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文版前言
作者简介
译者序
第1章 概述
1.1第一部分:背景知识
1.2 第二部分:3G移动蜂窝标准
1.3 第三部分:无线网络
1.4 第四部分:B3G和新兴的无线技术
1.5 使用本书的建议
第2章 无线通信基本原理
2.1 无线通信信道理论
2.1.1无线信号传播
2.1.2 衰落信道模型
2.1.3 窄带和频域特征
2.1.4 宽带和时域特征
2.2 扩频技术
2.2.1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2.2 跳频扩频技术
2.2.3 跳时扩频和超宽带技术
2.3 多址接入技术
2.3.1 FDMA
2.3.2 TDMA
2.3.3 CDMA
2.3.4 随机多址接人技术
2.4 多用户信号处理
2.4.1抑制MAI的多用户联合检测
2.4.2 导频辅助CDMA信号检测
2.4.3 抑制共信道干扰的波束成型
2.5 OSI参考模型
2.6 交换技术
2.6.1 电路交换网络
2.6.2 分组交换网络
2.7 基于IP的网络
第3章 3G移动蜂窝技术
3.1 CDMA2000
3.1.1 CDMA2000的优势
3.1.2 总体构架
3.1.3 无线链路设计
3.1.4 数据吞吐量
3.1.5 Turbo编码
3.1.6 前向链路
3.1.7 调度
3.1.8 反向链路
3.1.9 CDMA2000 1xEV的信令
3.1.10 切换
3.1.11 CDMA2000 1x EV的小结
3.1.12 CDMA2000 1xEV-DO
3.1.13 CDMA2000 1xEV-DV
3.2 WCDMA
3.2.1 UMTS WCDMA的历史
3.2.2 ETSI UMTS标准与ARIB WCDMA标准
3.2.3 UM3S小区和网络结构
3.2.4 UMTS无线接口
3.2.5 UMTS协议栈
3.2.6 UTRA信道
3.2.7 UIRA复用和帧结构
3.2.8 扩频和调制
3.2.9 分组数据
3.2.10 功率控制
3.2.11 切换
3.3 TD-SCDMA
3.3.1 TD-SCDMA概述
3.3.2 帧结构
3.3.3 智能天线
3.3.4 自适应波束图
3.3.5 上行链路同步控制
3.3.6 小区间同步
3.3.7 接力切换
3.3.8 小区间的动态信道分配
3.3.9 网络部署的灵活性
3.3.10 TD-SCDMA的技术局限
第4章 无线数据网络
4.1 IEEE 802.11无线网络标准
4.1.1 IEEE 802.11标准的基本原理
4.1.2 MAC子层的结构和功能
4.1.3 IEEE 802.11跳频扩频
4.1.4 IEEE 802.11直接序列扩频
4.1.5 采用DSSS的原因
4.1.6 IEEE 802.11红外规范
4.1.7 IEEE 802.11b标准
4.1.8 IEEE 802.11g标准
4.2 IEEE 802.11a标准
4.3 IEEE 802.11的安全性
4.3.1鉴权
4.3.2 WEP
4.4 IEEE 802.15 WPAN标准
4.4.1 IEEE 802.15.3a标准
4.4.2 IEEE 802.15.4标准
4.5 IEEE 802.16 WMAN标准
4.6 ETSI HIPERLAN和ETSI HIPERIAN/2标准
4.7 日本的MMAC
4.8 蓝牙技术
4.8.1 蓝牙协议栈
4.8.2 蓝牙安全性
第5章 全IP无线网络
5.1 对1G/2G/3G/4G术语的说明
5.2 移动IP
5.3 IPv6与IPv4
5.4 移动IPv6
5.5 无线应用协议
5.6 移动Ad hoc网络的IP
5.7 全IP路由协议
第6章 B3G无线系统的体系结构
6.1 频谱分配和无线传输策略
6.1.1调制接入技术:OFDM及其延伸
6.1.2 非常规接入结构
6.1.3 多天线技术
6.1.4 自适应调制编码
6.1.5 软件无线电
6.2 WMAN/WLAN/WPAN和移动蜂窝系统的融合
6.3 高速数据
6.4 多模和重构平台
6.5 Ad hoc移动网络
6.6 网络规划
6.7 B3G无线系统中的卫星系统
6.8 其他方面的挑战
第7章 B3G无线系统的多址接入技术
7.1 B3G无线系统的需求
7.2 B3G无线系统专刊
7.3 下一代CDMA技术
7.3.1使用良好CDMA码字的重要性
7.3.2 系统模型和假设
7.3.3 扩频和载波调制
7.3.4 REAL方法
7.3.5 DS-CDMA系统的REAL方法
7.3.6 OS-CDMA系统的REAL方法
7.3.7 实现与性能
7.4 多载波CDMA技术
7.4.1时间复制的扩频MC-CDMA
7.4.2 频率复制的扩频MC-CDMA
7.4.3 复用时间扩频MC-CDMA
7.4.4 复用频率扩频MC-CDMA
7.5 OFDM技术
7.5.1从多载波系统到OFDM
7.5.2 循环前缀
7.5.3 PAPR问题
7.5.4 OFDMA技术
7.6 超宽带技术
7.6.1主要的UWB技术
7.6.2 DS-CDMA UWB系统模型
7.6.3 平坦衰落信道
7.6.4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
7.6.5 DS-CDMA UWB系统性能
第8章 MIMO系统
8.1 SIMO、MISO和MIMO系统
8.2 MIMO系统的空间分集
8.2.1分集合并方式
8.2.2 接收分集
8.2.3 发送分集
8.3 MIMO系统的空间复用
8.4 STBC-CDMA系统
8.5 通用STBC-CDMA系统模型
8.6 基于酉码的STBC-CDMA系统
8.7 基于补码的STBC-CDMA系统
8.7.1双发送天线
8.7.2 发送天线数目任意
8.8 讨论和总结
第9章 认知无线电技术
9.1 认知无线电的必要性
9.2 认知无线电的历史
9.3 认知无线电
9.3.1认知无线电的定义
9.3.2 基本的认知算法
9.3.3 认知无线电概念上的分类
9.4 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
9.4.1 SDR的工作原理
9.4.2 数字下行转换器
9.4.3 模数转换器
9.4.4 一种通常的SDR
9.4.5 三种SDR方案
9.4.6 基于SDR的认知无线电的实现
9.5 WPAN的认知无线电
9.6 WLAN的认知无线电
9.7 WMAN的认知无线电
9.8 WWAN的认知无线电
9.9 WRAN的认知无线电:IEEE 802.22
9.10 实现认知无线电的挑战
9.11 认知无线电产品和应用
第10章 E-UTRAN:3GPP向4G的演进路线
10.1 E-UTRAN的3GPP TSG
10.2 E-UTRAN的起源
10.3 E-UTRAN的特色
10.4 E-UTRAN的研究项目
10.5 E-UTRAN TSG工作计划
10.6 E-UTRAN无线接口协议
10.6.1 E-UTRAN的协议架构
10.6.2 E-UTRAN层1
10.6.3 E-UTRAN层2
10.7 E-UTRAN物理层
10.7.1 FDD OFDMA DL
10.7.2 FDD OFDMA UL
10.8 总结
附录
附录A 正交补码(PG=8~512)
附录B 异步平坦衰落UWB信道的MAI
附录C 异步修正S-V UWB信道MI
附录D 式(8-44)的证明
附录E 正交补码特性
附录F 式(8-66)的证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