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绘画石窟寺壁画敦煌)(精)》是其中的一本,本书编者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敦煌的历史以及敦煌石窟壁画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目录 绪论 敦煌历史与敦煌石窟 第一章 佛光初现与梵夏合璧——十六国北朝石窟艺术 第一节 北凉石窟艺术(401-439年) 一、北凉代表洞窟 二、北凉物质文化精粹举隅:北朝的度量衡器 第二节 北魏石窟艺术(445-534年) 一、北魏代表洞窟 二、北魏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三节 西魏石窟艺术(535-556年) 第四节 北周石窟艺术(557-581年) 第二章 江山一统与疏密二分——隋代石窟艺术 一、隋代表洞窟 二、敦煌隋代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三章 盛世春秋与吴带当风——唐代石窟艺术 第一节 初唐石窟艺术(618-704年) 一、初唐代表洞窟 二、敦煌初唐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二节 盛唐石窟艺术(705—781年) 一、盛唐代表洞窟 二、敦煌盛唐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三节 中唐石窟艺术(78l一848年) 一、中唐代表洞窟 二、敦煌中唐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四节 晚唐石窟艺术(848—907年) 一、晚唐代表洞窟 二、敦煌晚唐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四章 割据一隅与画院规制——五代、北宋石窟艺术 第一节 五代石窟艺术(907—960年) 一、五代代表洞窟 二、敦煌五代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二节 北宋石窟艺术(960一1036年) 一、北宋代表洞窟 二、敦煌北宋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五章 沙洲回鹘石窟艺术(1030年前后一1068年) 一、沙洲回鹘代表洞窟 二、敦煌沙洲回鹘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六章 西夏石窟艺术(1036一1227年) 一、西夏代表洞窟 二、敦煌西夏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第七章 蒙元石窟艺术(1227—1368年) 一、蒙元代表洞窟 二、敦煌蒙元物质文化精粹举隅 序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 们的民族创造出光辉灿烂 的中华文明,虽历经坎坷 而连绵不绝,成为我们这 个星球上唯一从远古走来 ,中途不曾断裂的最完整 的一脉文化体系,留下了 博大丰厚的文化遗产,对 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 而巨大的贡献。完整而丰 富的地上、地下物质文化 遗存就是中华文明传承与 发展的最好佐证。然而遗 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尽 管我们的物质遗存如此丰 赡,却没有一部全面系统 基于实体的物质资料而构 建和叙写的中国古代文化 史。我们这个出版项目的 主旨,就是尝试弥补这个 巨大缺憾和学术空白。 以往我们看到的中国历 史著作,大都是基于传统 文献资料,来进行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 领域的书写和诠释。当我 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考古 资料、地上文物遗存资料 ,并借助人类学、民族学 、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和手 段来观察历史时,我们的 研究空间和视域顿时更加 广阔,某些隐藏至深的信 息得以深入发掘,原有的 历史认识进一步丰富而立 体。这是因为历史本身的 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发掘 历史信启、的方法和途径 也应该是多方面的。而随 着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工作 的不断推进,地下考古发 现越来越丰富,地上文物 遗存越来越受关注,同时 学界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 多,这些地下、地上文物 遗存所展示给我们的信息 就越来越系统,这些信息 所构成的历史文化空间就 越来越恢宏。最终使得我 们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 能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历史 记述与研究的路数,另辟 蹊径,书写一部基于物质 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即首 先立足于地下、地上文物 遗存,同时充分参考文献 资料来诠释这些文物遗存 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而构建 的中围古代物质文化史。 这样的一部中国古代物 质文化史,必然是一部能 够让我们从物质实体出发 来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 代文化的历史,一部广阔 而深邃、客观而生动、系 统而完整的历史,既能反 映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法制、科技、社会各 方面情况,又能反映人们 的生产、生活、信仰以及 思想观念、审美理念、价 值取向、生活情趣等。从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发 展的脉搏,探索历史最生 动的层面,还原历史本来 面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 纂这样一部系统科学的物 质文化史不但势在必行, 而且极具创新价值、学术 价值和开拓意义。这样的 工作,对于彰显中华民族 的伟大创造力、诠释中华 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使 我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 的中华文明有着极为重要 的意义。同时这种注重物 质的客观性和系统关联性 的学术视角,也必然会在 学术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推动历史学、人类 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深入 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此外 ,我们也希望这部书能够 进一步唤起我们珍视历史 、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 意识。一个爱护文物、爱 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历 史的民族,才是一个有未 来的民族。 我们的中国古代物质文 化史项目从策划到最终立 项经过了数年时间的酝酿 ,从立项到陆续开始出版 又经历了数年。我们计划 全套书共出70卷,除索引 卷外,分为通史和专题两 个系列,以纵、横的脉络 建立历史时空坐标。纵的 是通史系列,分为史前、 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 个阶段,按中国历史的时 间顺序,遵循物质文化变 化节奏和规律,在历史大 背景下宏观阐述中国古代 物质文化史的发展进程, 使读者对文化遗存在中国 历史洪流中有个整体、全 局性的把握。横的是专题 系列,按照材质、用途和 功能、艺术表现形式等的 不同分为石器、陶器、瓷 器、玉器、青铜、金银器 、漆器、兵器、乐器、家 具、纺织、货币、天文历 法、水利、建筑、墓葬、 雕塑、绘画、书法篆刻等 类。内容丰富的类别再做 进一步的细致分类,并分 册出版,如绘画类包括壁 画(寺观壁画、墓室壁画、 石窟寺壁画)、卷轴画等; 雕塑类包括石窟寺雕塑、 墓葬雕塑和其他雕塑等。 各专题或以时间为一轴或 以类别为序,展现各个物 质形态继承与发展、沿袭 与嬗变的过程,通过点线 面I结合,揭示物质遗存所 特有的发展曲线和深层次 的历史内涵。每卷随文附 图200幅左右,以体现内容 和版面的活泼生动,强调 实证效果,增强视觉感知 及可读性。对于某些卷册 ,如龟兹、敦煌等,由于 涉及大量译名,还会附加 名词索引。 经过编委、各位作者和 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如 今这套书终于要依次与读 者见面。个中滋味,甘苦 各半。回顾起来,我们不 得不说,这样大规模高难 度的项目,在当今要集合 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进 行如此大量的资料、图片 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其难 度远超我们的预期;尤其 是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仅凭一家出版社的力量 ,几乎是不可能开展也不 可能完成的。对此,国家 出版基金会给我们提供了 最大限度的支持,不仅是 资金方面,还有精神方面 ,使得我们有决心、有信 心也有力量把这个项目逐 步完成。也正因为这样, 这套书才能有幸与读者见 面。在此,我们对国家出 版基金会表示由衷的感谢 |