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精粹大全集》记录了曾国藩从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长达30年的官场生涯,是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读书治学、做官识人、持家教子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由感而发,随想而到,平易近人,挥笔自如,平淡的文字中处处闪烁着作者的智慧和洞见,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家书精粹大全集》从曾国藩1520多封家书中精选159封,以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分类的依据,将所选家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官篇、军事篇、为政篇等13类,基本上涵盖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展现了这位清代“中兴第一名臣”的成长历程。
《曾国藩家书精粹大全集(超值黄金版)》简介:《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从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间和家人的书信记录,是曾国藩一生治政、治军、治学、治家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由感而发,随想而到,平易近人,挥笔自如,平淡的文字中处处闪烁着作者的智慧和洞见,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家书精粹大全集(超值黄金版)》从曾国藩1520多封家书中精选159封,以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正心,减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分类的依据,将所选家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官篇、军事篇、为政篇13类,基本上涵盖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是他做人做事、为官为政的精神所在。
3.苟能立志,人人可做圣贤豪杰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致诸弟)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圣人同住,亦无所成矣!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百倍之难,故予亦不望也。
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语容止、规格气象何如?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去年温甫欲读书省城,吾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乃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局促也。去年予为择师丁君叙忠,后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予意中遂无他师可从。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文,而嗣后杳无信息,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予受父教,而予不能教弟成名,此予所深愧者。他人与予交,多有受予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予之益,此又予所深恨者也。今寄霞仙信一封,诸弟可钞存信稿而细玩之。此予数年来学思之力,略具大端。
六弟前嘱予将所作诗录寄回。予往年皆未存稿,近年存稿者不过百余首耳,实无暇钞写,待明年将全本付回可也。国藩草。
【译文】
四位老弟:
自从七月发信后就没有收到弟弟们的来信,因为知道乡下寄信比省城要艰难百倍,所以我盼信盼得也不是那么急切。
九弟上次来信说有意与刘霞仙结伴读书,这想法很好。刘霞仙近来读朱子的书很有心得,不知道他的言谈举止、品性气度如何?如果真的是言谈举止很有礼节,风度威严庄重可以作为楷模,那么拜他为师也是可以的,岂止是当朋友看待!不过与他住在一起,要真能受益才好,不要只是图他的名气。人如果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到,又何必借助于他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成为孔、孟这样的人,日夜孜孜不倦地钻研孔、孟之学,谁又能阻挡得了我呢?如果自己不立志,就是每天和尧、舜、禹、汤这些圣人住在一起,也只能是他是他,我是我,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去年温甫想到省城读书,我想他可以离开家门口这一块小天地,到省城与比自己强的人相处,进步应当是不可估量的。谁知道他两年以来看书也不太多,至于诗文,就一点也没有长进,这就不能怨原来天地太小了。去年我为他选定丁叙忠为师,后来因为丁君住得太远而没能跟他学习,我心中便再也没有其他合适的老师人选了。今年弟弟自己选定罗罗山为你改文章,但是后来又没有什么消息了,这说明还是不能把原因归于没有良师益友。岁月如梭,再过几年你就三十岁了,不能不趁三十之前立志,发愤进取。
我深受父亲的教诲,而自己却不能教导弟弟们成功,这是我深感惭愧的。其他人和我交往,有很多人都能受到我的启发,而偏偏只有我自己的弟弟不能受到我的启发,这是我所深感遗憾的。现在我这里有寄给霞仙的一封信,弟弟们可以抄下来细细品味。我多年苦学的心得,基本上都在这封信里了。 六弟上次叮嘱我把所作的诗写下来寄回去。我往年写诗都没有保存底稿,近些年保存下来的也不过一百多首,实在是没时间抄写,等明年我就将整本诗寄回去。国藩草。
曾文正箴言
1.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附注:此信写于1844年,曾国藩34岁,任翰林院侍讲。
P12-13
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洋务派领袖。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蒋介石曾经把他当作老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也很钦佩他,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他出生在湖南湘乡县白杨坪,即今日湖南双峰县荷叶乡大坪村,在衡山余脉的高眉山下。那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当时去一趟长沙,一般要走两天。他家虽有一些薄田,顶多算个小地主,而全无官场背景。但他很会读书,二十七岁考中进士,获得了做官的资格,由此来到北京,进入清政府的权力中心地带。才不过十年时间,在三十七岁(按今天的算法,那时他还差四个月才满三十六周岁)时,就做了二品高官。这在当时也算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难怪他自豪地说,“(湖南人)三十七岁就做这么大的官,本朝尚无一人”。那时,他的志向就是想做清官、做名臣、做学问家。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他因为死了母亲,回家奔丧,而被咸丰皇帝任命为团练大臣。咸丰三年(1853),他开始办团练,在长沙练兵,镇压“土匪”,开了“就地正法”的罪恶先例。咸丰四年(1854),亲自率领由他一手编练成的湘勇出省作战。开始连吃两个败仗,羞愤难当,两次跳江自杀,都被部下救起。然后整顿军纪,卷土再战,很快就从太平军手中夺回武昌,十个月以后打到九江,为清王朝取得自太平军起义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随后有湖口之败,水陆两军被分割肢解成两段四块,开始了坐困江西的日子,连如何死法、如何撰写碑文都想好了。罗泽南死了,塔齐布也死了,都是他最可依赖的大将。咸丰七年(1857),他父亲死在老家,赶紧回家奔丧,逃离了江西那个烂摊子。
咸丰八年(1858)复出。咸丰十年(1860)八月,实授两江总督,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受其节制,并有祁门大营五次被太平军围攻,差点性命不保。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湘军攻克安庆。二十五天后,胡林翼病死武昌。第二年,即同治元年(1862)五月,曾国荃孤军进驻雨花台,冒险围困南京。四天后,太平天国青年将领、英王陈玉成在河南遇害。两年两个月后,即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荃攻陷南京,天平天国宣告失败。再过二十七天,曾国藩下令裁撤曾国荃部两万五千人,开始自削兵权。此乃历代权臣坐大后难以割舍之举,实属绝大智慧。
同治七年(1868),奉命调任直隶总督,江南造船所第一艘轮船下水,曾国藩登船试航。同年十二月,在北京觐见慈禧太后。
同治九年(1870)三月,肝病渐重,左眼模糊可见物,右眼几乎完全失明。五月奉命去办理天津教案,担心自己不能活着回来,所以预先给两个儿子写了遗嘱(见本书“教子篇”的第12封信“教子四条”)。因教案而被举国骂为卖国贼。慈禧太后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文武全才,惜不能办教案”,又派李鸿章接替他,再次回任两江总督。
一年八个月后,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公元1872年3月12日,死在南京两江总督衙门。卒年六十二岁。
他是整个清朝权力最重的汉臣,兼有四省、六人之军政大权,清朝江南半壁江山都归他节制。但他头脑很清醒,深刻懂得古代中国官场的生存法则,“位太高,名太重,皆危道也”,所以经常写信告诫家人子弟,“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花未全开月未圆”,“上场时当念下场时”。
他一生没有著述,《曾国藩全集》三十册,主要是他的奏稿、书信、日记。其中最被后人称道的,是他的家书,公开出版以后,影响很大。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认真读过他的家书。湖南韶山的毛泽东故居陈列馆,至今还收藏有木刻本的《曾国藩家书》第四卷、第六卷、第七卷、第九卷,每本扉页都有青年毛泽东的签名“润芝珍藏”。 从目前出版的情况来看,岳麓?书2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家书卷》收信札1459封,算是比较权威的版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收曾国藩写的家书1520封,是数量最多的。两种本子,总字数都在一百万字以上。如此浩大的篇幅,即使只通读一遍,也颇为困难。所以梁启超先生就曾选编过一本《曾文正公嘉言钞》,以方便一般读者了解曾国藩。有鉴于此,我们出版了这本《曾国藩家书精选》。
本书收曾国藩家书159封,分成13类,基本包括了他的家书精华,详情如下:
1.励志篇曾国藩相信,只要肯立志,帝王将相,圣贤豪杰,人人都可做得到,并以立志和持之以恒为人生第一美德。遇到困难时,“男儿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更要有“好汉打掉牙,和血吞……徐图自强”的坚忍意志。他的人生观有时是唯心的,相信“富贵由命不由人”,难得的是,他能从实际出发,提出一种辩证的见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有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金丹也。”详见本书“励志篇7?须先立坚卓之志”。
2.劝学篇曾国藩是一个书生,靠科举发家,所以他反复告诫家人子弟要读书,并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仍然不出儒家“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的范围。教导子弟读书的方法,常常也蕴含了做人做事的精神:“读书贵精专”,“读书有一耐字诀”,“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一怕无恒,二怕没看明白”,“须用困知勉行工夫”。也能照顾到子弟读书的年龄特征和天赋异同,不做死板、硬性的统一要求。
3.修身篇曾国藩相信,功名富贵虽然命中注定,但“进德、修业则可以自己做主”,力劝子弟戒骄戒惰,修养身心,“在自修处求强,不在胜人处求强”。
4.齐家篇旧时,家长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但对兄弟的约束力就没有那么大了。曾国藩则能时时告诫家人子弟莫买田起屋,莫干预老家公事,莫忘寒士家风,要兄弟和睦,并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诀勤俭持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5.敦亲篇曾国藩出身一个大家族,他自己也有四个弟弟,三个妹妹,更不要说各族亲戚了。他在北京做官,以儒家的孝道精神要求自己,自然就想到家中的老人,想接他们来北京小住,也想馈赠贫寒亲戚。旧时儒家思想影响很大,某些人宁可当坏人,也不愿做一个不孝子。
6.教子篇曾国藩在军营之中,时常不忘写信,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不坐轿子,不做官宦富贵之想,还要求儿媳妇烹饪纺织。同时还教孩子做人做事之道,开辟菜园之法。还要求孩子不必追求做官。
7.做人篇修养提高了,自然就能做一个好人,“去机巧,求笃实”,也要懂得“危急之时,只有自己靠得住”,进而才能“流血裹创而战”、“担当大事”。
8.养生篇曾国藩只活了六十二岁。不过,他家本无长寿的基因,他一生又心血积亏太过,大概靠精心保养,才能活过甲子岁。要知道,古代中国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二岁。胡林翼也只活了五十岁,所以曾国藩的养生思想也可一观。“早起是长寿金丹”,用极热水洗脚,饭后走三千步,等等。不过,他所强调的“保养之法不在多服药”,须辩证看待,该吃药时也得吃,不宜固执一端。
9.师友篇曾国藩觉得,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有好师好友好榜样,“师友夹持,懦夫也能立志”,“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极重视对待朋友的态度。
10.人才篇识人,用人,是成就大事的基础。关于曾国藩识别人才的本事,南怀瑾说过一段话:“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所以,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本事也是一绝。“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这是他的观人之法。
11.居官篇曾国藩的官做得很大了,封了“一等毅勇侯”,只差没封“王”了。最初当官,他发誓“不爱财”。官做大了,他也很清醒,知道“位太高,名太重,皆危道也”所以天京城一打下来,他就主动自削兵权,以长葆富贵荣华。
12.军事篇曾国藩以文人带兵,也知道自己的缺点,“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但他仍然找到一套战胜太平军的办法:“结硬寨,打呆仗。”不过,这不是他用兵的全部,更强调“多用活兵,少用呆兵”,也强调“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13.为政篇曾国藩强调大乱之世,以“爱民为第一要义”,禁止部下忧民,同时也说,
“保举太滥,是余乱政”。也不同意外国军舰插手中国自家之事。对于办洋务之自强之本一事,也大力推动。
以上13类,以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分类的依据,基本涵盖了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严格约束自己的全部内容,是他做人做事、为官为政的精神所在,为帮助一般读者了解他的思想开了方便之门。
此外,这本《曾国藩家书精选》还做了三项工作。1.每一封信的标题,为选编者所加,基本能表现该封家书的主题。2.最有价值的段落,也提炼复制出来,排在家书的开头,便于读者迅速了解该封家书最有价值的内容。3.“箴言警句”可谓精华中的精华,是曾国藩做人做事、为官为政思想的高度浓缩,虽不足以表现曾国藩的思想全貌,但可窥其一般精神。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选编、分类难免不当,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完满乎?
——毛泽东
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一世之倡,其结果竟给变易风俗,挽回颓靡……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慢为人之师资矣。
——蒋介石
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章太炎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