容笑貌、活动交谊,进而体会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激荡。本书汇集最全鲁迅照片,正解影像背后故事。
后记
《鲁迅像传》出版六七
年来,颇引起一些反响,有
褒扬,有批评,也有鼓励,
更有期待,无论哪种,我都
深深感激。
我在《“开麦拉”之前的
鲁迅》一文中提到,过去为
了凸显鲁迅的战士形象,在
使用他的照片时有意挑选、
使用严肃持重的形象—即鲁
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
(自我)写照,而有意无意
地忽略了这联诗的下句“俯
首甘为孺子牛”。其实,鲁
迅的照片中,不乏微笑乃至
开怀大笑的面容。有一年的
迎春会上,我朗诵了一首诗
《鲁迅的笑》,拈出几幅鲁
迅笑容照片,提请观众注意

看哪,他开怀大笑了,
被求知心切的青年簇拥

谆谆教导,切切叮咛,
一篇篇文字,一幅幅木
刻,
他们的成长,凝聚了他
的心血,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高
兴?
全诗发表在《香港作家
》2014年第5期上。这是其
中的一节,所说的照片是鲁
迅逝世前十天观看木刻展览
会与青年艺术工作者座谈时
所拍摄的。
几年来,我在大中学校
、文化馆、图书馆等场所讲
述鲁迅照片的故事,也加深
了自己对鲁迅照片的认识。
2016年,值鲁迅诞辰135周
年、逝世80周年,也是鲁迅
博物馆建馆60周年,我从这
些照片中选取六十多张,做
成《俯首横眉——鲁迅生命
的瞬间》小型展览。我在展
览前言中说:“照相捕捉人
物形象于瞬间,或无意,或
有意乃至刻意,反映相貌,
透露性情。这些照片或独照
,或合影,或摆拍,或抓取
,或端庄,或谐趣,皆是鲁
迅生命中有意味的瞬间。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所描述的两种典
型姿态外,还有丰富多彩的
表情神态。”
展览中的照片,尤其是
放大后的鲁迅黑白照片,很
具视觉冲击力。《俯首横眉
》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展出。无论是图书、讲座,
还是展览,对鲁迅照片进行
系统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
加全面深入地认识鲁迅,了
解鲁迅的文字未能呈现出的
重要信息。展览和讲座受到
欢迎,使我信心倍增,促使
我考虑修订《鲁迅像传》—
—本书在坊间早已难觅。
本书虽名为《鲁迅像传
》,但所收录的照片并不系
统完整,不能涵盖鲁迅一生
,其原因首先是先天不足,
现存照片的连续性不强;其
次是一些照片拍摄背景复杂
,对其介绍容易杂沓枝蔓,
又有一些照片却因为背景不
详,介绍文字不免简单寡趣
。这些不足,此次修订尽力
做了弥补。
这次修改,删掉了原来
的代序《民族魂——鲁迅》
,而代以简短的引言;有些
章节加以合并,使内容更为
集中;鲁迅与日本友人的合
影,有新材料补充,如《雅
集》,也有错讹的纠正,如
《紧邻》。此外,词句段落
也有较大幅度的修改。虽然
如此,错误和缺失仍或不免
,敬请读者指教。
感谢三联书店再版本书
。徐国强先生为此付出了辛
勤劳动。谨向鲁迅照片的搜
集者、研究者,以及为本书
提供资料和提出修改意见的
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
挚的谢意。
2019年7月19日于北京官
精彩页
同乡会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深感屈辱。痛定思痛,思欲作为,向东邻日本学习的风气因而更盛,留日学生数量大增。1902年秋,浙江籍官费、自费留学生及在日本游历或侨居的浙籍人士101人在东京组织浙江同乡会。会上决定出版月刊杂志《浙江潮》。鲁迅拍摄同乡会这张合影时还留有辫子,盖在学生制服帽子之下。鲁迅后来回忆东京清国留学生情态的文字让人忍俊不禁:
上野的櫻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平时常拿辫子盘头取笑。他的同学沈瓞民有一位朋友,叫王立才,平时喜欢和沈瓞民一起到鲁迅的住处闲谈,听到鲁迅讽刺“富士山”,自嘲说,幸亏自己已经把“富士山”夷平,不然也要被嘲笑了。但他反以“富士山”来称呼鲁迅,因为鲁迅头上仍然有辫子。周围熟识的人就跟着这么叫起来。于是,鲁迅有了诨名“富士山”。
浙江同乡会中,有鲁迅熟识的许寿裳、厉绥之、张邦华等。有的是鲁迅在南京的同学,有的是绍兴小同乡。张邦华就是南京陆师学堂的同学;厉绥之是浙江钱塘人,此时与鲁迅同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同时改学医学。《浙江潮》第一期上刊登了《浙江留日学生题名录》,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后来成为革命者或各界名流的名字。清朝统治中国以后,浙江一向是反清思想的重镇。鲁迅敬佩的革命家章太炎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培养了反清革命志向。另一位革命志士绍兴人陶成章(1878-1912),与章太炎一起创建和领导光复会,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乡会刊物《浙江潮》的编辑者中有两位姓蒋的——蒋方震、蒋智由——比较活跃。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笔名飞生,浙江海宁人,16岁进秀才,曾做塾师,后入杭州求是书院深造。甲午年因中国战败深受刺激,决定弃文习武。1901年东渡日本,进成城学校,再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在士官学校,蒋百里和同班蔡锷、张孝准成绩出众,有“中国三杰”之称。毕业典礼上,蒋百里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日本天皇颁赠的“神圣之剑”,使日本同学为之侧目。中国留学生包揽前三名,令学校当局十分尴尬,竟做出了此后“把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分隔开来”的决定。1906年蒋百里毕业回国,任沈阳督练公所参议,后赴德国学习。1910年任禁卫军管带。辛亥革命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6年反对袁世凯称帝,至广州任两广都司令部出师计划股主任。1917年在北京任总统府顾问。1920年考察欧洲后回国,从事新文化运动,并任浙江省议员。1923年与胡适等组建新月社。1925年担任吴佩孚军总参谋长。1930年因参与唐生智反对蒋介石的活动被捕入狱,1931年获释。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同年冬赴欧洲考察,1936年12月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奉政府之命赴德国寻求援助。1938年转往法国考察,同年回国,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同年11月4日病逝于广西宜山。蒋百里曾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军政首脑聘为参谋长或顾问。他精心研究军事理论及世界军事状况,勤于著述,有“军事思想家和军史学家”“军事战略家”“兵学泰斗”之誉。他对文学也颇有涉猎,20年代初期在北京参与“文学研究会”的创立。鲁迅虽然没有参加“文学研究会”,但和蒋百里同为《小说月报》的撰稿人。有一次他写信给二弟周作人,评价新一期的杂志说:“《小说月报》也无甚好东西。百里的译文,短如羊尾,何其徒占一名也。”说明蒋百里那时也从事翻译工作。
P6-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6: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