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两大辉煌盛世中的两晋南北朝,身份有些尴尬。“汉独以强亡”,持续了四百年的大汉帝国,就连倒下时也激起了中国式的“史诗”;华丽的盛唐更是中华诗意泛滥的年代。
诸葛文编著的《图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通过解密中国另一次“封建”,展示了隋唐帝国强大的真正秘密!不仅仅北朝的蛮胡,南朝的北来侨人也形成了自己对军事的垄断。这种垄断恰恰是成功的!在陈朝之前南方保持了对北方的守中有攻,互有胜负。这些马上的“骄者”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一种对女性的崇拜?未免遗憾!但山水诗里表现出这个时代同样不缺少浪漫主义情怀。至于志怪小说更是后世想象力的渊薮!
诸葛文编著的《图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通过揭秘一个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物,再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一时期过后,掀起第一次大征服,同时席卷了整个世界的匈奴人不再存在!这一时期过去,再也没有像孝文帝那样开明的少数民族领袖主持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后来的契丹、金、元、清都力图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一时期过后,再也不会有南北朝英雄对峙,以后的时代都是“一边倒”。
《图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还通过翔实的历史描述、独有的历史判断,告诉一个你不知道的时代。这个时代里不仅仅有上述的大事件,还有着世俗人生的种种精彩:中国绝大部分的美男子、诗歌里的恋情、中亚来的银行家、凡人如何“成仙”、多喝几两酒成为名士……
晋武帝司马炎,君士坦丁式的统一
谈起晋武帝司马炎,许多中了《三国演义》流毒的人都会不屑:不就是司马懿的孙子吗?凭家族成事的二世祖,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形势比人强,这小子不过捡了个大便宜。但是读读唐宋时期的历史,大家就会明白,公认的千古一帝“唐太宗”都十分称许司马炎。让我们看一看司马炎如何完成统一壮举——以致终于铸成了后来中国大一统的浩大趋势。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现在的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265年继承其父司马昭晋王的王位,数月后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将国号改为大晋,并且于洛阳建都。279年司马炎又命令杜预、王溶等人分兵伐吴,在第二年灭掉了吴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司马家族是汉末以来形成的世家大族势力的总代表。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实际上为世家大族入主权力中枢做了铺垫。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俩扫平异己,为司马家族日后走上帝位铺平了道路。司马炎即位后为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世家大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
265年,司马炎刚刚建立晋国的时候,晋国存在着不小的危机。从内部看,司马懿父子为了夺取帝位,曾经对曹氏家族及其附属势力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阴影依然笼罩在晋国人们的心中。所以司马昭就想到了同当时声名赫赫的名士阮籍联姻,可是却被阮籍终日酗酒推脱了过去。不过至少他的这种行为,让外人看到了司马氏礼贤下士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那屠杀的阴影。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想要巩固政权,完成统一的大业,首先就要加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这个时候能采取的措施只有怀柔政策。因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让已为陈留王的魏帝出行时使用天子旌旗,郊祀天地礼乐制度全部都与魏国时期一样,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司马炎的这种做法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消除了已成被统治对象的曹氏心理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为进一步赢得吴人的好感打下了基础。
当时,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并且已经做好了战备总动员,相反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其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将领们彻底丧失了信心,纷纷选择了投降。西晋大臣们看到吴国力下降,宵小跳梁,纷纷谏言伐吴。然而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却认为:吴国不仅有长江天堑,而且还擅长水战,北方人是很难取胜的,再加上最近西鲜卑举兵反晋,这个时候对吴国开战,“非其时”。此时的鲜卑国主是未来的大主角——拓跋代国!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却认为: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吴人更立令主”,伐吴就成了另一场赤壁之战。一心想要建立不朽功勋的司马炎是典型的主战派,其余的大臣虽然可能反对,但是唯一的理由就是认为时机未到。但是当时的时机已经可以称得上千年难遇了!
雄心勃勃的司马炎很早就在战略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早在即位之初,他就派羊祜坐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轻徭减赋,安定民心。荆州与吴重镇石城(现在的湖北钟祥县)炊烟相熏,晋采取了“以善取胜”的攻心策略,大施恩惠。孙皓奢靡无度,士卒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送酒送肉,瓦解军心。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羊祜不但不杀,还亲自为其松绑,送了回去。甚至有时候,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会把野兽送还到吴军帐内。
当然,统一还是要以实力作为保障的,否则再多的手段也都是枉然!晋武帝在益州(蜀汉故地)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积极为讨伐吴国做准备。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分五路沿江北齐头并发,第六路晋军从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20万楼船直捣建业。至于战斗经过,有刘禹锡的诗《西塞山怀古》为证:“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四句话已经将整个战斗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晋国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正因为有了多重的准备和强大的实力,所以这场事关全国统一的战斗只用了四个多月,就取得了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
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统一全国之后,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三项内容。占田制是把占田和赋税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的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
司马炎的历史功绩大家都忘记了,相对于三国的群英荟萃,司马家族这个姗姗来迟的赢家相对黯淡许多。但司马炎还是成功地给司马家留了份自留地。伐吴,给北方世家尤其是司马皇室,留下了宝贵的基业。东晋、南朝的长期独立就是以建业城为稳固的基础,延续了六个朝代的繁荣。建业三面环水,石头城墙垣稳固,保证了不受外敌来侵。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内乱,建业城确实没遭过兵燹。P2-4
夹在两大辉煌盛世中的两晋南北朝,身份有些尴尬。“汉独以强亡”,持续了四百年的大汉帝国,就连倒下时也激起了中国式的“史诗”;华丽的盛唐更是中华诗意泛滥的年代。不仅仅是读者,就连一般治史学的专家也容易忽视这并不短暂的300年。编者想说一句:这是中国的“中世纪”——浪漫主义的“中世纪”!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现代人要有全新的眼光!
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的读者更喜欢读使人血脉贲张的十六国历史、建立赫赫武功的北朝,甚至还有南朝贵族式的门阀政治——稍有历史见识的人都知道南朝并不软弱。钩玄佛教、道教的谜语式故事充分显示了这个时代精神世界的活跃,这个时代好像有些“非典型”,可正是这种“非典型”造就了中华以后的面貌!编者试问:谁清楚秦汉以前中国人想象中的未知世界,佛教、道教给予了中国一幅多姿多彩的绘图;谁能欣赏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诗歌、辞赋、小说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变化,逐渐适应现代人的口味;更不要说肆无忌惮地追求感官欣赏的世俗趣味,前所未有的宗教狂热,多姿多彩的多民族生活。以前的时代未曾有过,以后的时代也不会有!
《图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通过揭秘一个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物,再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一时期过后,掀起第一次大征服,同时席卷了整个世界的匈奴人不再存在!这一时期过去,再也没有像孝文帝那样开明的少数民族领袖主持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后来的契丹、金、元、清都力图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一时期过后,再也不会有南北朝那样的英雄对峙,以后的时代都是“一边倒”。正是这种“变数”吸引了大家——偶然性是必然性之母!通过读这本书,相信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解答。
《图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通过解密中国另一次“封建”,展示了隋唐帝国强大的真正秘密!不仅仅北朝的蛮胡,南朝的北来侨人也形成了自己对军事的垄断。这种垄断恰恰是成功的!在陈朝之前南方保持了对北方的守中有攻,互有胜负。这些马上的“骄者”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一种对女性的崇拜?未免遗憾!但山水诗里表现出这个时代同样不缺少浪漫主义情怀。至于志怪小说更是后世想象力的渊薮!
《图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通过翔实的历史描述、独有的历史判断,告诉一个你不知道的时代。这个时代里不仅仅有上述的大事件,还有着世俗人生的种种精彩:中国绝大部分的美男子、诗歌里的恋情、中亚来的银行家、凡人如何“成仙”、多喝几两酒成为名士……
作者编辑本书,希望广大读者读到一个不一样的两晋南北朝。应用世界视野,强调中国历史的“变”,而不是一本王朝更迭的流水账!开拓读者视野,向读者们展示历史面纱下仍然隐藏的秘密。铁与血的主题下,盛开的文明花蕾和战争是如何诗意地栖居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