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园有棘(李建永杂文自选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建永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甄选66篇经典杂文,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笔致简约却不乏深度,亲切却能发人深省,幽默又兼具辛辣讽刺,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全书分为三编:“遵大路”“殷其雷”“思无疆”,用静谧的文字写芸芸众生,考辞章典故,启人生真谛,谈理想,聊人生,看世情,品冷暖,陪你一起探寻这杂芜而温情的世界。 作者简介 李建永(1962一 )笔名南牧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山阴人民。现居北京。供职新闻单位。著有杂文随笔集:《女人是水》(收入《金蔷薇随笔文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版)、《撒娇的流派》(收入《稻草人杂文随笔文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白纸黑字》(收入《杂文名家自选集》丛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母亲词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说江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和《说风流》(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等。 多篇作品入选《新华文摘》《读者》《杂文选刊》及《中华杂文百年精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杂文卷》《杂文300篇》《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20世纪中国杂文读本》和《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杂文卷》等书刊。 目录 序:文章论 第一编 遵大路 欣赏 拿得起,放得下 谈理想 蝙蝠 谈猫 说怨 说“正” 说靠 说贼 说驴 说反省 说逆境 说禽兽 说江湖 说风流 谈表现 曹刿论 拱手礼 吃苦是福 “节”字的颜色 须从规矩出方圆 第二编 殷其雷 一驴一马的教训 吹与贪 晏子为什么辞姣? 孔子为什么只讲“以身为本”? 耳朵吃什么? 羡慕嫉妒恨 鼠猫晤谈记 裸官巫臣 陆虞候与豹子头 武二郎开店 李白之死因新论 板桥越狱 车上车下 三人行 剩者为王 没用的东西 撒娇的流派 英雄难脱美人手 官满如花谢 官箴十条 第三编 思无疆 谈雅量 谈学问 理想 说追求 甲甴 将饮茶 春风吹破琉璃瓦 说冬至 说睡觉 说福 说长寿 为自己定个计划 有笔的人 红墨水·蓝墨水 零读 吊读 读书养气 文化在哪里 阅读经典的问题 雷霆走精锐 《100年11人:20世纪中国杂文读本》序言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回想与记忆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杂文笔法 我从大地走来 我们最喜欢的书 后记 序言 文章论 作为报人,从业二十多 年来,我先后主持创办过多 个文学副刊;作为作家,写 作三十多年来,我的文章九 成以上发表在报纸的文学副 刊上。虽然文学副刊和它所 发表的文章应该归类于文学 ,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什 么是文学?什么是文章?文 章与文学的边界在哪里?报 纸文学副刊惯常发表的杂文 ,究竟应当归类于文章还是 文学更为严谨?如此这般的 问题,多年来盘旋于我的脑 海中挥之不去。 一、汉代以前文章与文 学之源流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 域,文章与文学这两个概念 ,出现得都比较早。然而, 在至少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文化长河中,文学与文章相 比较,无论其本身的内涵与 价值,还是在历朝历代—— 特别是明清以前浩如烟海的 文学作品中之曝光率和影响 力,均不可并日而语。 “文学”一词,在现存历 史文化典籍中,最早见于《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 、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子游、 子夏。”即所谓“孔门四科十 哲”——“文学”乃“四科”之一 ,指通晓西周时期的文献典 籍,学问渊博,跟现在所说 的文学作品或文学创作并不 沾边。战国时期荀况在《荀 子·性恶》和《荀子·大略》 中均讲到“文学”——“今之人 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 为君子”“人之于文学也,犹 玉之于琢磨也。《诗》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 学问也。……子贡、季路, 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 ,为天下列士”。荀子所说 的“文学”,指的是儒家的各 种经典;所谓“被文学”与“ 积文学”,亦指受到各种经 籍的浸染熏陶,增长了学问 ,提高了修养,与现在所说 的文学创作亦不沾边。后世 诸如《史记·李斯列传》之“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 》、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吕氏春秋·荡兵》之“说 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 犹不见听”等,大多指的是 儒家学说与文献经籍,同样 与今日之文学或日文学创作 不太沾边。 至于汉代在州郡以及分 封王国所设置的“文学”,或 称之为“文学掾”,或称之为 “文学史”;三国时期魏武帝 设置的“太子文学”;魏晋以 后设置的“文学从事”;以及 晋至隋唐时期太子与诸王亦 设置“文学”,还有唐初于州 县设置“经学博士”,到唐德 宗时期改称“文学”等,这些 “文学”都是官职名称,与今 日之所谓文学或曰文学创作 ,说有联系吧,有时也略有 些“工作上”的联系(偶或谈 文论诗),说不搭界吧,也 确乎是不完全搭界的。而近 现代以来,把文学这一范畴 定义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 ,或曰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 映现实的艺术云尔,则是五 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事情, 到今天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 史。 “文章”一词,最早散见 于先秦典籍《论语》《墨子 》《左传》《庄子》等。譬 如《墨子·非乐上》之“是故 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 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 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 色以为不美也”,《左传·隐 公五年》之“昭文章,明贵 贱”,《庄子·胠箧》之“灭 文章,散五彩”等,其“文章 ”多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 或指车服旌旗等;也指三代 之礼乐制度,如《论语·泰 伯》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焕乎其有文章也”,《 礼记·大传》之“考文章,改 正朔”等;还指《诗》《书 》《礼》《乐》等文献典籍 ,如《论语·公冶长》之“夫 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 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 闻也”;等等。 细考“文章”一词,“文”之 本义,为彩色交错,亦指彩 色交错的美丽图形与图案, 故《易·系辞下》曰“物相杂 ,故曰文”,《说文》亦解 之为“文,错画也”;由于“ 文”多指色彩绚烂美丽,所 以后来便引申为文辞、文采 与文章,如《孟子·万章上 》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 害志”,《汉书·贾谊传》云 “以能诵《诗》《书》属文 ,称于郡中”等。“章”之本 义,《说文》解之为“章,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 十,数之终也”,文词意尽 语止,亦谓之一“章”,表示 告一段落;也有典章制度之 义,比如《诗·大雅·假乐》 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亦有与“文”同义的色彩花纹 ,如《书·皋陶谟》之“天命 有德,五服五章哉”;还有 美好、显著、明显之义,如 《易·坤》之“含章可贞”, 《书·尧典》之“平章百姓” 等。所以,组成“文章”一词 的“文”与“章”,其语义相近 又各有所侧重,“文”侧重于 错彩镂金、色彩美丽,“章” 侧重于明丽显著、有章有法 ,即如明末清初思想家、史 学家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之所谓“异色成彩之谓文 ,一色昭著之谓章”。 …… 作文不易,流传更难。 二千五百多年时光流转,雄 伟英迈如左丘明、孟轲、庄 周、韩非、贾谊、司马相如 、司马迁、班固、曹操、诸 葛亮、陶潜、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 中华文章巨擘,每人又能有 多少篇精美华章传世?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西风劲吹 ,崇尚西学、主张西化的中 国新文化旗手和文学史家们 ,照搬 导语 本集是当代杂文名家和文化学者李建永三十多年创作里程的精华之作。李建永,笔名南牧马,杂文家,散文家,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协会员。本书所收录的六十六篇文章,篇篇堪称精品。本书共分为三部分,分别由第一编“遵大路”,第二编“殷其雷”及第三编“思无疆”组成,内容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思想敏锐,笔锋凌厉,且具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其文雄辩、深刻、知性、优美而又不乏书卷气。好杂文是批判的武器,是思想的雕塑,是立论的美文。 后记 《园有棘》作为杂文自 选集书名,不免令人联想到 “如观武库,但睹矛戟”。《 太平御览》引晋人王隐《晋 书》日:“裴楷尝目夏侯玄 云:‘肃肃如入宗庙中,但 见礼乐器。钟会如观武库, 森森迫见矛戟在前。’”如果 排除军事家、哲学家等历史 上实有之名衔,仅从三国名 士夏侯玄和钟会的文学才能 考量,那么夏侯太初之沉静 渊默,宇量高雅,自然是散 文家才调;而钟士季之智计 殊绝,锋芒毕露,应当是做 杂文家的料。鲁迅先生曾在 《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谈到 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新 青年》主将、杂文家陈独秀 先生,亦说过类似的话:“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 ,独秀先生的外面竖一面大 旗,大书道:‘内皆武器, 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 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 ,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 我的《园有棘》连“内皆 武器,来者小心”这份豪迈 气象亦不曾有,园中仅只绽 放着几朵蔷薇,几只玫瑰, 花梗上附带还有几根小刺罢 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 中来看,一个文明社会的健 康发展,需要哲学的牵引, 历史的反思,文化的批判。 英国现代著名诗人、批评家 艾略特说过,批评和呼吸一 样,是人类少不了的东西。 从传统文化的根上讲,杂文 笔法基本来自《诗经》“兴 观群怨”之“怨刺”和《春秋 》“微言大义”之“褒贬”。因 而,编这本杂文自选集的时 候,我便从《诗经》里挑选 了几个三言短句,来作书名 乃至一二三编体例之标题。 “园有棘”选自《诗经·魏风· 园有桃》第二章:“园有棘 ,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 以行国。……心之忧矣,其 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 思”。可以看出,“诗人”满 满的都是忧患意识。孟子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易经·系辞上》亦云:“作 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实 ,作杂文者,都不免有些深 沉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批判 精神。 本集共分三个部分。第 一编《遵大路》,选文21篇 。“遵大路”选自《诗经·郑 风·遵大路》:“遵大路兮, 掺执子之手兮。”俗话常说 :“走路不用问,大路好走 小路近。”老子亦云:“大道 甚夷,而民好径。”所以“遵 大路”这句诗,常常使我联 想到故乡晋北民歌《走西口 》那两句意思特别美好的歌 词:“走路要走大路,不要 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问 路也好问个路。”第二编《 殷其雷》,选文20篇。“殷 其雷”选自《诗经·召南·殷 其雷》:“殷其雷,在南山 之阳。”孔夫子对两位高足 子夏和子贡,发出“起予者 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之赞叹 ,是因为诗总能给人以联想 和启迪。看到“殷其雷”这样 的诗句,如闻春雷乍响,振 聋发聩,催人惊醒;即如《 易经·震卦》所谓“震惊百里 ”“恐致福也”——人一旦懂得 戒惧敬畏,那是一种不浅的 福分。作为“诗的政论,政 论的诗”之杂文,是林中的 响箭,是批判的武器,其作 用有如惊蛰之春雷——诚如 鲁迅先生诗云:“心事浩茫 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三编《思无疆》,选文 25篇。“思无疆”选自《诗经 ·鲁颂·驯》:“思无疆,思 马斯臧。”还有两句排比式 的诗眼,“思无期,思马斯 才”“思无邪,思马斯祖”。 其中“思无邪”被孔夫子单拎 出来发挥道:“《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作为诗中之“良马”,“斯 减”“斯才”“斯祖”,是向好 、向上、向远方之意;作为 诗之起兴,“思无疆”则譬喻 思想不受任何拘羁,“精骛 八极,心游万仞”,尽可以 自由自在地翱翔遨游! “家有敞帚,享之千金。 ”从1988年9月12日《人民 日报》“大地”副刊发表第一 篇杂文《撒娇的流派》,到 今年10月25日在自己主持 创办的《中国社会报》“孺 子牛”副刊发表杂文《拿得 起,放得下》,屈指算来已 然走过33个春秋矣!“得失 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杂 文创作之艰辛,发表之艰难 ,此中甘苦,如人饮水,冷 暖自知。好在近四五年来, 写得比较顺畅,发表也相对 容易,所以新杂文又有些可 观积累。盘点检视这三十多 年来发表的杂文,大大小小 共有数百篇吧,本集从中遴 选出66篇,算是对自己散漫 的杂文写作生涯,做一次总 结性回顾检阅。如今出书不 易,出杂文集更难。感谢东 方出版社孙涵总编辑毅然决 定出版小书《园有棘》!感 谢耀铭兄为小书结集出版所 给予的诸多支持!感谢本书 出版统筹与责任编辑李耀辉 、邢远诸君为此付出的各种 辛劳!由于作者水平所限, 书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 请方家多多赐教! 作者 2021年12月8日匆草 精彩页 欣赏 生活像美丽的花朵,需要世间人来欣赏。 我们欣赏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一啄一饮、一男一女,首先要从欣赏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开始;欣赏朋友和同事,率先要从欣赏朝夕相处、休戚与共、“一个锅里搅稠稀”的家人开始。 记得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时,用“辛苦”一词造句。她写下:我们上学最辛苦。老师给了她一个大大的红叉,女儿很伤心。我问,为啥说上学最辛苦?女儿说,我早晨起床上学,爸爸还在睡觉;我放学回家晚上写作业,爸爸躺在床上随意看书。我觉得我比爸爸辛苦。我哈哈大笑说,说得好,我手写我心,老师给你红叉,爸爸给你红花。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写暑假见闻类作文,写到奶奶家的鸡栖息在院子里的梨树上,老师朱笔一批:“只有你奶奶家的鸡才会上树!”女儿既委屈又沮丧。我耐心地对她说,爸爸认为你这篇作文真实生动,写得很棒;但是,由于老师的闻见所限,不知道农村的真实生活,也不知道古诗词中“鸡鸣树颠”所在多有,比如汉代《鸡鸣》诗即有“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有“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西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云“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颠”,以及后世最负盛名的(其实完全是抄来的)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等,所以老师少见多怪,不足为训。女儿诧异地问,老师也有不知道的?我摸着她的小脑瓜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你要好好读书。 教育是爱,欣赏也是爱。欣赏家人的一言一行一善一美,就是对其最好的教育、最大的鼓励和最高的奖赏。达·芬奇说,欣赏就是对一个事物本身的爱好,没有其他理由。这是一位艺术家对艺术品之审美欣赏的精妙概括。而我以为,作为人对人的欣赏,则根源于爱、爱心与仁爱。爱不能偏于溺爱,欣赏更不能流于虚美骄纵。欣赏孩子,就要给她压担子,俗话不是说了吗,“重担压快步”。爱孩子,更要耐心地引导她,长远地教诲她,孔子不是说了吗,“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我的女儿长大后对我说,童年时,我每次给她读完泰戈尔的小诗,或者读罢屠格涅夫的精短散文,都会说,真美呀!女儿说,那时候她太小,根本不理解什么是美,但每一次听我说“真美呀”,心里便暗暗记下:“这,就是美。”一点一滴地培育女儿欣赏真善美,憎恶假恶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熏陶和美育吧。 前几天,我家老戴拿着一幅饶宗颐先生的篆书,问我这几个字怎么念?我说,应该是“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吧。她问,啥意思?我说,前者讲“克己复礼”,后者说“爱惜光阴”。孔门弟子曾参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为孔门弟子的颜回亦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为“曾三颜四”。《淮南子》记述:“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是为“禹寸陶分”。老戴感叹道,原来如此啊,短短八个字,包含这么多思想内容。 其实,老戴原本是不喜欢提问的。也许是年轻时太爱面子吧,她当年对不知道的东西从来不问,即使我问她“这说的是啥”,她也会用“你说呢”反客为主,试图“蒙混过关”。当然,蒙混是过不了关的。那时,我经常借用朱子的话对她说,学如叩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叩则不鸣;心里有疑问,却疑而不问,疑问永存心中,怎么可能释疑明道呢?就这样“婆婆妈妈”地说教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就月将,渐次影响,老戴知道我心下喜欢和欣赏的是提问者,才慢慢地启齿发问,才有了长足的进步,才尝到了提问的甜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许一个欣赏的眼神,即可化作一种莫大的鼓舞。由于我对提问者特别欣赏,鼓励了老戴提问的积极性,乃至探索其他技能的可能性。不认识的繁体字,她问;不知道的典故,她问;不了解的草木虫鱼等百科知识,她问;不理解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她问……遇到我所不知道或不能够确切解答的,就及时查阅,现场作答。多少年走过来,老戴与我“问答相长”,释疑解惑,共同进步。她已经从原来的临渊羡鱼者,变成后来的退而结网人。当初,她觉得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作家,啊,那是高山仰止,何等了得!而今,她已然成为一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初,她看着我和女儿一起练习毛笔字,万般艳羡不已,只是怎么都不肯拿起笔来写下一撇一捺;而今,她天天提笔临帖写字,而且已经写得有模有样,把我和女儿甩了不止几条街。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是和日常生活中家人的陪伴、赞赏和鼓励分不开的。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欣赏和鼓励。只要你适当地给予家人、亲戚、朋友和同事以赞许和肯定,他们就能从你的善意中获得鼓舞和力量。歌德说过,最真诚的慷慨是欣赏。千万不要忽略了欣赏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的欣赏可以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